当代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述评

时间:2023-06-06 18:06: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内容提要:以《开发研究》2000——2010年发表的有关农村发展问题方面的论文为分析对象,从文章数量、基金项目、学科分类、研究内容与主题、研究方法、研究人员结构等方面总结概括了当前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的基本状况和特点,就其相关理论与方法问题进行了剖析和评价,并对我国农村发展问题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农村;发展问题;《开发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2—0074—06

步入新世纪,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面对的最大经济问题。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随着我国“三农”改革步伐的加快,有关中国农村发展的研究也不断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专家学者的关注。笔者选取《开发研究》2000——2010年刊发的有关农村发展的所有文章为考察对象,就其内容、方法等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分析,以揭示当代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的总体状况。作为国内经济管理类权威核心期刊之一,《开发研究》设置的“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三农问题、农业经济、农村问题”等特色学术板块专门探讨有关农村发展的问题,选择该刊文章作为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大致反映该领域的基本面貌。

一、当代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概况

“农村问题在农村之外”一语发人深思,从中窥视到当前我国农村发展问题的紧迫性和复杂性。借用此语,也可以从学术论文的层面,从理论的角度来对我国农村发展问题进行一番粗略的勾勒。

(一)论文数量

在中国知网上,以“农村”为关键词对《开发研究》2000年以来的论文进行检索,共收集该方面论文151篇。之所以不将“农民”、“农业”作为关键词的相关论文纳入本次统计范围,主要是考虑到农村发展问题与农民、农业发展问题在研究对象上还是有严格区别的,且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研究主旨,农村问题与农民以及农业发展问题也存在不同的研究重点。其中,2004年以前论文数量较少,共14篇,约占9%,2004年以后(含2004年)学术论文开始增加,共137篇,约占9l%,特别是2007—2010年间共发表103篇,占10年总数的68%。这与党和国家的政策导向紧密相关,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在2005—2011年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将农村发展问题提到历史的高度,放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强调其重要性,这种举措大大激发了学者们的研究热情,因此当代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也随之增加。

(二)基金项目资助

从论文发表所获得的基金项目来看,有16篇论文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6篇论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篇论文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1篇获内蒙古教育基金资助,1篇获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基金资助,1篇获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资助,1篇获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基金资助,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资助的也有1篇。获资助的论文占10.6%,其他123篇均未能得到相关研究资助,约占89.4%。项目资助情况可以反映出政府、研究机构、大学等社会各界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反映出该领域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三)学科分类

以一定的学科分类来看农村发展问题,可以反映出该问题在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视角。由于学科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研究农村发展问题的交叉学科也越来越多,因此,在统计上会出现同一篇论文同时分属于不同的学科。

(四)研究内容与主题

自2000年以来,中国农村经济不断朝着稳步、健康的方向发展,党和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各项改革不断向纵深拓展,这为农村发展问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一时期的农村发展研究内容广泛,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

1.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经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农村经济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农村经济问题始终是农村发展问题的中心,因此必然成为农村问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解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和国内经济的新变化,需要学者给予高度的学术关怀与理论建构。在15l篇文章中,研究农村经济发展的有62篇,占40.06%。从时间上看,农村经济发展研究的内容和主题越来越全面和精细,有关于农村及其经济发展一般性的描述,也有专门探讨某一项具体的农村经济行为、某一区域的农村经济现象。或者是特殊农村经济制度。概括起来,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可以分成4个方面。

(1)农村经济发展的一般状况。这方面的论文有29篇,仅占农村经济发展研究的46.75%,主要是对农村消费需求、消费结构、经济生活的整体状况进行概括性研究,区域性描述的特点明显。段小红、田秋生等对农村消费的基本数据、人口特点、收支情况、主要问题、消费结构、消费变化及其特点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2)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包括小额信贷、信用合作社等问题,这方面的论文有14篇,占农村经济发展研究的22.58%。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农村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以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以及民间金融相互配合,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金融体系。因此,农村金融发展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王梦遥、蔡玉胜、张映文等分别对农村金融形势、金融供给短缺、金融服务体系缺失分析了成因、危害,并提出了解决对策与培育思路。

(3)农村田林产权改革问题。这方面的文章有14篇,占22.58%,其中以土地经营及其产权流转制度研究最为深入,其研究视角侧重于土地使用制度及其立法方面。闻海燕、董亚珍对浙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7种创新形式及效应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4)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研究。这方面的文章有5篇,占8.09%,基本上是关于农村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的研究,姜长云特别撰文对当前农村中小企业的新问题、新趋势进行了案例式的实证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2.新农村建设问题。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式提上议程事日,这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学界对此的研究也是在2006年才开始的,但研究热情相当高,共有24篇,研究触角涉及乡村关系、评价指标、制约因素、建设路径、对策分析、村级治理、合作经济组织、民间文化、信息化、城市化等各个领域。

3.农村贫困与扶贫问题。这方面的论文有12篇,约占7.95%。农村贫困问题是我国贫困问题的重心,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农村贫困已经从绝对贫困现象的普遍存在演变成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并存,并且处于此消彼长的阶段。与此同时,农村贫困、返贫与扶贫的研究视角呈现出区域、制度、性别、财政、教育、人口学、社会学的不同角度。

4.农村人力资源及其教育培训问题。该类论文有24篇,主要是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经济效应、农村人力资源资本、农村劳务经济、农村教育培训等的研究,体现出以实证调查研究为主、以定性分析为辅的特点,既有宏观分析,又有个案剖析,更出现了中观层面的论证,比较具有说服力。

5.农村发展的其他相关问题,有论文29篇,占19.21%。农村发展问题是一项整体工程,为此,农村发展研究除了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这一主要研究领域之外,还涉及合作医疗、留守妇女、基层党建、体育事业、公共服务、乡村旅游社区、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公益项目、政治意识等。

(五)研究方法

方法的使用状况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水平。按各自所运用的最主要方法来看,有关农村发展方面的文章属于问卷法、田园调查法、二手数据统计等定量研究的有105篇,占69.54%;理论研究、田野法等定性研究的有46篇,占30.46%,定量研究比定性研究高一倍多,成为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的主要取向。

(六)研究人员构成

农村发展问题研究是应用性很强的课题,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都比较关注。学术界约142人,实际工作部门(包括各类研究院、政策研究室)34人,两者之比约为4:1,学术界略居优势。在学术界,研究主力集中在经济管理、社会学、教育学、人口学、法学等多个学科;实际工作部门中,政府部门及其政策研究室、社会科学院构成了主力军。

二、当代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评析

任何科学研究都是一个知识不断提高、发展和深化的过程,需要广大学术科研人员的理论提炼和实务部门人员实践的共同努力。正确评析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研究的成绩和问题,是推动当代中国农村问题研究向前发展的重要环节,其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

(一)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及主题不断向纵深发展,但缺乏系统性,从而导致经验描述多,理论概括少;数据列举多,实证关联少。2000——2010年,有关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的论文都比较均匀地分布在上述各领域。2005以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金融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成为新的研究方向。这跟党和政府对农村的政策导向有很大关系。研究发现,2007年以前,农村发展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农民农业负担问题、农村干群关系问题、农村政府职能问题,但是农村税费改革尤其是取消农业税后,中国农村形势有了新的变化,但农村更多深层次问题暴露出来,主要集中在农村土地产权、农村自治、农村公共供给、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又重新获得了关注,并且其研究触角转到中观层面,即对当前县域经济、区域经济、城市群经济中的农民就业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总体来说,有关农村发展问题研究仍然缺乏一个系统、完整的研究体系,多学科、多部门介入的研究方向未能进行有机的利用与整合。由于农村发展问题的复杂性,论文著者在选题上往往是跨越多个领域开展研究。事实上,“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共同兴趣、多学科的共同参与既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也有利于形成综合研究、交叉研究,从而推动理论发展”。

(二)研究方法

使用正确的研究方法是获得科学结论的前提。对农村发展问题的研究,学者、实务工作者都比较重视对第一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并非常注重运用理论统计学、数学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对农村发展中某一问题进行实证研究,这对不断变动的农村发展问题是非常有益的。尤其是问卷法、田园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方法的大量使用,对于一向比较欠缺定量意识的我国学术界将有关研究工作推向精确化、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研究论文的阅读、统计、分析,发现有关农村发展问题的研究存在诸多优点,但缺点也比较突出。比如,优点在于对调查对象的选取给出有说服力的理由,而缺点主要存在于资料的收集过程中,即很少有文章对问卷设计、修订、发放及回收过程作充分说明。总体来说,使用数据模型、实证分析的论文并不少,但是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主要表现在实证研究中,学者的逻辑思路要么囿于数据的简单罗列而未能充分挖掘不同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要么是基于某些著名理论预设而对中国农村的问题进行考察并加以佐证,这势必会让人感到有先入之见的“伪实证”之嫌,即便如此,由于采用了大量一手资料,其对农村相关问题的研究仍然是比较科学、精确的。特别是吕晓英、吕胜利采用PanelData模型以1995——2006年期间全国30个省、区、市的财政支农资金、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农村社会救济投入、农村自然灾害救济投入以及农村医疗点和农村用电量等数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模型分析,其所得结论非常具有说服力。这无论对于农村发展问题的理论提升,还是对于其他实证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前,要深化对农村发展问题的研究,必须切实开展大量的田野调查、实地调研以及第一手数据的收集。因为“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

(三)研究着力点

某一学科的研究着力点反映该问题在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关注程度。对现有文献进行整理发现,当前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的重点始终未能脱离“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其研究重点紧紧围绕着当前农村发展中迫切需要改革的经济问题、制度问题展开。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为这段时间研究的重点,具体涉及农村土地产权流转、农村产权改革、农村金融政策供给、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农村信用社银行模式改革、农村劳务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这其中又主要以各类经济领域的体制、制度改革为重中之重。这是因为,要实现农村发展的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时间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特别是中国农村小额信贷问题,多年来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2010年国家加快了村镇银行在全国布局的速度,此项研究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金融创新和金融深化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外,当代农村发展问题的研究重心之二就是农村人力资本发展问题。学者们都敏锐地捕捉到农村发展的核心与关键就是发展农村教育、转移农村人口。无论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或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还是农村科技投入,都与农民自身素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民素质的提升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同时也可以减少城市化进程中的二元结构带来的摩擦与不稳定,更对构建和谐新农村建设具有战略意义。要发展农村经济,有效地缩小城乡差距,教育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劳动者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最有效途径,无疑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有学者甚至认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任重道远,“农村劳动力输出增长仍然是今后农民增收的最主要渠道,民工荒也仅仅是短期性、局部性、结构性、区域性现象,目前正在热火朝天推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的种种规划也在这一判断之上勾画着宏伟蓝图”。

(四)研究简评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区域,农村发展问题一直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稳定阀,国内学界对其研究的已有成果为学术增长和农村治理实践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同时也有局限性。

1.总评。第一,深化了理论界对农村发展问题的研究。2000年以来,《开发研究》所刊发的农村发展研究论文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积极探讨了农村发展的各个方面,其研究主旨、研究内容等极大丰富、深化了农村发展研究,有针对性地研究了农村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传统领域,并开拓性地进行了中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使研究内容更为具体,学理性思考更有针对性。第二,丰富了农村发展问题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2000年以来,《开发研究》所刊载的有关农村发展问题的研究论文纷纷从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政治学、法学等多学科的视角进行实证性研究,体现出研究人员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2.分论。在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方面,《开发研究》相关论著紧紧抓住了金融供给、需求及其相互关系这3个基本问题,查找原因,提出对策,体现出理论分析与经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农村产权特别是土地产权流转方面,《开发研究》的论文对农村土地经营模式、流转形式与机制、产权保护、制度变迁、补偿原则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基本上囊括了农村产权研究领域。在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研究领域,《开发研究》的5篇论文是关于对策分析的,其中两篇是关于物流企业的发展,从研究的层次上来说相对较低,研究力量也相对薄弱,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在新农村建设问题上,《开发研究》的相关论文基本上都是定性研究,这与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有关。其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并非一个新概念,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新农村建设重新提上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是时代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更是将新农村建设上升为行动纲领。为此,今后的研究要在经济学理论指导下开展新农村经济方面的研究,尽可能从定性分析转为定量分析。在农村贫困与扶贫问题的研究上,《开发研究》的论文除1篇是在2002年刊发之外,其余的11篇是在2005年之后,其研究的触角不再是简单地就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进行整体研究,而是出现了专门针对农村贫困地区的女性因素开展研究,这是该论文的一个特色;在农村人力资源及其教育培训问题上,《开发研究》的24篇论文的最大特色就是数理分析、实证调查方法的使用。通过大量的数据以及数模应用,深刻地揭示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特征、阶段性特点、存在问题、转移策略以及解决对策。

三、当代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的回顾与展望

之所以选取2000年作为当代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的起点,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第一,从新中国农村改革历程来看,2000年对于我国农村来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纪之年。20世纪50年代的土地革命变革了农村生产关系,农民在翻身当家做主的同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70年代末源自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次释放了压抑近20年的生产力,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权”;2000年,在中国农村改革走过了20多年风雨历程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剑指安徽省进行农村税费试点改革,一项涉及亿万农民根本利益的重大改革从此开始。第二,从农村发展的现状来看,2000——2010年是我国农村发展历史上最为快速的一个时期。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进,各地继续巩固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同时,我国全面推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不断扩大。以理顺农村经济环境、规范分配行为核心,积极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这些政策措施都成为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重要源泉。

2000年以来,党和政府对解决好“三农”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2004——2011年,中央连续出台8个“一号文件”,主题分别是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其核心思想是城市支持农村和工业反哺农业,实行城乡统筹战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强调农民增收,给农民平等权利,给农村优先地位。一系列“一号文件”共同形成了新时期加强“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体系,构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制度框架,使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结合当前党和国家政策、农村发展现实以及农村发展研究现状,可对今后农村发展问题进行一番展望,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大问题。

一是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有待加强,特别是农村金融机制、农村土地流转、农村林权经营、农村居民消费、农村产业经济、农村劳务经济等问题还将得到进一步的探讨。其中,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经济领域应该成为今后农村发展研究的一个方向。因为,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恰好是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的桥梁,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启动国内需求、消除过剩生产能力最有效的措施,也是当前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政策。

二是农村文化发展问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强调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无疑为农村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治支持。黄清华、朱壁贵等首先对民族文化在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农业经济中的杠杆功能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颇有见地的优化路径。而何兰萍则对民间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意义、农村民间文化流失的原因与影响、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意味深远。为此,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农村文化发展,就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学者们努力的方向之一。

三是农村政治发展问题,主要是关于农村自治与村委选举、农村社区治理等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到21世纪以来,农村改革进程开始初步打破了经济体制的各种壁垒,进入更深层次的改革历程——农村政治体制改革。随着费改税试点、乡村选举、城中村征地、公共服务供给与分配等问题的不断涌现以及长期积累,城乡之间差距在逐步拉大,结果导致农民的不满情绪和农村的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多,使得维护农村政治稳定和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形势较为急迫,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受到学界关注。其中,农村社会管理转型中的社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社会救助、农村公益项目、农村社区治理、农村居民自治等政治问题将会成为今后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的又一个方向。在这方面,张润君、张锐近期从政治心理角度出发对农村留守妇女参政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应从设置合适的发展目标、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和加强农村经济建设等方面来激发农村留守妇女参与政治的积极性。

回顾11年以来的相关文献资料,中国的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发展演变到现在,可以对当前我国农村发展问题做一个总体判断:农业问题基本解决了,农民、农村、农业发展问题还远未解决好,城乡差距还是在扩大,城乡关系仍然不合理,农村社会秩序有待改善,新形势、新情况下的农村发展问题呈现了新的特点,农村改革之路任重道远。伟大的变革必然引起强烈的反响,学者们唯有以其使命情怀,对社会生活投以学术热情,深入研究农村发展与改革当中的难点热点,才能体现出其自身价值。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项研究项目“推进民族地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增强农民政治认同研究”(11JD710017),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民生产方式转型与城乡关系变迁研究”(200911LX442)。

推荐访问:述评 中国农村 当代 研究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