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野下农村地区思想扶贫的路径探析

时间:2023-06-04 11:42: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精准扶贫中思想扶贫才是根本,我们必须深刻认识贫困问题的思想根源,聚焦农村群众思想道德滑坡、心态失衡、认识偏颇、拜金主义、违法乱纪、陈规陋习等精神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思想、教育、文化上进行帮扶,积极探索“思想扶贫”的有效路径,以“思想扶贫”推进“精准扶贫”,最终达到物质与精神共同富裕,这是贫困农村地区的尽快实现脱贫的治本之策。

关键词:精准扶贫;思想扶贫;建设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1.067

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习近平同志在闽东调查就对贫困农村的思想贫困问题进行了关注,认为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好比一只“弱鸟”,并提出了“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的思想。可以说,今后要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思想扶贫问题不能忽视。也是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战略的重要举措。

1 思想扶贫面临的困惑与困难

1.1 全面小康任务重、时间紧,思想贫困问题仍然存在

全面小康的難点和重点是农村,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越来越近,扶贫脱贫工作进入了全面攻坚期,要完成全国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任务,时间可谓是十分紧迫的。但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村地区制约精准扶贫的思想贫困问题却依然存在,一些贫困地区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缺乏脱贫的紧迫感,面对严酷的贫困现状有“畏难”情绪,缺乏“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脱贫致富实干精神,甚至出现扶而又贫,越扶越贫;一些贫困群众受教育程度低,接受新科技、新思想能力差,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十分落后。一些贫困群众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思想,有的群众把扶贫脱贫当成国家的事,政府的事,干部的事,甚至用“签字权”牵制基层干部工作,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奋力脱贫,勇于致富的劲头。

1.2 贫困因素复杂,扶贫思路创新不够

目前,农村贫困人口基数大,致贫因素复杂,就调查来看,农村地区致贫的因素有缺技术、缺资金、因病、因学、缺劳力等。同时,社会性、政策性致贫因素也在增加,各种贫困因素互相交织,或者处于不断变动之中,这些因素使得我们与之相联系的扶贫思路千头万绪,状况繁杂。面对纷繁复杂的精准扶贫工作,一些地区的扶贫工作思路依然因循守旧,不活不新,既不能因地制宜学习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同时又存在简单的拿来主义,无法做到“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

1.3 个别党员责任意识淡薄,排头兵作用不强

从思想观念看,广大党员干部的进取意识不断增强,但仍存在部分老党员思想观念因循守旧,不能用发展的眼光想问题、办事情;还有些党员认为自己比起年轻党员来讲,年龄没有优势,也发挥不了什么先进性了,有消极思想。从体现先进性来看,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但,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影响,一些人不再把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人生追求;与此同时,因为受“拜金主义”等消极思想的影响,部分农村青年政治信仰不坚定,入党动机不纯。从智力能力看,部分党员干部缺乏扎实的理论功底、与时俱进的科学知识、深远的眼光和见识、为人民服务的无私精神,不能胜任上传下达,联络、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工作。同时,西部地区村级党员普遍文化程度偏低,党员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使得农村党组织缺乏生机和活力,一些村级党员队伍不够坚强有力,无法真正发挥排头兵的作用。

1.4 村风民风仍是制约思想扶贫成效的软肋

良好的村风民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意,更是精准扶贫中思想扶贫的重要内容。目前,一些贫困乡村存在的陈风陋习等精神文明建设的痼疾既是贫困的表现之一,也是制约思想扶贫工作成效的因素。如一些乡村村风不良,家风不正,民风不纯,村民思想道德滑坡,价值观不正,邻里不睦,好逸恶劳,聚赌斗殴,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一些乡镇文化站没有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农村书屋、表演戏台及文体广场成为样板工程,大部分乡镇都没有村史或民俗文化展览室、电子商务平台、电影放映场(室)和民间自办文化社团等,群众文化生活贫乏。

2 农村地区思想扶贫的路径探析

2.1 吃透政策精神,把准思想扶贫的方向

精准扶贫各项政策是提高精准扶贫各项工作科学性的保证,掌握并吃透精准扶贫各项政策,就是要认真学习国家、省市、县关于精准扶贫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做到掌握政策不曲解、贯彻政策不截留、执行政策不走样,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让党的政策在指导科学发展中充分运用。结合市情县情乡情村情,吃透精准扶贫政策,就是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省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精神,认真研究各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准确把握政策的内容、执行的标准和程序。通过把握政策导向,切实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扶持政策。同时,我们的党员干部在自身学习政策、吃透政策精神、运用政策的基础上,还应积极主动做好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宣传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帮助群众全面的掌握政策,学会运用政策、用好政策。政策的宣传和落实要注意必须紧密结合贫困村、户的实际,确保政策逐村逐户落实下去,不断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实效。

2.2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思想扶贫良好氛围

精准扶贫如何取得实效,必须同时做好内因和外因这“两篇文章”——既要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扶贫政策,进一步增强精准扶贫工作的影响力,又要通过有效的思想引导启发广大农村地区贫困群众内心的自觉,充分唤起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其能够对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有全面的理解和正确的领悟,并积极响应和行动起来。可以说,“内因”和“外因”是相互影响的统一体,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同时着力,缺一不可。一是通过宣传引导,启智扶贫攻坚自觉。当前,广大农村的扶贫脱贫工作已进入全面啃硬骨头的冲刺阶段,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和贫困群众达成扶贫脱贫的共识,并凝聚共同的力量。这种共识和力量怎么来,就是要通过强有力的扶贫舆论宣传,占领思想的高地,统一思想、凝聚双方的智慧和力量,增强帮扶对象加快脱贫致富的自觉。二是通过精神引导,树立脱贫攻坚自信。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扶贫也需先扶志。没有精气神,会“缺钙”,甚至是得“软骨病”。农村地区贫困群众中存在的安于现状,“等靠要”思想,以及软弱无力、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道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因此,精准扶贫工作一定要注重对贫困群众的精神引导,帮助他们树立不向困难低头,敢于向贫困宣战的信心,并树牢贫穷其实并不可怕,也并不是不可战胜,勤劳终能致富的思想。三是通过教育引导,提升脱贫攻坚能力。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群众不是被改造的客体,而是扶贫攻坚的真正主体,我们必须要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自觉,教育引导广大贫困群众解决好“意识贫困”和“思想贫困”问题,让他们意识到只要创新试主动干大胆闯,依靠自身力量就能勤劳致富奔小康。同时,通过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职业技术、脱贫技能教育,扶贫扶智,授人以渔,培育群众适用可行的脱贫技能,提高自我“造血”的功能。四是通过典型引导,树立扶贫攻坚标杆。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通过加大致富先进典型宣传、脱贫成功案例宣传和扶贫先进人物宣传,先富带后富,后富学先富,发挥立一个标杆树一个榜样,就能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

2.3 发挥党员作用,抓住思想扶贫的领头羊

精准扶贫,党员干部是关键。为了适应精准扶贫的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模范引领作用。首先在扶贫能力上,要充分发挥基层领导班子的引领作用,通过专题培训、外出考察、现场培训、技术培训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升基层干部专业化的扶贫能力;其次在作风建设上,要发挥基层领导班子的引领作用。基层干部的优良作风既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基本政治要求,有助于塑造脱贫攻坚的良好基层干部形象,也是提精准扶贫精气神的保障。今天,精准扶贫越是向难处攻关,越需要广大党员干部能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作风状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设定时间表,实现有序退出,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症”的要求,在“严”与“实”上下功夫,坚定理想信念,在带领贫困地区群众向贫困宣战中发挥党员的优良作风和骨干引领作用。

2.4 建设美丽乡村,打赢思想扶贫攻坚战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物质上一时脱贫易,精神上长期脱贫难”,缺乏精神富裕的物质充裕并不是真正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此,精准扶贫必须“两手抓”。一方面想尽各种办法,帮助村民发展经济,另一方面,着力狠抓道德建设。一是要结合农村群众居住分散、人口流动性大的特点,始终抓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关键点,将24字方针的核心價值观思想落到小处,落到细处,落到实处;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民的生产生活中,使群众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移风易俗。二是依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打造良好的家风、村风、民风,可通过村支两委组织牵头,请德高望重的老人撰写“村规村约”,从“治家”、“尊爱”、“日常生活”、“婚丧嫁娶”、“戒赌戒毒戒斗”等各个方面去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向美向文明。三是加大宣传教育,引导村民从自身做起,树立榜样,见贤思齐。如通过“村贤榜”、“美好家庭”、“致富能人”等创建评选活动,倡导群众积极学习身边的榜样,传递正能量。四是加快贫困乡村文化场所建设,促进贫困乡村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发展。思想扶贫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工作,它的成果通常体现在日常与思想相关的各种文化活动中。其中,文化环境的创设是文化活动开展的必要载体。而文化环境又包括文化硬环境和文化软环境,如果说“村规村约”的制定、“美好家庭”评选等活动是文化软环境的创设,那贫困乡村文化场所建设就是硬环境的创设。贫困乡村文化场所建设可结合全省“乡村舞台”的建设,使其成为农村贫困地区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文体娱乐活动、科学知识传播、民俗文化传承、致富技能培训以及法治科普的“大舞台”,全面提高贫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水平。

推荐访问:扶贫 探析 精准 路径 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