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策略

时间:2023-06-06 13:06: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在指导全区教师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要求教师改变观念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组织者;指导教师选择适应儿童学习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的数学教学改变针对性,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都有所收获。

[关键词]数学 教学策略 新理念 教师角色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内涵更为丰富了,各地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我区为做好本轮课改,指导好教师的课堂教育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新观念,改变教学策略。即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作用,适应儿童的学习,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向40分钟要质量,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收到了可喜的教育教学效果。《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数学课程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开展学生持续发展的探讨,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要求教师改变观念,体现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把握好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

1.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

一所学校由教师和学生两部分组成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教师应从学生的发展着想,不能包办代替,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教是为了不教”,一个人获取的数学知识几年不用,就会遗忘大部分,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却能终身受益。所以,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长期不用,几年以后学生就会一无所获。因此,我们的教学,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2.教师要有良好的心态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主要体现在行为上的,身教重于言教,而不是在语言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很强的感染力,特别是站上讲台的精神面貌,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学习效果。我在每节课前除做好教案、教具准备外,尽量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使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充满活力。只有教师的情感到位了,学生才能产生学习的激情,使教与学进入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中应尽量选择适儿童学习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工作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收到效果,而教师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性的未成年儿童,所以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要求,适应学生的身心需要。

1.创设合理情境,唤起学生好奇心

儿童的天性是好奇。好奇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需的,因此只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合理的环境,好奇心就会自然而然的得到发展,从而形成旺盛的求知欲。儿童对身边许多事物都会不理解,由此出现了激动、惊奇、诧异,从而唤醒了正在沉睡的脑细胞,迫切需要解决“为什么”。因此,每位教师要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学精神,使学生主动去探求数学奥秘。

如我区一位教师在学科竞赛活动中讲“年、月、日”一课之前,先教学生唱“三百六十五个祝福”这首歌,上课前问学生:“一年有三百六十五个日出是什么意思?是每年都有365天吗?对‘年月日’你们知道一些什么呢?”同学们带着许多的好奇、疑问,积极地查找资料、询问家长。当上“年月日”一课时,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诉说着自己获得的相关信息。一个个为什么被学生讲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学生带着好奇、疑问去搜集信息的同时,既解决了数学问题,还博览了群书、增强了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2.让学生多说、多问

好问、好说是也儿童的天性,是主动求知的表现。儿童都喜欢将自己知道的事情说出来,对自己不懂的东西问清楚,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份天性,为所有的学生创设“说”“问”的教学情景。孔子曰:“不菲不启,不愤不发。”今天的新课程理念,对学生们的基本要求再次验证了这句哲理。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做到: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提的问题教师不提;学生能解答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答,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说、敢问的习惯,并逐步培养了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例如,教学“乘法估算”时,例题31×52可以看作30×50进行估算,一位学生质疑提问:“52看作50后,31×50也可以口算,为什么一定要两个数都看作整十数呢?”问题的提出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激烈争论,最后在质疑提问中得出了估算是根据需要,只要方法合理、方便就行。

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一课,看度数时,到底是看内圈还是看外圈的刻度是一个难点,为了让学生自己突破难点,我找两个已经会量角的同学到黑板前来演示量角(由于没正式学习,多数同学都不大会量),我问男生:你看的是哪圈刻度?(内圈。)又问女生:你看的是哪圈刻度?(外圈。)我接着幽默地说:“看来要看哪圈的刻度还要分男女吗?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时机成熟了,立即有同学提出:为什么有时看内圈刻度有时看外圈刻度呢?前边的同学指着黑板上的角,边演示边说,很快就讲清楚了怎样看内外圈的刻度。学生给学生解答,往往比教师讲还清楚,因为他们的语言更接近,感受更亲切,这样的学习效果更好。

3.尽量让学生多动手

好动手是儿童的又一天性。人们常说,读百遍不如写一遍。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运用,教学中要加强动手训练。通过动手,既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也是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所以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某些知识是必要的、高效的。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每个同学都准备了几张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但要摆一摆推算课桌有多少平方分米还不够,怎么办?只有同座合作着摆。要推算得快,两人还需协作分工好,一人摆长边,看一行能摆几个;另一个摆宽边,看能摆几行。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会到快乐、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例如,在教“10÷3”这道有余数除法时,可以让学生把10个圆片放在桌面上,要求把这10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学生怎么分也分不开。老师问:“每份有几个”?学生说:“每份有3个,还多出1个。”老师说:“像这样不能正好分完的除法题,就是有余数的除法,多出的一个叫余数。”这样建立起来的“余数”概念,学生不仅十分清楚,而且不容易忘,用不着老师多费口舌去讲解。动手操作也是儿童最感兴趣的事,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三、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是要通过数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儿童变得聪明伶俐。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数学,而现在的孩子们对数学的热爱已经丧失,出现了严重的厌学现象。学生们所厌弃的不是最基础的知识,厌弃的是人为地复杂难懂的数学,厌弃的是教师给他们的一成不变的老模式教学方式。

1.让数学教学方式适应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应该让数学去适应学生,当学生不能适应数学时,我们要改造数学,对数学实行再创造,使得它适应学生的学习。让数学“恢复它质朴的、自然的、由繁到简的、生动有趣的本来面貌”。

如在教学“认识乘法”时,先让学生先观察图画,在小组内说一说看到了什么?问题提出后,不限制学生先看什么,再看什么,而是让他们随意观察,然后汇报。这样,学生可以展开想象,自主学习。在教学“一共有多少朵花”时,有的学生横向观察,列出了5+5+5这道算式,有的学生纵向观察列出了3+3+3+3+3这样的算式,还列出了5×3=15,3×5=15两个乘法算式,并说明了理由。教师应该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想法,并表扬他们的创造性。这样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异常高涨,他们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探索、自主创造的实践中去,并充分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2.运用多媒体使教学形式丰富多彩

如果每天总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会厌烦,导致厌学、学习成绩大大降低。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特点,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于小孩喜欢新鲜,这样学习兴趣就会明显提高,有了兴趣,就有了力量,学生的主动性就能得以发挥,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我先在电脑上画好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有效地培养更多的新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黔江区2008年小学数学学科竞赛》教学设计.

[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3]标准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4]孔企平在重庆市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

推荐访问: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