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现实:鄱阳湖传统渔业生产习俗与地方社会建构

时间:2023-06-04 08:36: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鄱阳湖古渔村管驿前传统渔业生产习俗悠久绵长,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绿色、生态、共享、创新是当今时代新主张,而管驿前传统渔业生产习俗的传承与保护的历史价值与现实需要,是当代社会建构的最好回应与注脚。当前,鄱阳湖古渔村管驿前传统渔业生产习俗面临消亡,究其主要原因是渔具的现代性、渔人的功利性、保护的缺失性。从历史弘扬与现实发展的角度,以保护与传承古渔村管驿前传统渔业生产习俗为中心,建设“四区”,即古代官驿文化景观区、传统渔业生产习俗博物馆区、传统渔业生产体验区和渔民文化饮食品享区,呼应当下政治新主张,建构地方社会新发展,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的执行。

关键词:

鄱阳湖;古渔村;管驿前;传统渔业习俗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17)01-0109-07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是江西的母亲湖,是镶嵌在祖国辽阔大地的一颗夜明珠,其历史价值与现实功能无法比拟。自古以来,鄱阳湖区域农渔业发达,俗有“鱼米之乡”之美誉。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区域社会研究风生水起,鄱阳湖区域的研究亦不断升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鄱阳湖民间信仰的研究,主要有魏斌的《宫亭庙传说:中古早期庐山的信仰空间》[1];二是鄱阳湖区域渔业的研究,主要有尹玲玲的《明代江西鄱阳地区的渔业经济》[2]、梁洪生的《捕捞权的争夺:“私业”、“官河”与“习惯”——对鄱阳湖区渔民历史文书的解读》等[3];三是鄱阳湖区域生态环境的研究,主要有许怀林等的《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的历史考察》等[4];四是鄱阳湖区域经济与旅游研究,主要有何雄伟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策略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等[5],而直接与本文主旨——鄱阳湖传统渔业习俗相关的研究不多,仅有邱国珍的《消失与变异:管驿前村渔业习俗调查》一文[6]。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绿色、生态、共享、创新是时下社会的政治主张与现实要求。而鄱阳湖传统渔业生产习俗的传承与保护,建构地方社会发展新模式,正好呼应这一时代新主张,也有力地回应了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当前,管驿前村传统渔业生产习俗几乎濒临消亡,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传统渔业生产习俗的保护与传承为视域,探寻绿色、生态、共享与创新型的社会发展新模式,试图建构地方社会发展新路径,古为今用,因此,笔者不揣鄙陋,抛砖引玉,求教方家。

一 鄱阳湖古渔村管驿前传统渔业生产习俗的主要概况

鄱阳湖古渔村管驿前村史悠久,渔史约六百余年[7](P111-116)。自古以来,渔民们临水而居,打鱼营生,传统渔业生产历史悠久绵长。2014年10月29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摄制组专程来到古渔村管驿前,摄制其传统渔业生产习俗,2015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全景播出管驿前村传统渔业生产习俗情况,一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古渔村管驿前是笔者长期田野社会调查关注的重点对象之一,也是笔者少时就读中学的所在地,对其民风渔俗知晓甚多。全村500余户,人口2 600余人,纯渔户约50余户,原来的渔户大多早已脱离渔业。如今,村里政策规定,村民可选择两种户籍,一种是渔户,一种是街道社区户口。而选择渔户的人家仅有50余户渔民,享受国家有关渔业政策与补贴,他们常年仍以打鱼为生。对于村里非渔业生产的原渔户而言,渔人辛苦,常年与水为伴,生活清苦,放弃祖业——渔业,上岸从事其他行业,是当下许多渔人的选择。再者,鄱阳湖过去鱼多、鱼好打的大好形势已成历史,加之鱼养殖业的发展和捕鱼技术的现代化,传统渔业生产手段早已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为探寻古渔村传统渔业生产的历史脉络,就古渔村管驿前传统渔业生产主要情况简要概述如下。

1.渔船

古渔村管驿前的渔船主要有四种,分别是网船、钩船、鸬鸟船、镣船,均是木质结构。

网船有三种,一是大网船,载重3—4吨,8浆1梢,十多个人划行。使用这样的渔船作业,一般是渔户们一起围捕,大网船的左右是双划,捕捞时,两只网船从湖心对绕撒网,形成包围圈,船靠岸,人下地或水,拉网的两端进行合拢围捕。有的也会使用三只渔船,两只小渔船在一端拉住网绳,大渔船则绕湖撒网、靠岸,两端扯网围捕。有的渔家还会配备一只大网船生火做饭,船有雨棚,供避风、躲雨、贮鱼、做饭等。二是高网船,船载重4—5吨,一船多桨,四五个人划行。使用高网船的渔家,多是团体作业,渔民们用两只高网船,相对绕开撒网,在河中围捕,同时配备一只小船,运送鲜鱼和后勤补给,这样效率较高。三是跑风网船,使用跑风网船的也是团体合作,两只跑风网船在河中撒網,网在两船中间,船分两边,各拉一端并开前进。网下有若干小网囊,鱼入网进囊,起网取鱼,遇上鱼群,一网上百斤,收入可观[8](P347)。钩船,属双浆划行,船上有雨棚,一人划船,一人放钩捕鱼,休息、劳作均在船上,夫妻船、连家渔船多属此类。

鸬鸟船,一般两船配合,一大一小,大船一吨左右,小船半吨以下。大船有雨篷,一人在后舱驾驶,一人在前舱指挥鸬鹚捕鱼;小船一人划行,跟随取鱼,赶鸟归群。

镣船,属农村副业渔船,船体小,载重半吨左右,船上空舱,在作业时,一人划船,一人用镣捕鱼,早去晚归,平时镣船又可水上运输。

渔船,沿用至今,动力方面大多改为机械动力,传统的人力渔船已不多见;而个别渔家的渔船,仍是人力划船,或在水浅地带,即使有机械动力的船只,人们还会用桨划行。管驿前村的渔船有一特点,能“活水养活鱼”。一般在船头的前两个舱的两侧壁上凿几个洞,让湖水进来,同时在这个船舱内布上一个网兜,捕获的新鲜活鱼就养在网兜的前舱内,船前舱的水与湖水连通,保持了前舱水的活性,鱼的活性良好,“活水养活鱼”即源于此。为便于行走,在活水鱼舱的上面铺设活动的木板,村里老渔民刘维亮专门带笔者查看渔船,指认介绍管驿前渔船的“活水养活鱼”特点与原理。

推荐访问:鄱阳湖 建构 渔业 习俗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