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参与与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关系

时间:2023-06-06 09:24: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教育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而非功利主义定向培养,模式化教育学生。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使教师与学生可以进行深度课堂互动。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将“爱”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教师参与;学生个性化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为了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由此可见,教育成了一种促进人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行为,成了对人性的解放。在教育中存在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主体,传统思维所认为的教育,通常有“严师出高徒”、“师道尊严至上”以及像“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般既为人所熟知又颇带病态的思想。

显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向“以教师为中心倾斜”。而这样直接导致了教育教学的功利化,学生在高压下很容易“同室操戈”,高喊着“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考场成了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要知道当教育被冠以“胜者为王”与“赢者通吃”的观念之后,教育便不再称其为教育。学生在满怀着对终点的期待并加速奔跑的过程中很容易陷入“恶性竞争”的循环,久而久之对心理健康方面严重摧残,心态扭曲。本该养成的“平常心”与“沉着冷静”渐行渐远。

在杜威看来,传统的学校教育一切都是围绕教师开展的,所有的课程安排都需考虑教师备课的进度,课堂要按照老师提供的方法一板一眼进行。而这一切都偏离了本该具有的“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观,因此他提出需要进行一场根本性变革。在杜威看来,教师不应当只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是应该走下来与学生亲密接触。如何转变教育方式,强化“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观非常值得探讨。

一、改变“插秧型”课堂结构,实现师生实时互动。

传统的课堂结构中,教师像“阳光普照万物”般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将备课内容在有限时间内全权塞给学生。不注重向学生提出具有创造性的问题,一味按照所预设的课堂效果向前走,生怕有学生提出其他问题致使课堂偏离目标效果。在该中课堂结构中,教师所提问最多的问题是“懂了吗?懂了就继续讲。”学生也大多应和“是”或“懂了”,而无暇切实思考所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思考点。改变这种情况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发问并参与到课堂中来,可以通过分组方式,让不同层次学生混合围坐,一同探讨问题。

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在现实中,往往许多老师反映对学生越是宽容、尊重,学生就越肆无忌惮,甚至变本加厉,认为“老师好欺负”或者“这个老师不爱管我们,没关系我们可以尽情放开”。如此一来,老师采取强制、严厉甚至惩罚的措施收效更高,成绩更好。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好“度”,一张一弛,课堂上的“严师”课下的“慈父慈母”。而这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也有着教育技巧、教师人格魅力等的深层次关系。

三、教师要爱每一个学生,用心观察每个学生的特点。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地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他。”

严格要求学生就是一种充满责任感的爱。一位优秀的教师在谈及自己的教学经验时曾说到:“只要一走进教室,一来到同学们之间,就能够不动声色地、迅速地觉察到学生脸上情绪的微妙变化,时刻与学生保持心灵沟通。”师爱,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正如罗森塔尔效应,被表扬为“最具有发展前途”的学生比未被暗示过的学生成绩优秀。教育并不是教师把知识、经验、真理简单生硬地灌输给学生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在精神上、思想上相互交流的過程。教学相长,就是这种情况的最佳状态。英国思想家罗素曾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现实中还会出现的一种状况是当学生偶然遇见老师后会下意识地采取回避态度,希望老师不要注意到自己,甚至干脆直接双方不理不睬,形同陌路。后来据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反映“那个老师太严肃了,平时对我们差生爱搭不理,我们打招呼他连头都不抬。”这一现象不难看出师生之间那道似有若无的沟坎,老师偏爱优秀的学生这不难理解,但如果因此放弃对班级后进生的关爱就树立了一道屏障,极易给造成学生心理阴影。教师万万不可“以成绩论英雄”,毕竟智力是多元化的,东窗不亮西窗亮,成绩差并不代表别无所长。

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背景下,国家教育将“德育”与“智育”并重,最终培养出德才兼备并有个性有思想的人。而要实现道德的真正内化同样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在这里仍然要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能够实现良性互动,增进对学习这一过程真正意义的理解。其中,实现道德内化的亦需要情感的参与。

综上所述,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结构仍需要大力改革,要转变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为本位”的课堂模式;切实实现师生关系的平等要求教师做到尊重学生,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情感,善于用情感教育,以此将浓浓的“师爱”融入教育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陈申.初探翻转课堂方式下的初中英语阅读个性化教学策略——以一堂优秀初中英语翻转阅读课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4.09.

[2]孔晶.郭玉翠.郭光武.技术支持的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6.04-04(10):33.

[3]郑云翔.新建构主义视角下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模式探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5.07.

推荐访问:培养学生 浅谈 个性化 参与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