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盗跖》与明清英雄侠义小说关系探析

时间:2023-06-03 13:54: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庄子•盗跖》完整记叙了孔子“招安”盗跖的故事,并因其生动刻画出盗跖的英雄形象,被部分学者看作是中国英雄侠义小说的开端。该篇在人物形象设置、招安主题延伸等方面对明清英雄侠义小说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庄子•盗跖》 英雄侠义 招安

庄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又一代表人物。庄子深刻的哲学思想主要不是通过理论逻辑来阐述,而是以寓言的形式表现。《庄子》中的寓言故事,想象奇特,语言精奇,对后世的小说、寓言、散文及学术评论等文体均做出开拓性的贡献。其中,《庄子》与小说的发展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庄子》中最早提出了小说史上的一些重要概念:小说、齐谐、志怪等,这些概念对后世小说的生成产生了巨大影响。杨义先生说:“庄子是小说之祖,非小说本身,是小说的‘爸爸的爸爸’,以其思维方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王颖在《关于先秦“寓言小说”的反思——以〈庄子〉寓言为中心》中也说“《庄子》寓言影响小说的方面更多的表现在思维方式、人生态度以及审美趣味,其对中国人审美心理世界的开拓之功是无与伦比的。后世许多文学家,尤其是小说家的人生风范和精神原型,都能在《庄子》寓言中寻到最初的影子。”而盗跖就是被后世英雄侠义小说经常模仿的原型。

关于盗跖的故事,中国古代典籍中记有许多关于他生平经历的碎片,如:《荀子•不苟》有“盗跖吟口(或为贪凶),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史记•伯夷列传第一》有“盗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的记载。由此可知,盗跖的故事曾在民间广泛流传。

《庄子》中也有许多关于盗跖故事的记载,其中尤以《庄子•盗跖》中塑造的故事形象最为完整。作为中国英雄传奇小说的“开山之祖”,《庄子•盗跖》对明清英雄侠义小说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人物形象的设置

明清英雄侠义小说中的绿林人物继承并延展了盗跖“食人”、“杀人”和“盗窃”等不法行为。《庄子•盗跖》中关于“食人”的描写有三处:“盗跖乃方休卒,徒大山之阳,脍人肝而脯之。”“我将以子肝益昼之食。”“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历朝历代因为战乱、饥荒吃人的例子数不胜数;因为仇恨吃人也是有的,如:史载袁崇焕被凌迟的时候京城之人就争食其肉。盗跖“食人”却不是因为饥饿或是愤怒,更像是对社会伦理的示威和挑战。“食人”的野蛮行为,在后世英雄侠义小说中演变成江湖上的“寻常事”,反复出现。《水浒传》中的绿林好汉身上虽然洋溢着英雄气魄和江湖豪气,但他们行为的野蛮残酷也是令人触目惊心的。十字坡上,孙二娘屠杀过路客商,把人肉当作牛肉卖;血溅鸳鸯楼时,武松不分善恶,见人就杀;宋江杀黄文炳时,在杀死黄家所有人后,还吩咐手下把黄文炳的肉一片片割下来下酒等等。同类小说中的绿林好汉们也经常将仇人或无辜路人“剖腹挖心”,享受杀人、吃人的刺激。为达到目的,他们经常无所顾忌,忽视乃至蔑视人的生命价值。

《庄子•盗跖》中说盗跖“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以致“万民苦之”。盗跖对“偷抢”对象,应该是不分贫富贵贱,随心所欲进行的。不仅诸侯贵族深受其扰,平民百姓之家也遭受其害。《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们也打家劫舍,出发点都是为了让自己和自己的江湖朋友过得“快活”,并非真正为广大百姓着想。如: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事成后并未用于救济百姓;宋江杀黄文炳时,众好汉将其家私金银,尽数搬上梁山;解珍、解宝等杀死毛太公全家后,“搜检得实属包金银财宝”,“牵得七八匹好马”,奔赴梁山等。平民百姓很少能得到梁山英雄的救助,梁山只是沦落江湖的好汉们可以“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避风港,“替天行道,保国安民”更多的只是表现为一种口号,较少付诸实践。

英雄侠义小说中不仅江湖匪寇有盗抢行为,其中的侠客们也有“偷盗”行为,如《三侠五义》中,在苗家集上,展昭和白玉堂惩治苗秀父子时,顺手盗走其家中金银;丁兆蕙在杭州茶铺偷窃郑新财物,目的是协助周老办茶楼等等。侠客们的偷盗行为,基本是惩恶扬善的义举,并非为其自身谋利,也不以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

另外,《庄子•盗跖》中详细描绘了盗跖的英雄形象和性格,作者首先通过其兄长柳下季之口交代出来:“且跖之为人也,心如涌泉,意如飘风,强足以拒敌,辩足以饰非,顺其心则喜,逆其心则怒”;孔子亲眼看见的盗跖“目如明星”、“声如乳虎”、“身长八尺二寸,面目有光,唇如激丹,齿如齐贝,音如黄钟”;又借盗跖之口交代出他的人生观:“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骐骥之驰过隙也。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

由此可见,盗跖才华出众,性格多变,容貌俊美,全无暴戾猥琐之气。他顺从本性,追求自由,拒绝圣主贤士对人性的束缚和戕害,完全是一个江湖英雄形象。《三侠五义》中的白玉堂外型秀美,能文善武,但性格高傲,行为处事多率意而为,且手段狠毒,与盗跖颇为相似。如在苗家集惩治苗秀父子时,他削去苗秀的妻子的双耳,用手提起掷在厕旁粮食囤内;柳金蝉自缢还魂时,他斩杀前来盗棺的牛驴子;后来,在庞吉大寿时,他又设计让庞吉亲手杀死自己的两个爱妾等。在《水浒传》等其它英雄侠义小说中的众多人物,如:李逵,武松等身上,也都残存有盗跖的率真和勇武等优点。

二、招安主题的延伸

后世对于盗跖的看法,主要归结为两种:一是把盗跖作为农民起义的领袖加以歌颂,如:毛泽东的《贺新郎•读史》一词中有“盗跖庄乔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二是把盗跖当作是盗贼或盗魁的代称,如:《旧唐书•哀帝纪论》中说“及扶风西幸,洛邑东迁,如:寄珠于盗跖之门,蓄水于尾闾之上,往而不返,夫何言哉”;《武林外史》三十八回中有“这些银子是我们江南这几个人的,并非盗跖之物,先生如何不受”等。

受以上观点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多将盗跖与宋江相联系,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中提到:“古称柳盗跖为盗贼之圣,以其守壹至于极处,能出类而拔萃,若(宋)江者,其殆庶几乎!”“彼跖与江……岂若世之乱臣贼子,畏影而自走,所为近在一身,而其祸未尝不流四海?呜呼!与其逢圣公之徒,孰若跖与江也!”

盗跖和宋江不仅身份相似,需要面对的问题也一样:接受或者拒绝“招安”。《庄子•盗跖》完整记述了孔子“招安”盗跖的故事。文中的孔子代表官方意志,面对盗跖“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的巨大影响力,他主动前去劝说盗跖归顺王道,进入庙堂为官。盗跖拒绝接受孔子的劝谏,依旧纵横于江湖之中,并“以寿终”。《水浒传》中,随着梁山势力的扩大,统治者在多次派兵围剿失败后,转变政策,要招安宋江等梁山好汉,以宋江为首的众多英雄好汉奉信忠义,愿意归附朝廷,双方意向达成一致,顺利招安。在实现招安后,失去自由的梁山好汉成为朝廷利用的武器,四处清剿其它叛逆者,在失去利用价值时被朝廷弃杀。招安变成一场骗局,儒家宣扬的忠义到底没能成全江湖英雄的美梦。

清代侠义公案小说放弃了《水浒传》中官匪相对的招安格局,让朝廷清官出面招附江湖好汉,协助办案,惩处恶霸,并按功封赏官职。招安的对象只是少数才能出众的英雄好汉,不再是人数众多的民间的“起义团体”。如:《三侠五义》中的展昭及陷空岛“五鼠”等人因本领高强,多次救助包拯等清官,被封高官;《施公案》中的黄天霸不惜背叛江湖同道,协助施仕伦断案,被封漕运副将等。

被招安的英雄侠客虽然得到了高官厚禄,却失去了其原本的自由、率性甚至生命,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高。如:《水浒传》中的梁山英雄在接受招安后,大多死在平乱的战场上,也有的被朝廷贪官设计毒死;《三侠五义》中,展昭对丁兆兰说起做官的感触是“无奈皇恩浩荡,赏了‘御猫’二字,又加封四品之职。原是个潇洒的身子,如今倒弄得被官拘束住了”;白玉堂封官后不久,在查办襄阳王叛乱时,惨死在冲霄楼上;《施公案》中黄天霸接受封赏时,康熙皇帝要求他“第一要野性收起,不比江湖中任意胡行。第二食朕之禄,须当报效尽忠,莫负雨露之恩。”

从《庄子•盗跖》到后世英雄侠义小说,“招安”的格局基本没变,结局却不尽相同。根本原因就是在社会和文学发展过程中,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世人对绿林英雄也是“又爱又恨”,主张接受“招安”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招安后的江湖英雄的命运虽各有起伏,但都从此失去生命的光彩。

三、江湖规矩的确立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盗跖可以“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依靠的当然不是简单的武力征服,而是有其特殊的组织规矩。《庄子•肱箧》中记载说,盗跖的部下曾问他:“盗亦有道乎?”盗跖说:“盗亦有道”。一个合格的大盗,必须具备圣、勇、义、智、仁等五种道德素质。“臆测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盗跖的“盗亦有道”,强调一个合格的大盗所应具备的道德规范、人格素质,开启和形成了后来所有啸聚山林、打家劫舍的江湖组织的职业道德。

明清英雄侠义小说中有许多关于江湖规矩的渲染,如:江湖好汉杀人时就有一定的规矩,《水浒传》中 “菜园子”张青杀人时的规矩是:有三等人不可坏,第一是云游僧道,第二是江湖上行院妓女之人,第三是各处犯罪流配的人;生性高傲的剑客会坚持不杀女人和孩子,或者绝不与武功差的人比武等;不同的江湖组织在没有利益纷争时大都奉行“井水不犯河水”的信条,和平共处,一旦双方出现摩擦,必定刀兵相向,毫不留情等。

尽管很多江湖规矩因人而异,但盗跖提出的“圣、勇、义、智、仁”五种要求,却成为挑选组织首领或是武林盟主的最基本的要求,一直延续下来。明清英雄侠义小说中聚义组织的首领基本都是智勇双全、一呼百应的英雄,聚义的原则就是生死与共、义气为先。如:《水浒传》中的晁盖、宋江在上梁山之前就已深得江湖朋友的欣赏和拥戴,正因为他们有胆有识,才能先后成为梁山首领;梁山英雄由散到合的过程中,事事以义气为先,许多战争的发生都是为了救助落入“官网”的好汉,如救取宋江、柴进等人;《三侠五义》中的“五鼠”处事更是以义气为先,白玉堂盗宝获罪时,其结义兄长甘愿同罪,只求同生共死。恪守江湖义气的绿林好汉们,通常会深得世人的赞赏和爱慕,声誉极高。而对于那些背弃江湖义气的武林人士,则是唾弃和不齿。如:《施公案》中黄天霸本是江湖有名的好汉,但他选择效忠官府,为了救助施仕伦,不顾歃血之盟,杀死结义兄弟武天虬、濮天雕,从此在江湖留下骂名。

明清英雄侠义小说片面性的发展了盗跖提出的五德之一:义。但不同时代的作品中,对于“义”的诠释也有所差别。如:《水浒传》中众好汉所讲的“义”,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三侠五义》中的“义”则是一种相对高尚且偏于理想的感情,与儒家不计利益的“义”十分相近。

综上可知,《庄子•盗跖》虽为寓言,却形近短篇小说,在故事虚构、情节设计及人物塑造等方面为明清英雄侠义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庄 周:《庄子》,中华书局 ,2007。

[2]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

[3]施耐庵、罗贯中:《水浒全传》,岳麓书社,2004。

张 昭:杭州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推荐访问:探析 侠义 庄子 明清 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