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中的作用

时间:2023-06-06 09:06: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开学伊始,我接了一个新的班级,听其他老师说,班里有个出了名的“捣蛋鬼”,经常在课堂上搞出一些笑话,使同学们哄堂大笑,影响正常上课。老师严厉批评他,他还与老师顶撞,不服管教。通过与其他老师的交流,我心里有了底。一天正在上课,这个“捣蛋鬼”在下面自言自语,我不知他将要干什么,便走到他身边说:“××,有什么话要说就说吧,老师让给你几分钟时间。”他满不在乎地故意气你:“我不说了,我唱。”“那好吧,在紧张的学习中你给大家唱上一曲,放松放松也不错。”“我不唱了,他们又没有交门票钱,凭什么叫他们欣赏。”“不唱更好,教室本来就是学习的地方,安心学习吧。有什么想法,下课可以去找我。”他低头不语,我又开始了正常上课,一场风波就这样过去了。

放学后,他主动来找我,见面就问:“老师,今天上课你为什么不批评我呢?”“我为什么要批评你呢?”“上课故意捣乱。”“为什么要故意捣乱?”“故意气你,老师越生气我就越高兴。”此时,我深刻地意识到他存在严重的思想问题,如果不找出思想根源,有针对性地解决,以后他还会故伎重演。我耐心地与他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的长谈,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原来,他的父母对他期望很高,管教很严,由于成绩不理想,每次家长会后他都会受到家长的严厉批评,因此他觉得老师告了他的状,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加之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同时也为了显示自己,就通过顶撞老师来满足自己争强好胜的虚荣心,企图在同学中赢得面子。

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通过长谈,我知道他并没有泯灭自己的自尊心自暴自弃,恰恰相反他具有强烈的表现欲,只是使用方法不对,现在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思想。趁热打铁,为了激发他自尊心中积极的一面,当晚我便通过家访,向他的家长讲明了道理,帮他解除了来自家庭的压力。另外,及时与其他任课老师进行沟通,努力挖掘他潜在的闪光点,比如表扬他反应快、字写得很漂亮,每次都按时完成作业等,这些做法使他明显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听课时精神振奋起来了,也不再故意捣乱了,与老师的关系变得融洽,成绩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通过这一事件,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师生沟通方法的重要性。试想,课堂上如果只是简单的严厉斥责或是不闻不问,这堂课必将会搞得一团糟或是毫无效率;下课后如果不敞开胸怀真诚平等的交流,这个学生思想问题的根源势必无法全部了解。如果师生间沟通不畅的话,家访也会因为缺乏响应而变得毫无意义,那么随后的一切教学努力也必将因之而事倍功半、困难重重。这起事件的发生及其解决之所以如此顺利,是因为师生间有一个缓和冲突的良好开端,有一个平等交流、耐心沟通的友好氛围。加之教与学双方的共同努力,最终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般而言,相对于教师,学生显然是弱势群体,教师对于学生的行为负有监督、引导的责任,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就此而论,教师如何处理问题学生故意捣蛋的行为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与学生沟通能力的高低,而对师生关系融洽程度的把握关键更是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健康的心理、完美的人格魅力以及广博的学识。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过程。”教师只有保持健康的心理,才能心胸开阔,思维活跃,乐观进取,谦虚好学,百折不挠;才能准确把握自我,与人和谐相处。对于青春萌动期的学生而言,教师的人格魅力本身就是一个榜样,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教师又是一面镜子,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师对待他的态度中看到他本人的影子,具有完美人格魅力的老师折射出每个学生的影子都是:平等、信任。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同时又是知识的宝库,是一部活的教科书。教师只有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把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大量的信息传授给学生,才能像磁石吸引磁针一样把学生紧紧地吸引到自己身边。学生对教师的接受和认可,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心理品格的形成,并最终影响到学生成人成才的高度。

这几年,报纸、杂志、网络上师生关系恶化的新闻屡见报道,甚至出现了个别极端的恶性事件。如何改善师生关系也成了一个引发教育界议论的焦点,正是从这个意思上说,我个人的一点浅见权当抛砖引玉:呼吁教育界关注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过程就是师生之间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心理与心理的交融。改善师生关系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在其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而教师积极作用发挥的基础则是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况且这种综合素质的提升并非朝夕之功,它是一个人平日里时时注重个人修养、日积月累的漫长过程。一个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的教师,必然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又怎会故意捣蛋呢?

推荐访问:在与 沟通 作用 教师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