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绿盲蝽的测报防治分析

时间:2023-06-05 10:42: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棉花是我国的重要农业经济作物,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我国棉花的主产区,种植面积广阔。近年来,在对棉花进行种植管理的过程中发现,其经常会受到病虫为害,给棉花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而棉盲蝽是其种植中常见的虫害之一。基于此,围绕棉花绿盲蝽的虫情测报以及相关的预防和防治措施展开探讨分析。

关键词 棉花;绿盲蝽;测报分析;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435.6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8.026

绿盲蝽是昆虫纲半翅目盲蝽科的一种节肢动物,在全国各地的棉花产区均有广泛分布。成虫体积极小,外表呈绿色或黄绿色,从体态上看头部呈三角形,有触角但非常短,前胸有黑点,若虫与成虫从外形上看类似。绿盲蝽一般寄生在棉花、大豆、苜蓿、果树等农作物或植物上,主要通过吸食植株的幼芽或嫩叶、蕾铃中的植物汁液进行为害,使得植物叶片出现孔洞,如不及时进行防治,极有可能造成花蕾脱落,枝叶干枯、皱缩等,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1-3]。因此,对绿盲蝽进行相关的虫情测报和病虫害防治非常有必要。基于此,从研究诱发棉花绿盲蝽的影响因素入手,分析绿盲蝽的测报方法,进而给出有效的防治建议。

1 棉花绿盲蝽的发生影响因素

1.1 气候因素

经过科学研究发现,气候因素是影响棉花绿盲蝽发生的重要因素。绿盲蝽有着极强的适应性,因此其分布范围较广,在我国南北地区均有分布。绿盲蝽年世代数一般是3~5代,但在年均温在20~30 ℃,年降雨量在200~400 mm,空气湿度维持在60%左右的地区,绿盲蝽能够年生7代。由此可以看出,绿盲蝽的幼虫孵化和繁衍与温度、湿度以及降雨量有着直接关系,在光照充足,阴雨天较少的季节,绿盲蝽为害程度也随之减小,而在阴雨天气较多的6—8月,绿盲蝽若虫、成虫的进食速度以及为害程度大大增加。

1.2 虫源距离因素

棉田发生绿盲蝽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越冬期,绿盲蝽卵会寻找合适的寄主,如附着在棉花枯枝、铃壳、杂草以及干枯的树皮上,5月下旬,部分成虫向开花的杂草、蚕豆等处于花期的作物上转移,6月中下旬成虫羽化后全面迁入棉田。绿盲蝽喜食花蜜,大规模为害时期一般集中在棉花花蕾出现到开花期间,之后随着棉花的采摘花蕾减少,9月初开始向田埂杂草等寄主上转移。通过这一为害规律可以看出,绿盲蝽的虫源分布广泛、寄主多,如果棉花產区正好与虫源靠近,那么在早春时节就会吸引更多的害虫[4]。另外,如果棉田采用套种的模式,在周边地区有果树分布,就无疑为绿盲蝽提供了更佳的二代寄生空间。

1.3 棉田自身因素

根据绿盲蝽的习性特征可以知道,绿盲蝽喜食花蜜,因此棉田遭受绿盲蝽侵袭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棉田自身的种植密度以及植株分布。一般来说,棉田密度大且长势好、花蕾多则更容易受到绿盲蝽的侵害,因此在进行棉田种植管理时要做好密度控制和监测预防。

2 棉花绿盲蝽的测报分析

2.1 测报方法

要想对绿盲蝽进行有效防治,就要对绿盲蝽的为害情况以及繁殖速度、季节等进行全面分析,这就需要运用相应的测报技术来进行准确的预测,做到提前防治,以提高治理效果。目前,常用的有效测报方法是性信息素测报法,通过在棉田中放置装有绿盲蝽性信息素的盒子,再配以相应的测报灯,利用绿盲蝽的生理特性,实现对绿盲蝽的诱集,进而实现对其成虫、若虫的生长发育情况、种群分布等的全面了解。

2.2 观察越冬卵

在进行绿盲蝽测报的过程中,需要观察越冬卵的孵化情况,从而确定一代虫的为害时间。在用性信息素进行诱集后,就要对采集到的越冬卵置于室外进行饲养,以观察其孵化时间以及具体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控制外部条件,使之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孵化,这样才有真实准确的参考价值。通过观察记录发现,在3月底4月初是绿盲蝽幼龄若虫数量最多的时期,预示着孵化基本完成,可根据绿盲蝽的生长习性准确预测成虫期,在成虫之前进行防治[5-6]。

2.3 分析绿盲蝽发育代数

绿盲蝽为害棉田的主要时间集中在6—8月,根据性信息素测报法收集到的绿盲蝽生长发育情况来看,这一时期的绿盲蝽已经进入了成虫期,并且逐渐向下一代转移,为了尽可能的消除虫源,就要利用性信息素测报技术每3~5 d诱集一次成虫,观察分析绿盲蝽的繁殖情况以及排卵的布局和密度。这样就可以在二龄若虫孵化之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绿盲蝽的种群数量,减少虫源分布。

2.4 监测棉花早期的为害症状

在对棉花绿盲蝽进行测报的过程中,还要及时监测棉花是否出现了早期被害症状。一旦发现叶片或花蕾上有黑点、空洞,百株虫量达到5头,新被害株率达到3%左右时,就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进行治。在雨水多的季节,应及时抢晴防治。

3 棉花绿盲蝽的具体防治措施

3.1 农业防治

1)4月越冬卵孵化之前,通过修剪果树、棉田土壤深耕等方式毁坏越冬场所,压低虫源基数。2)避免棉田与果树、牧草等地毗邻或间作,减少不同寄主交叉为害。3)及时整顶打枝,控制棉株徒长,减轻绿盲蝽的发生为害。4)田间套作,在田埂上种植绿豆诱集带,对绿豆上的绿盲蝽定期进行化学防治,可控制棉田绿盲蝽发生并减少棉田农药使用量。

3.2 农药防治

农药防治是进行棉花绿盲蝽治理最为有效的防治措施。绿盲蝽由于体积小、种群单一、抗药性弱,一般的有机农药或化学农药都可以将其杀死,为提升防治效果,最为关键的就是找准农药的喷洒时机。根据测报分析可知,一年有两次最佳的农药防治时机:1)早春的越冬卵孵化时期,5月中、下旬,除草剂和杀虫剂混合后在棉田周边的杂草上喷雾,压低早春虫源;2)6—7月成虫、若虫大面积为害时期,特别是降雨后,应加强种群监测与防控,以实现集中防治,能够尽可能杀死绿盲蝽。推荐防治药剂为40%灭多威可溶性粉剂2 000倍液、40%毒死蜱乳油2 000倍液[7]。

3.3 生物防治

相比于农药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优点在于对自然环境的污染较小,但是其防治期较长。随着绿色农业生产发展理念的普及,在对棉花绿盲蝽进行防治的过程中,生物防治的生态价值日益突显。常用的生物防治技术两种:1)天敌防治,绿盲蝽的自然天敌有很多,比如蜘蛛、草蛉、瓢虫等,可以通过培育和放养天敌的方法进行生态防治;2)利用性信息素对害虫进行诱捕,分批次和阶段捕获绿盲蝽,然后进行持续的外部信息素刺激来影响其正常的繁衍,进而减少种群数量。

4 结语

做好棉花绿盲蝽的测报以及防治工作能够有效降低绿盲蝽的为害程度,实现棉田的科学管理,提高棉花产区的产量和棉花品质,进而促进棉花产业发展,提高棉农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 汤银来,阮双林,郑兆阳,等.安徽省棉花有害生物调查结果与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5):74-78,98.

[2] 邢茂德,耿军,刘晓.我国棉花绿盲蝽的研究进展[J].中国棉花,2013,40(8):5-9.

[3] 邢光耀.几种药剂混配对棉绿盲蝽的防治试验[J].中国棉花,2013,40(5):22-23.

[4] 黄纯雄,丁香玲,吴凤仁,等.棉花绿盲蝽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天津农林科技,2008(1):24-25.

[5] 杨亚飞,王志俊,边文波,等.棉花绿盲蝽象的测报防治[J].上海农业科技,1983(2):43-44.

[6] 段鹏,孙季礼.棉花绿盲蝽象的发生和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1976(4):26.

[7] 曾娟,陆宴辉,简桂良,等.棉花病虫草害调查诊断与决策支持系统开发与实现[J].中国植保导刊,2017,37(5):30-36.

(责任编辑:刘昀)

推荐访问:测报 棉花 防治 分析 绿盲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