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中小学德育工作之我见

时间:2023-06-04 12:48: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以学校为轴心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联合体”,当代学校教育的德育功能必须在家庭、社会有意识的合作中才能达到充分的发挥。但由于贫困山区的家庭状况、学校条件、社会环境的特殊性,就给贫困山区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的课题。

就我市来说,多数小学和初级中学分布在山区贫困县各乡、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虽然给贫困山区人带来了温饱,生产、生活条件达到前所未有的改善和发展,但与城市和发达地区相比较,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生活相对落后,部分家长观念保守陈旧,和学校教育的要求差距明显。有些家长甚至对孩子灌输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说什么你现在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就是为了丢锄把,跳出咱这穷山沟,到城市去挣大钱,当大官,光宗耀祖,舒舒服服的生活。也有家长认为现在社会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很难,学的知识回农村又用不上,书念不念一样。新的“读书无用”之风有蔓延趋势。加之山区旧风俗习惯根深蒂固,求神、拜佛等迷信活动泛滥严重,赌博等恶习流传甚广,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贫困山区的建设与发展,迫切要求山区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调整德育内容,改革、探索德育方法,充分发挥学校联系家庭、社会的作用,继承弘扬朴实厚道充满正能量的家风社俗。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手段,开辟具有贫困山区特点的新的育人途径,用科学文化知识净化育人环境。为贫困山区经济发展,建设小康社会培养用得上的人才打好基础。

本文就贫困山区中小学的德育课题谈几点建议供同仁商榷。

一、把爱国主义教育等德育内容与学农、爱农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要鼓励毕业生回乡建设家乡,实现自己的美好梦想,不要一概用远大抱负、升学光荣等……激发学生去挤高考的“独木桥”。真正将学农、爱农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及团、队活动中去。根据学校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请当地的农民企业家、成绩突出的合作社、种养殖专业户等到学校介绍他们依靠科学、勤劳致富的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文化课和农技知识的积极性。带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帮村民进行果树培育、病害防治,配置化肥、农药、测量大棚、温度湿度等,让学生感知动手的快乐,培养劳动兴趣。也可将学生所写的“家乡的明天”等作文带回去给家长(或村干部)批阅、参考。通过邀请乡村干部讲乡情村史,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过去,在与今天对比中自然萌发爱乡之情。组织浏览当地风景名胜,观光保护秀美山川等活动,增强学生环保意识,以物激情,以景染情,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家乡的可爱、山河的美丽。激励深化贫困山区的孩子,热爱家乡的感情,坚定其改变家乡面貌,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念。

二、针对贫困山区特点,加强劳动技术,信息技术教育使学校真正成为山区建设人才的摇篮,让学生学会做事,用事实调动家长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

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无一技之长,毕业回乡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山区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学校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充分利用劳动技术课,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回乡后能管用。这样让农民感受到学校教育与他们切身利益是挂钩的。家长才会主动支持学校,积极送子女上学,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市场就会缩小,流失生也会大大减少。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利用当地科技示范园、小农场、小养殖场等实验场地,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力争让学生学会一门或几门山区农村的实用技术,毕业后能用得上,使其真正成为贫困山区建设的有用人才。

三、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家长素质,办好家长学校,利用学生促进家庭教育,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统一

(一)动员学生帮助家长学习文化,提高认识,改进家庭教育现状。针对山区学校留守儿童多,家长多半是爷爷奶奶这种现状,对一些半文盲或者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学校可以动员教师、学生利用节假日、茶余饭后帮助家长读书识字、共同学习家教知识。可将居住临近的学生组成学雷锋活动小组,照顾老人、帮村民读书、看报、搞卫生,帮困难户干零活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逐步养成尊老爱幼的思想品德。带动家长读书学习,开阔视野,改善家庭文化氛围。教育家长解放思想,积极配合,支持学校的工作,这样,既锻炼学生,又改变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识。

(二)发挥学校教育功能,指导促进家庭教育。针对农村家长普遍文化较低的实际,办好家长学校。学校应当有计划的举办专题讲座,向家长介绍家教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科普理论知识。针对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特点;也可将生理卫生知识、如何防御性侵犯、怎样进行自我保护等常识,印成家教宣传材料发给家长。供学生、家长共同学习,使每个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逐步改善家教环境。定期召集家长在一起座谈交流家教经验,对于家庭教育突出的家长,学校给予表彰奖励。让家庭真正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四、利用贫困山区有利条件,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塑造健康心理,传承优良的家风民俗,真正学会做人

山区人诚实勇敢,勤劳顽强,特别是陕北山区更具有典型性。陕北是中国革命的发祥地,无论是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代,陕北人凭借一股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创建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山区学校可利用这一教育优势,通过请当地老红军、老英雄宣讲革命先辈艰苦创业的动人事迹,组织学生到延安革命圣地或当地德育教育基地,建设工地等参观访问,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让学生知道家乡人的勤劳伟大。也可请当地道德模范,好婆媳等先进人物,介绍他们大公无私、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动人事迹,使同学们能深刻体会到家乡人的可敬、可亲,汲取精神正能量,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自觉传承优秀的乡风民俗,憧憬山区发展的美好梦想。激励学生继承和发扬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从而使学生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理念,真正学会做人。

五、充分发挥文明窗口的作用,移风易俗,优化山区育人环境。

(一)、针对贫困山区信息闭塞,文化落后的现状,学校可以开展“多读书、读好书”活动。动员教师、学生帮助各村举办“乡村书屋”制定“文明公约”,协助村上办好板报、壁报,建设“知识窗口”等,利用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多种渠道,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对群众进行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介绍致富经验,提供经济信息,推广科普知识,使得山区人能逐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宣传法律知识,进行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逐步消除赌博、封建迷信等恶习,用科学进步的精神食粮去填补山区的“贫困”。

(二)、学校应支持帮助回乡青年办好“青年之家”、“中老年活动中心”等文化场所,让琴、棋、书、画也能走进山区人家,为山区人开辟汲取知识营养、消遣、娱乐的小天地。组织传承、秧歌、说书、杂技、舞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地方文艺剧种。自编自演,挖掘当地健康向上的文艺素材,讴歌山区新人新事,展示山区人的精神面貌。利用春节、和农闲时间广泛开展活动,走村到户,用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活跃山区人的文化生活。以充满正能量的时代风尚,挑战根深蒂固的陈规陋习,逐步改变传统观念,移风易俗。让健康文明之风吹遍贫困山区的沟沟峁峁,用知识的甘泉来净化山区的育人环境。

推荐访问:中小学 我见 德育工作 山区 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