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堂学生期望与教师表现差异对策研究

时间:2023-06-06 12:12: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理论研究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高校课堂教育理论的研究意义在于指导高校课堂教育实践和改革,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对课堂现状的研究不仅要研究老师的教学模式,更应该注重研究学生的课堂期望,以及老师的表现与学生期望的差异。为此,高校课堂教育理论的研究应该走进大学课堂,走进学生当中去进行研究,去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对课堂建设的看法和期望。

关键词:高校课堂;学生期望;教师表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180-03

1问题提出

有学者认为:“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学者通过对高校课堂的观察研究,提出要“创设融洽的交互的教学情境,做到知识生成与教育价值的统一”;也有通过对大学课堂教与学的个案观察,分别从老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提出改善课堂教学质量的建议;有的学者则从大学生的心理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主要的学习心理问题以及当前大学课堂教学的特点进行了探究,提出要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以及转变老师的教学模式上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有学者对高校课堂实践教学新模式进行了研究;亦有学者提出:高校课堂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大学课堂沉闷,缺少互动,课堂逃课现象严重”;“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等问题。那么,造成大学课堂沉闷,逃课成风的现象其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角度进行研究,学生对自己参与的课堂有着自己的构想与期望,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期望,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转变我们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用学生能够理解和愿意接受的方式与学生沟通,进行教学实践,做到以学为主,教为辅,教学互动,才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真正让学生有所学,有所获,有所益。

2研究范围与步骤

为了了解学生期望与教师的课堂表现对高校课堂的建设所产生的影响。我们成立了一个研究调查小组,就“高校课堂学生期望与教师表现差异存在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这一课题展开研究,在武汉某高校全校范围内进行为期2个月的调查跟踪研究。该高校属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学校,是一所综合性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人数超过2万人,教学范围涉及文、史、理、工、艺术等各个领域,是我国高校的一个代表。本研究采用科学的方法,在该校展开有深度、有广度的调查,力求客观、理性,以个案形式展露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有效的解决方法。既推动了高校课堂的理论创新,又为正在进行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参考案例。

2.1工具与方法

(1)着手进行调研之前,研究小组设定了教师讲学内容、讲学方式、对学生的关注度、课程设计;课堂气氛;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习状态等几个维度对课堂情况进行记录评价,研究小组随机选取了若干个专业,进入学生课堂,对课堂的基本情况进行记录,观察课堂的运行状况,并对记录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2)调查小组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认为最理想的课堂学习氛围,每个学生都期望学习课堂的听课效果得到改善,为此调查小组自编了《***大学学生课堂生活情况及课堂期望》调查问卷,在全校范围内抽样调查,问卷设计主要围绕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表现的看法,以及对教学环境等方面的期望,从学生对老师的备课,授课风格,讲课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考察,以期真正了解学生的课堂期望,并为正在进行的全国高校课堂教育改革提供参考意见。

2.2对象

随机选取该学校3个文科专业和4个理科专业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随堂记录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老师的授课内容获取所需材料。并在全校范围内随机抽样选取800名学生进行无记名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课堂现状的不满以及对课堂的期望,最后对统计信息和课堂记录材料进行分析。

3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发现,无论是文史还是理工科专业的课堂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学生逃课、学生课堂参与度低、课堂气氛不活跃等现象,尤其是一些公共课程,学生逃课现象比较明显,在课堂上也都存在着各种非学习行为,如睡觉、看课外书和用手机上网或发信息现象比较普遍,课堂气氛总体比较沉闷;不过和已有的研究结论有所差别,在逃课率方面比已有调查数据偏低,对于课堂非学习行为,公共课程与学生本专业课程出现的逃课现象落差较大,在课堂气氛上文史科的课堂气氛总体要比理工科的课堂气氛要活跃,另外,课堂气氛还与教学老师的授课风格有关,风趣幽默的老师总能带动课堂气氛,学生主动发言的情况也较常见;调查小组还发现,课堂气氛与学生的非学习行为呈负相关关系,课堂气氛活跃的课堂,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高,非学习行为现象较少,反过来,学生课堂参与度高的课堂又促进了讲学老师的课堂氛围,让整个教学过程出于一个轻松活跃的环境下,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调查小组在进行课堂跟踪的时候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有些课堂气氛较好的班级,即同样的学生,在上完该某课程后紧接着上其他课程,但是在该课堂中的学生却没有表现出刚才的活跃,这引起了调查小组的注意,据了解,学生对授课老师有着固着的印象,对于善于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的老师,学生在其课堂也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参与度,对于授课风格比较僵固的老师,学生就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从而导致各种非学习性行为的发生。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了解到一下情况:

3.1教学现状对比

表1显示了目前教学的现状与学生期望之间存在差异,从班级人数来看,我国目前的高校的课程安排尤其是公共课程安排普遍采用了大班教学模式,而这恰恰是我们学生所最为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我们调查发现该校大部分课程上课人数均在70以上,但是学生理想的上课人数大多集中在50人以下,我们把上课人数在50以上的班级成为大班,那么,喜欢大班教学的学生比例不到20%,这跟我们的教学现状是相悖的。对于多媒体的利用,学生反映目前学校部分教室配置了多媒体设备,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但是学生同时也反映,老师对多媒体利用多有不当,据学生反映以及调查小组随课堂观察发现,教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多媒体的利用存在着多处不合理现象,表1显示了学生希望增加多媒体的使用,减少多媒体的过分利用;另外一项统计数据表明目前高校本科专业的授课老师职称为教授或者副教授级别的老师比较少,而学生希望的是有更多的拥有教授职称或者副教授职称的老师进行授课,从统计数据看,目前该校本科专业的授课老师当中讲师占了极大多数,副教授很少,教授则更少了,学生希望授课的老师当中教授、副教授的比例能够提高到60%以上;但课堂教学的现实情况和我们学生的课堂期望差距很大。

3.2授课现状对比

全讲授讲授+一般提问讲授+启发提问讲授+讨论仅教材扣教材教材+案例教材+新知识

课堂现状57.6227.313.14730.4175.6

表2显示,教师的授课方式多数集中于全讲授模式,而且授课内容还局限于教材。数据显示,老师讲课采用全讲授模式的占了57.6%,能够在讲授过程中加上一般性提问的有22%,课堂中老师鼓励学生进行讨论的仅为13.1%,学生则希望老师可以在讲课过程中更多地加入提问和讨论,学生对老师授课方式的期望按照比例从大到小分别是:讲授+一般性提问(31%);讲授+讨论(24.2%);全讲授(24%);讲授+启发性提问(20.8%);在授课内容上,能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教材,适当补充相应的学科前沿知识的老师只占了不到6%,有70%以上老师讲课是仅限教材上或者紧扣教材进行讲学,而学生的期望统计显示老师在讲课中能根据教材引用真实案例进行分析的有41%,希望老师及时向学生更新学科新知识的占了34.5%的比例。

3.3原因分析

经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目前我国高校的课堂教育总体上学生对课堂的现状存在着很多期待,无论是在硬件设施方面还是在师资力量等软件方面,其现状都和学生的期望有着一定的差距;为了进一步探究其差距背后的原因,我们对统计数据和相关资料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分别从学生、老师、还有外部原因进行探究,希望可以找到其主要根源。

(1)学生原因。

①思想上不重视。传统的观念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可以由于没有端正学习态度,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没有充分重视大学课堂的学习,失去了高考备战时的学习热情,尤其是现在的大学课程安排,通常都把专业课安排在后面,刚进入大学学习的都是通识课程,很多学生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耐性,甚至寻求一些刺激而迷恋上了谈恋爱或者玩网络游戏等等与学习无关的事。正是学生思想上的松懈导致了其放松对大学通识教育的学习。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对后来的专业课程有着奠基的作用,忽视了通识课程的学习必将导致我们后面的专业课程缺乏分析问题的专业思维和理性的工具,正是由于学生未能端正其学习态度,所以对于大学的课堂上才会出现以上所说的种种非学习行为的现象,其后果远非如此,忽视通识课程的学习导致了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也无法顺利展开,其后果就是学生在同时教育课程乃至专业课堂上都出现了学习上的障碍。②行动上滞后补救。由于学生在态度上不重视,行动上的滞后补救,使学生在后期的专业学习中越来越感到乏力,最后消极接受现状,出现了恶性循环,课堂上学生渐渐出现了低介入的学习行为,学生的低参与度学习行为直接影响到了课堂的气氛和效率。作为课堂上学习的主要角色,我们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应该及时反映,与老师、同学进行沟通,共同找出解决的办法,对于老师上课存在的原因,以及对于课堂建设的想法应该及时向老师提出,建议甚至要求老师进行改进;学生也应该积极配合老师的授课,做到用心听讲,积极参与,积极反馈,师生共同把教学课堂建设好,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既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但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在产生对课堂和授课老师的不满之后采取消极对待的态度,用不参与,不配合,不接受以及种种非学习行为来抵抗老师的教学,甚至出现了逃课现象,在这种极其不融洽的环境下,大学课堂的建设就成了空谈。

(2)老师原因。

老师作为大学课堂的一个重要角色,对于高校课堂建设负有重要的责任,目前倡导的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课堂模式,是有其深远的道理的。但首先不去讨论该论断实施的情况,就目前高校课堂的实际情况来看,老师还需要用其专业的眼光和扎实的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改进。目前高校的老师普遍都要求有三年以上的社会时间经验,或者比较高的学历水平,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必不可少。但是,由于目前的体制要求,老师既要投身讲学,又要投身科研,还有每年一度的职称评定,各种各样的课题研究等等,使得老师一方面能够用于准备和用在课堂教学的时间显得非常的有限,第二方面造成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这不仅仅是空间距离,更主要的是心理距离,学生都反映学校老师普遍是只有上课才能见到其人,课后难以有机会和专业老师沟通,老师和学生之间缺少相互了解,这会给课堂建设带来很多的障碍。另一方面,老师在进入学校授课之后就普遍忙于各种各样的事务,少有甚至没有机会再度进入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在若干年后其思维模式仍然没有改变,社会确实时刻在发生着变化,我们国家的国情是高校的教材总要比社会发展滞后数年,如果老师不能及时给学生补充新知识,或者在教学当中运用真实案例进行教学,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授课校果就与学生期望相去甚远了。还有就是在普遍的大班教学环境中,老师更加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很多老师上课只顾自己在讲台上讲,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既没有把学生吸引到教学当中来,也没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缺少了反馈,这就造成了教与学的严重脱节。

(3)外部原因。

①教学安排不当。对于高校的教学安排,笔者了解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通常安排的比较靠后,一般大学前一到两年都是安排通识教育课程,这样的教学安排容易造成学生的注意力疲惫,因为部分课程对于专业学习没有多大的联系,全部把这些课程安排在大学一年级上下学期容易导致学生忽视通识课程的学习,如果在教学安排中能够做到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搭配安排,让学生提前接触到专业课程,这样便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改善课堂的氛围。另外,对于专业的课程安排存在各种不合理的现象,如学生所学课程杂而不专,通而不细的情况,很多高校的课程安排都有这种情况,无论是什么专业,各类课程统统都开了课,但是对于本专业的课程却没有安排足够的学时和足够的资源进行教学,学生所学的知识的都是粗而泛,没有深度,缺少深入的学习,根本没法让学生保持持久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各种非学习现象了。②教学管理不够人性化。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中“放羊吃草”的现象已经造成很大的积弊,学生普遍反映的情况是进入大学后由于没有得到专业的就业指导,看不到课堂学习的前途和出路,在大学四年里常常感到迷茫,导致了课堂学习不专心,很难参与到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去,由于学校的教学管理没有给予学生适当有效的专业学习指导和就业指导,学生对前途的迷茫使得对课堂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

4对策

4.1学生方面

(1)思想上重视。学生应该自觉强化其学习动机,端正态度,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利用好大学课堂这个学习的主要的学习途径,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来面对老师、同学,营造活跃,有活力的课堂气氛。学生还应该重视通识课程的学习,把通识课程的学习当成一种开拓视野的乐趣,充分认识到通识课程教学对日后专业课程学习和提高自身思想素质的重要作用,在课程中与老师主动交流,创造开放、和谐的学习氛围。

(2)重要非正式学习组织的建设。管理学上有非正式组织的概念,在高校课堂学习中也存在着非正式的学习组织,这个组织通常有兴趣相投或者有着相似性格的同学组成,调查小组观察到,虽然大学课堂中学生的座位可以自行变更,但是调查小组发现,在同一个课堂中,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选择和自己关系比较好的同学坐,而且几乎每一节课都有着类似的规律,所以笔者认为,在高校的课堂学习中也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这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甚至左右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对于老师讲课的反应,甚至邻座的学生的课堂动作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如果邻座的同学在课堂上的表现计较积极,通常会影响到附近的同学;相反地,如果某个同学在课堂中做着各种与课堂学习无关的动作,也常常会影响到邻座的同学,把附近的同学的学习热情打消掉;根据梅奥的观点,在高校课堂教学中重视非正式学习组织的存在,及时积极引导非正式学习组织的行为,可以改善课堂学习校率,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4.2老师方面

(1)走近学生。大学的老师常常身兼数职,有的是学校的行政人员,有的担任了重要的研究课题,有的甚至还到学校外面跑业务,我们的老师真正花在学生课堂教学上的时间越来越少,有的老师甚至连备课的工作都没有做,上课只是随心所好地讲,不能突出重点,没有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没有走进学生当中,没有问过学生应该如何用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对学生授课,我们的学生希望老师可以在课堂中给他们带来一些乐趣,给他们讲讲该专业的学术前沿的发展现状,希望我们的老师用真实的案例,用不断更新的,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案例对课堂内容进行阐述,我们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听到自己的声音,我们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够给学生提出一个紧扣教学内容的而又具有开放性的提问,让学生去联想,然后在学生的惊讶中说出案例中的真实结果,给学生留下回味的空间,我们的学生的期望还有很多很多,我们的学生期望老师更多了解学生的期望所在,多走到学生当中去,听听学生的声音,多关心学生的进步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

(2)创新求变。高校的教材总是比社会的需要慢数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某些技术类课程比如IT行业的教材甚至要比日新月异的社会进步要慢上好几年的时间,教材的编制似乎永远赶不上技术的变化,但是我们的老师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关注学术前沿的发展,在课堂中不断向学生介绍最新的技术,让学生也关注学科的发展,从而保持持久的课堂注意力,我们的老师的教学经验随着教学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老师的教学模式也在日益僵化,如果不能改变教学模式,教学风格,甚至教学内容也常年不变,我们用什么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呢,如果我们的老师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想要创建和谐的课堂只能是空谈,我们老师应该多一点关注学生,了解一下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在说什么,他们在做什么,我们就用什么方式和学生沟通,只有这样子才能取得学生的认同,和信赖,学生才会积极地配合老师的讲课,和老师共同营造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

5结语

学生对课堂教育的期望是高校课堂教育改革的一个契机,应该充分重视高校课堂学生期望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及高校课堂的效果之间的联系,把握好教师课堂的表现和学生的需要相结合之间的平衡关系,希望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能够充分与学生沟通,学生能够充分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共同创建和谐高效的课堂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彭杜宏.大学课堂教与学状况的个案观察,报告[J].高教探索,2008.

推荐访问:课堂 差异 期望 表现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