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理想激励着他们坚持农村干革命

时间:2023-06-03 16:54: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去年秋天,松花江畔的吉林省磐石县烟筒山公社大力河大队生柴沟生产队的场院上,红火火的高梁,金灿灿的玉米,黄橙橙的谷子,堆积成了五彩锦绣,总产量比前年增加一点三倍;冬天,大力河大队的农田基本建设工地上,红旗映白雪,铁臂开山川,一派生气勃勃、热气腾腾的动人景象,劳动汗水挥洒层层梯田,土地正在改换新貌。

使人特别高兴的是,在这里,发挥突击战斗作用和参加指挥工作的,是一批生龙活虎的小将,他们是烟筒山中学刚毕业不久的回乡革命小组的一批青年学生。

回乡革命小组组长田军,毕业前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志愿书上豪迈地写道:“要用改变家乡面貌的实际行动,继续填写我的入党志愿书!”毕业后他担任了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和生柴沟生产队长,战斗在农村三大革命斗争的第一线,活跃在秋收大会战的场院上。另一个回乡革命小组组长焦顺,也是在毕业前夕入党的,回乡后就被选为大队党支部委员和大力河生产队队长。他是农田基本建设工地的副总指挥和技术组长,在这紧张的战斗日子里,他协助总指挥,日夜奔忙在工地上,那块地坡度多大,那块地需要移多少土方,他都了如指掌,他心里装着改造全队山河的蓝图。这个大队党支部成立以来,去年第一次被评为公社先进支部,全大队粮食产量过了黄河。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些从学校刚毕业不久的青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中,能发挥这样引人注目的作用?事实生动地告诉我们: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烟筒山中学党支部认真执行毛主席救育路线的结果。

第一个回乡革命小组的成立

烟筒山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可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学校严重脱离农村实际,贫下中农气愤地说:“这是办在农村里的一所洋学堂!”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毛主席无产阶级教育路线的指引下,学校党支部顶住各种歪风和逆流,提出“面向农村,开门办学,为广阔天地培养一代新人”的响亮口号,努力为学生上山下乡打好“思想底,劳动底,文化底”。几年来,党支部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要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需要,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烟筒山中学回乡革命小组,就是在党支部正确领导下,在教育革命的实践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那是一九七三年秋天,庄稼成熟了,三年级同学热爱农村、扎根农村、建设农村的思想也逐渐形成了。一天,三年级三班团支部书记田军和五名家在同一个生产队的同学,学习毛主席《青年运动的方向》这篇光辉著作后,在一起议论家乡后进的原因。有的说是家乡土地差,有的说是生产队底子薄,到底真正的原因在那里?谁也说不清。这时,他们才吃惊地感到,他们生在生柴沟,却是这样不了解自己的家乡。

于是在一个星期天,田军等六个同学回乡去作调查。贫下中农听说他们是为了改变家乡西貌来作调查的,真是打心眼里高兴。老队长一件件、一桩桩介绍家乡阶级斗争情况和路线斗争历史,使他们第一次注意到山村里充满着如此激烈的斗争。老贫农领着他们踏遍家乡每一片土地,他们第一次感到家乡的自然条件是这样好,土地是这样肥沃。调查结束时,老贫农拉着他们的手,无限期望地说:“孩子们,要打定主意毕业回来干,平时就该回来练啊!”

以后,他们又多次回乡进行调查。他们认识到,家乡后进的根本原因不是什么“条件差”、“底子薄”,而是阶级敌人的破坏,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干扰,以及缺乏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这使他们深深感到,家乡多么急切地需要他们成为又红又专的人材来改变面貌啊!他们想,要改变家乡面貌,毕业后回乡太晚了,应该从现在开始就经常回农村参加斗争。他们向学校提出:一面学习,一西建设新农村,在建设新农村中学习,在学习中建设新农村。学校积极支持,并鼓励他们带头做出榜样。就这样,田军等六名同学成立了第一个回乡革命小组——大力河生柴沟建设家乡小组。他们在学校和大队党支部支持下,回乡和贫下中农一起制定学大寨改造家乡的远景规划,并坚持一面学习,一面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参加改变家乡而貌的火热斗争。

在大队党支部支持下,他们在家乡办起了政治夜校,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积极参加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批斗了阶级敌人。他们还为生产队造了几百车高温四合肥;用中曲发酵解决了猪饲料问题;同贫下中农一起,搞了一百多亩玉米高产实验田。在斗争实践中,他们受到了在学校受不到的教育和锻炼。在他们的启发和带动下,家住城镇的贺兵等十三名同学,也把挂钩队作为自己的家乡,成立下乡革命小组。

不到一个月,全校就成立了五十六个回乡革命小组和四十四个下乡革命小组。学校党支部对这一新生事物大力扶植和支持,规定每星期六和寒暑假、农忙假作为学生下乡或回乡活动时间,同时,结合政治运动和中心工作,不定期地回乡或下乡参加三大革命运动。

革命理想激励着他们前进

回乡和下乡革命小组的同学们是怀着远大的革命理想去参加农村建设的。什么是革命青年的理想?怎样把未来的理想同今天的学习和斗争联系起来?回乡革命小组焦顺同学是这样回答的:“一想起改变家乡面貌的长远规划,想起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远景,我就感到浑身来劲,一分钟也呆不住。试想,没有今天每一分钟的努力,共产主义怎么能从理想变成现实?”他们认识到,坚持农村干革命是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并把自己的革命理想同建设新农村的实际行动密切联系起来。王玉娥同学和小组五个同学,听她伯父讲述了她祖父六歲逃荒到张家屯,给地主扛活三十年的悲惨家史,讲述了今天社会主义的张家屯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张家屯无限美好的未来。悲惨的家史使他们热泪盈眶,家乡的巨变使他们充满激情,美好的远景使他们热血沸腾。听着听着,他们明白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阶级的重托,历史的重任,是革命青年真正的宏图大志。他们认真地和贫下中农一起研究家乡的远景规划,并且决心为它的实现而斗争。从大城市转学来的贺兵同学,开始下乡劳动时很不适应,下田插秧,浑身起了水泡,挑土修渠,把肩膀压得红肿了。同学们劝她休息,她坚定地回答说,“我不能在困难面前退缩!”她硬是大干苦干,自觉磨炼,终于使自己由一个带有娇气的女学生变成双肩能挑重担,敢于战天斗地的铁姑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革命理想,对于回乡、下乡革命小组的同学们来说,有着如此生动丰富的内容,激励着他们坚持农村干革命。他们通过回乡、下乡的革命实践,对农村的山山水水更熟悉了,对贫下中农的感情更深厚了;改造农村、建设农村的决心更加坚定。他们更加自觉地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积极主动地经受艰苦劳动的锻炼。

在阶级斗争的风浪中锻炼成长

农村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尖锐复杂,回乡、下乡革命小组坚持回乡实践,紧紧地把握着农村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脉搏。什么时候斗争最激烈,他们就什么时候到农村去参加战斗,经受锻炼。春耕时,他们去农村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同“三自一包”的影响和干扰作斗争。私收后,他们宣传送公粮、卖余粮,同破坏秋收分配的阶级敌人和资本主义倾向作斗争。冬天,农村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救育,革命小组就协助党支部办学习班。他们在党支部的领导下,认真学习党的基本路线,结合农村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历史和现实,集体备课,轮流讲解。社员通过学习,心明眼亮,干劲倍增。

一个下乡革命小组的同学到挂钩队锻炼时,发现有人煽动社员多分配少积累,破坏集体经济。同学们就向社员宣传毛主席关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教导,批判自发资本主义倾向,保卫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他们自已也受到了生动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教育。

激烈的革命斗争实践,要求学生认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一威力无比的战斗武器。因此,回乡和下乡革命小组首先应该是马列和毛主席著作学习小组。近两年来,各个小组普遍反复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青年运动的方向》和毛主席的五篇哲学著作,最近又着重学习了马列和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以及党中央的有关指示。结合斗争实践学习革命理论,使小组同学大大捉高了识别能力,增长了革命才干。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掌握农业生产的真本领

同学们回乡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以后,深深感到,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一日千里,飞速发展,需要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有些知识是农村急需的。原来没有学,他们就自动买来参考书,请有经验的贫下中农作指导,在生产实践中边干边学。同时,他们总结自己的体会,带上贫下中农的意见,在校园里贴出一张张大字报,提出改革教学体制、课程设置等建议。学校党支部十分重视他们的意见,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学校把农业学大寨作为基础课;并在文化课中重视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等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还根据农村“四化”发展的需要,组织专业学习小组。

同学们把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一个小组在回乡中,了解到生产队因为缺乏饲料,准备把十来头猪卖掉。他们说服了生产队长,应用化学知识,经过反复试验,制成了中曲发酵饲料等多种饲料,发展了集休养猪事业。寒假,他们又应用高温堆肥知识,造了优质肥料几百车;对草炭进行分析,试制了胡敏酸钠,还搞了多种化肥和土农药。他们对土壤的成分进行分析,捉出改良土壤肥力的措施。他們还在家乡种了六亩半实验田,进行高梁、谷子、玉米、小麦、大豆等作物二十三个品种、十四种种植方法的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贫下中农称赞他们是“农业学大寨的尖刀班”。

如今,在磐石县的许多中学里,回乡革命小组和下乡革命小组这一新生事物已经边地开花。贫下中农赞扬说;“这些学生虽然还在学校上学,但他们的根子已经在农村扎下了。”

推荐访问:激励 革命 理想 农村 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