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区戏剧运动的基本特征看弘扬苏区文艺传统的现实意义

时间:2023-06-02 17:42: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苏区文化是很短暂的一瞬,苏区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写出了民族光辉历史的新一页。苏区戏剧运动是苏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苏区戏剧运动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第一次有广大工农兵大众参加的新型的艺术运动,是苏区军民在火热的革命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它的历史地位及基本特征,对于今天我们弘扬苏区文艺传统,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苏区戏剧;群众性;当代启示;审美取向;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9)09-0155-04

朱黎明(1953—),男,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部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戏剧。(江西南昌330077)

苏区文化发端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它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尤其是苏联革命文化的精华,在土地革命中产生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1](P35)苏区戏剧运动是苏区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为了更好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苏区文化传统。本文拟对苏区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区戏剧运动进行初步的探讨,以利于弘扬苏区文化,促进文艺事业的发展。

一、苏区戏剧运动的历史地位

苏区戏剧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成长起来的,是第一次由广大人民群众和革命文艺工作者共同创造的新型的艺术运动。它是在工农民众改天换地的革命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沿着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方向前进的。它继承和发展了“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的革命传统,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其主要内容,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鲜明的阶级性。苏区戏剧运动由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体现了广泛的群众性,在革命战争年代激发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同时也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苏区戏剧运动是继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新文艺发展史上的丰碑,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它既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又理论联系实际,有很强的科学性与人民性。它运用戏剧形式向工农大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纲、政策法令,鼓舞人民参加革命斗争。苏区戏剧运动具有明确的纲领和组织,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富多彩的]出活动,它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有力地发挥了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广大军民的革命斗争生活。苏区戏剧运动从理论与实践上都开创了中国现代戏剧史的一代新风气,具有承前启后的显著地位,它是新民主主义文艺的雏形,为革命文艺的发展,为后来的“抗战文艺”、“解放区文艺”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苏区戏剧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由工农兵大众创造的,并深深扎根于革命根据地的土壤之中,所以,它与那种沉溺于个人哀怨的旧文艺有天壤之别。苏区创作的许多优秀作品把个人命运和阶级命运联系起来,敢于直面人生,对人生进行自觉的探索与追求,去探求革命的真理、生活的真理。作品表现出革命人民对伟大的生活变革的崇高追求与审美体验[2](P27),因而它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它自己的特征。

二、苏区戏剧的基本特征

(一)苏区戏剧与工农兵的现实斗争生活紧密结合

列宁指出:“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广大劳动群众中间。它必须为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从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愿望方面把他们团结起来并使他们得到提高。它必须唤醒群众中的艺术家并使之发展。”[3](P435)苏区戏剧运动的发展印证了列宁这一论述。“古田会议决议”制定了文艺大众化的方针,全面确立了苏区文艺面向工农兵、服务工农兵,走与工农兵相结合道路的指导思想。为了遵循党和苏区政府对文艺工作的指示,遍布苏区城乡各地的各种专业的和业余的戏剧组织频繁上前线,去乡村为红军、为工农群众]出。剧团经常就地取材、现编现],把当地发生的有教育意义的事情编成戏上],及时反映群众关心的重大事件与群众的斗争生活,群众的反响非常热烈。由于苏区的戏剧、活报剧大都是取材于从群众中搜集来的真实故事,再加以艺术提炼而创作出来的,因此,主题鲜明、真实性强,如社会生活的再现,艺术感染力很强,可以说是形象化、艺术化的教材。

为了贯彻执行文艺与工农兵相结合的指示,剧团在每次巡回]出期间,都要帮助当地群众组建业余表]团体,剧团成员与红军家属同吃、同住、同劳动,成为群众的知心人。同时,也搜集到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创作素材。据《苏维埃剧团春耕巡回表]纪事》一文记载:剧团在下乡]出时,听到群众反映某些区乡的苏维埃政府工作方式存在着强迫命令、官僚主义的现象,敌人乘机利用我们的缺点来大肆进行破坏活动。通过剧团成员积极地做工作,向群众清楚地解释了这些问题,圆满地化解了矛盾。同时,又将这些材料作为素材,编成戏剧作品上],用艺术的武器把反革命的阴谋揭穿;此外,剧团成员对那种强迫命令、官僚现象提出了严肃的批评,揭露了隐藏在苏维埃机关中的坏人。这样一来,剧团在群众中有了威信,上]的戏剧作品真实感人,剧团的表]也越来越受到群众的欢迎。

(二)工农兵大众登上舞台,直接参与文艺创作

在苏区的革命文艺作品中,除了极少数是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以外,大量的作品是由红军战士、干部、工人、农民创作的。正是由于广大劳苦大众的亲身参与,苏区的革命文艺才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异彩纷呈的景象。这种中国文艺史上前所未有的文艺现象,不仅开了几千年文艺史的先河,也对延安解放区文艺以及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文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农兵大众自己创作的戏剧作品题材广泛,形式丰富多彩,作品风格清新而质朴,在思想内容与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们根据本乡、本土的真人真事,加工创作出表现自己生活的话剧、歌舞剧、活报剧等多种不同的戏剧形式,自己写自己、]自己,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酣畅淋漓地展现在作品之中。

由于是工农兵大众自己写自己,所以创作出的戏剧作品不但在内容上反映工农兵的生活和斗争,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也很适应广大群众的欣赏习惯和水平。作品形式通俗化、民族化。戏剧的语言通俗易懂,无论对白还是唱词,都用的是老百姓的口头语。]唱的曲调大都是选自民歌或地方戏曲的曲调。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为工农大众喜闻乐见。苏区戏剧的剧本大多数都短小精悍,]出的时间相应较短,布景、道具也是因陋就简,对]出场地的条件也要求不高。这些特点使得苏区戏剧能在各种有群众的场合]出。

(三)苏区戏剧体现了强烈的战斗精神

苏区的戏剧工作者从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紧密配合党的中心任务,在作品中迅速地反映现实革命斗争,军事斗争成为苏区戏剧的重大主题。[4](P148)在苏区戏剧中,以军事斗争为主要内容的占相当大的比例。1930年12月,红军取得了龙冈之战的胜利,活捉了敌军前线总指挥张辉瓒,彻底粉碎了第一次反革命军事围剿。当时以这个事件为题材创作了不少剧本,这些作品充分表现了红军和革命群众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歌颂了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1933年4月,工农剧社公]的沙可夫创作的大型话剧《我——红军》,可以称之为这类题材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反映的是红军粉碎第四次反革命“围剿”的决战阶段,红军与地方赤卫队密切配合作战,最终使白军走投无路,投降红军,红军取得伟大胜利的故事。这部话剧配合了当时的革命斗争,鼓舞了红军的士气,发动了广大群众,起到了为粉碎敌人第五次反革命“围剿”作好充分准备的作用。该戏]出后,苏区的报刊纷纷发表评论盛赞这部戏,称之为“苏维埃文化与工农大众艺术的开端”。红军的作战情况时时牵动着苏区广大群众的心,因此反映红军战斗胜利和扩大红军的戏剧作品在群众中流传最广,最受欢迎,起到了很好的鼓舞士气、提高思想觉悟的作用。

(四)苏区戏剧对人民群众发挥了强大的思想教育作用

毛泽东在《苏维埃的文化教育》一文中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苏区的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一部作品时,把思想教育作用放在首位,将思想导向作用渗透到艺术形象之中。某些作品尽管艺术性差一点,但它所具有的强烈时代感以及振奋人心的思想内容仍然受到了苏区劳苦大众的热烈欢迎。这既是当时的革命形势与任务对文艺创作必然要求的结果,也是苏区人民强烈的革命要求、澎湃的革命激情在文艺作品中的集中反映。

苏区戏剧大多是紧密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和革命任务而创作]出的,通过戏剧向工农兵大众进行政治教育,帮助他们认清革命形势,明确斗争方向,提高政治觉悟,坚定革命信心。如《志愿当红军》写了一位青年农民要参加红军,却遭到妻子的极力反对,用离婚威胁丈夫,事情闹到乡政府,乡干部要她不必担心,乡亲们会帮她砍柴、挑水、种菜。最后,妻子在干部们的规劝教育下思想通了,同意丈夫去参军,大家一同唱起《志愿当红军》结束全剧。此类剧作虽然反映的是人们思想意识中某些狭隘落后的东西,但它清楚地表明了人们在进行这场伟大的土地革命战争中,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改变旧时代留给自己的陈旧思想意识。[5](P152)

三、苏区戏剧运动的基本特征对当代文学艺术发展的启示

(一)当代文学艺术要坚持现实主义审美取向,走大众化之路

由于苏区戏剧运动的参与者是第一次得到翻身解放的劳苦大众,他们在投身于革命战争和苏区建设的过程中,有着满腔豪情要抒发。他们对新生活充满激情,希望学文化受教育,提高文化水平,跟上时代的发展。针对当时根据地经济贫困文化落后的状况,适时诞生的苏区戏剧运动采取独特有效的形式,满足了他们的这些要求,适应了土地革命战争形式发展的需要。苏区的文艺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为人民,才会有文艺的大众化;只有大众化,才会有为人民所欢迎的文艺。

当今社会,文学艺术经过种种观念、体制、表现手法上的变革,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成就。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这主要就是非大众化倾向。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学习苏区文艺的先进经验,走大众化之路,遵从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敏锐的艺术直觉去密切关注现实、反映现实、表现人生,服务于广大民众。这方面最典型的事例是近来轰动全国的“红歌会”,它是在贯彻中宣部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及江西省委要求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指导思想下创办的。红歌会的创办有利于传承红色文化,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当前,主打红色牌的红歌会受到了越来越多电视观众的喜爱,一支红歌可以催生一种精神,而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人复活,让一个民族复兴。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和平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支撑民族气节与风骨的红色精神似乎在一点点流失。于是,在全社会呼唤红色精神的回归之际,红歌会横空出世真是应运而生,昔日的红色精神似乎再一次被点燃了。

(二)当代文学艺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理论为指导,与时俱进,与社会转型同步

苏区戏剧运动能够广泛深入地发展,在革命斗争中发挥强大的作用,还有一个重要的经验,那就是苏区戏剧以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理论为指导,以艺术的社会效应为核心与主题,使戏剧成为革命的有力武器。苏区戏剧注重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强调艺术对社会的效应功能、作用,做到了艺术反映现实、服务现实,直接为社会的、政治的、军事的、文化的需要服务。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已经从革命战争、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虽然时代有了巨大的发展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了今非昔比的更新,但扎根于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优秀的苏区革命文化传统,既是当年革命者的精神动力,也是今天社会进步的动力所在。在历史新时期,我们不仅应当有繁荣的经济,还应当有繁荣的文化。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是民族亲和力与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是其民族身份的象征,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发扬苏区时期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创造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我们今天弘扬苏区文化的意义之所在。

在当代现实生活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同时,也有许多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如何学习和继承苏区戏剧运动的那种通过戏剧]出并配合其他教育的形式,宣传歌颂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仍然是戏剧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江西省话剧团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该团创作]出的话剧《古井巷》取材于民警邱娥国同志的先进事迹,通过艺术加工,再现了他一心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先进事迹,展示了他坚持原则不徇私情的优秀品质,塑造了一代新型人民警察的光辉形象。同时,当代戏剧也应该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许多腐败现象进行揭露,对反动的事物无情的鞭挞。有相当多的剧作家敢于直面现实,揭露社会矛盾,批判官僚腐败,同时又写出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伟大的人民力量,他们的作品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吉安县采茶剧团编排的戏剧《远山》、萍乡市采茶剧团]出的《榨油坊风情》等优秀剧目,在歌颂美好事物的同时,对腐朽没落的思想意识给予揭露批判。近年来,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理论指导下,广大文艺工作者继承发扬苏区文艺精神,勤奋努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三)当代戏剧要回归民间,融入民间

苏区戏剧在创作上坚持走紧密联系群众的道路,在文化多元化而造成戏剧边缘化的今天,剧作家们应坚持走这条道路,在作品中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愿望。

苏区戏剧运动经常性、群众性的]剧活动,有效地促使戏剧创作水平的提高与题材的扩展,这一点对于我们当代戏剧]剧活动的开展不无启示。我国是农业大国,广大农村的农民群众十分喜欢看戏。改革开放使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同时,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提高了。在乡间,人们婚丧嫁娶,庆祝丰收,都希望有戏看,仅靠一些地方县剧团和民间艺人的零星]出是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所以,各级剧团应经常下乡]出,在戏剧日益“边缘化”的今天,优秀的创作和]出仍然会受到人民的欢迎,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欢迎。戏剧工作者坚持走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深入生活,及时反映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并且坚持长期的]出活动,以]出带动创作,以]出实践不断促进题材的扩展,促进戏剧艺术形式的发展,必然会使戏剧走出“困境”,走向人民,走向未来。

苏区戏剧运动创作]出的模式对探索当代戏剧艺术表现形态多层次的发展方向很有启发意义,例如,人们非常喜爱古典戏曲中的一些传统戏精华,城乡各地的人民群众有时自发地组织一些]出活动。他们有的以单位为组织,有的以“票房”为契机,从自娱自乐的初级阶段逐渐走向较为成熟的]出形式。由于他们经常请一些专业人士辅导,所以,这种形式不但使业余戏剧爱好者的表]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剧团的专业人员在辅导的过程中教学相长,自己的业务水平,诸如编导辅导能力也得到锻炼,得到提高。这种专家与民众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培养了新的戏剧观众群,促使当代戏剧在民众之中得到普及和提高,同时也振兴了中国戏剧这一具有通俗性、民族性的艺术形式。

综上所述,对苏区戏剧以及整个苏区文艺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发掘与研究,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苏区文艺革命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刘云主编.中央苏区文化艺术史[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3](苏联)列宁.列宁论文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4]江西师大中文系.江西苏区文学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5]刘国清.中央苏区文学史[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张丽】

推荐访问:苏区 现实意义 基本特征 戏剧 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