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组织与宗族文化适应现代社会的表现

时间:2023-06-04 08:54: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当前,在政策宽松、经济社会发展前提下,宗族组织与宗族文化发展态势良好,并且出现以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表现:祠堂功能既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宗族理事会等宗族组织的重建、宗族祠堂的文化教育功能日渐凸显、宗族对乡村治理的影响力减弱。

关键词:新乡茹氏;宗族组织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9-0112-01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宗族组织和宗族文化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已经发生改变,并且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的发展进步、宗族组织和文化的变异和和传统功能的弱化是必然趋势。以家庭、家族为本位的宗族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关注宗族组织与宗族文化的变化,有助于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

一、新乡茹氏宗族概况

据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茹氏始祖四公由山西阳城县城沁河镇迁入新乡县(今新乡市)北的凤岗定居,后族人兴旺,遂更名为茹岗,距今已有639年的历史。明天启五年,茹氏七世祖茹泗论主持了新乡《茹氏族谱》由山西阳城迁入255年后的第一次修缮。据茹岗居委会资料显示,目前,新乡茹氏族人超过6000人,茹氏族人居住地也由茹岗扩展到畅岗、五陵、小朱庄、小黄屯、段屯、黄水、龙门、南鲁堡、尚庄、东鲁堡、南高村、东王村、后辛庄、张辛庄、楼召17个自然村。2006年10月,来自洛阳、宜阳、义马的茹氏族人齐聚新乡茹岗,筹划建立河南茹氏家族总谱的,并在义马等设立河南茹氏族谱编辑部。茹氏祠堂位于新乡市牧野区茹岗社区内部,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后宗祠被当做仓库或者军营,甚至被卖给私人充当厂房,茹氏祠堂对茹氏家族乃至整个以茹岗为中心的广大地区的文教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祠堂功能的变化——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

祠堂对于宗族来讲意义重大,祠堂不仅是宗族最基本的族产,而且祠堂为宗族活动空间,是族人日常聚会、议事、举办祭祀等各类活动的场所。如同人需要房屋才能立足于天地,宗族有了祠堂才能得立足于社区或村落。同时祠堂也是外界了解一个宗族的第一扇窗户。

依据传统观念,祠堂的主要功能应该是用来祭祀和议事,只有族内发生重大事情的时候才会开放并且召集宗族成员,其他时间基本不对外开放。茹氏祠堂功能显得更加现代化,茹岗村委成立的村史编写小组,由于村史的编写内容大部分与茹氏的发展历程相关,因此如今的茹氏祠堂成为村史编写小组的工作场所,小组成员集合在此,一起工作。通过祠堂功能的改变,祠堂对宗族文化发展传播的作用也有所增强,而且祠堂新的功能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这就从侧面体现出宗族文化和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关系,是宗族文化发展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

三、宗族理事会——宗族组织的重建

随着现代国家社会结构的变化,宗族对社会的控制力逐渐消解,宗族的宗法色彩也在消退,族长制这一宗族管理结构也在逐渐的瓦解,这就使得宗族积极倡导者的作用凸显出来。这种形势下宗族内部的一些热心者聚集起来,重新形成处理宗族事务的机构,宗族理事会便在这种情势下应运而生。

宗族理事会的成立推进了宗祠翻修、家谱续修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宗族凝聚力的提高,成为宗族组织的重要机构。新乡茹氏宗族的理事长为茹呈海,他成长在农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但在宗族中却有极高威望。在茹氏祠堂翻修之时,宗族理事会被提及并且成立。在茹呈海先生的带领下,茹氏宗族成员注重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和修缮,很多珍贵资料被发现和保存,为茹氏宗族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传承宗族的文化是宗族理事会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宗族成员对宗族情感的精神和心理寄托。

四、宗族祠堂的文化教育功能日渐凸显

宗族祠堂的文化教育功能久而有之,但在社会组织发生重大变化时,没有被弱化,反而日渐加强。茹氏宗祠从始建至今,在角色上始终扮演着文化教育的功能,下面就以不同历史时段的历史事实,来论述茹氏祠堂在文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一)清末民国时期的茹氏祠堂

清末宣统年间(1908年),茹氏十五世祖茹应聘为乡民之教化,在茹氏宗祠创办了乡间私塾学堂,开创茹岗办学教育之先河,致使茹岗及周边村庄求学者众多人受益。民国初年(1912-1913年),茹氏十五世祖应聘公代表茹岗茹氏宗祠参加了县乡村教师培训班,接受了三民主义的进步思想,使他在传统教学中较早地注入了新文化、新思想,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潮流。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抗战胜利后,应聘公将茹氏宗祠创办的私塾学堂改为茹岗民国小学,杨景时任校长。

(二)解放战争后的茹氏祠堂

1946年冬至1950年春,土改工作认为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开展集体扫盲,并组织茹岗村百余名村民骨干在茹氏宗祠开办了扫盲速成班。此次举措为茹岗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为茹岗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1950年初,原茹岗国民小学改为茹岗小学,同期卫北公社幸福大队在祠堂山门南场地建五间教室,茹应聘仍留校任教,校长由天津籍南下干部赵子玉担任。此时教师员工有所增加,接纳了邻村和附近工厂和单位的学子。茹岗小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为茹岗周边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

1970年至2008年,小学新校址搬迁,茹氏宗祠继续为村民谋福祉,办起了幼儿园、学前班,十八世孙(女)茹爱民、十九世孙媳李素利任教,张氏赵清兰任院长,消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同期为茹岗老年文化娱乐健身学习班,十八世孙茹祥泰担任村干部30年,离职后任会长,属于文化娱乐健身活动场地。2002年前后因祠堂东西陪房常年失修,无人管理,造成房屋危房,由十八世孙茹祥玉,在任茹岗村党支部书记期间拆除东西陪房,建了西屋三间作为幼教教室,延续教育事业的发展。

2009年6月,张春兰任茹岗社区党委书记、主任、中共十八大代表、市人大代表,她带领两委成员创建了《茹岗新风》月报,聘茹氏十八世孙茹呈海、茹呈义、张氏族人张本固为村史编写组成员,使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填补完善茹岗村600多年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献出余热。给茹岗村的文化历史增添了珍贵的一页。2010年8月茹氏宗祠正式成为茹岗村史写作组办公地点。

五、宗族对乡村治理的影响力减弱

宗族文化是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治组织。二者同时存在于当前农村,宗族作用在村委会制度建立完善后明显减弱。村民之间出现矛盾时已较少依靠宗族中经验丰富的长者进行调解或评判,更多的是依靠村委中设置的村委会调解小组进行调解。由于人口的不断迁移,一个村落中的村民不仅局限于同一个宗族,其他宗族的村民也占不小比例,因此一个宗族无法决定与整体村民利益相关的各种事务,与历史上的宗族相比,在村庄治理的各项事务中影响逐渐缩小。

参考文献:

[1]茹氏第六次续修族谱总理事会.茹氏家谱,1991.

[2]茹呈智.新乡凤岗茹氏族史大事记(1370——2009年),2009.

[3]蔡丰明、窦昌明.中国祠堂[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4]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丈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推荐访问:宗族 现代社会 表现 组织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