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定向培养:农村小学教师补充机制的探索

时间:2023-05-31 15:12: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为探索农村小学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其教师管理制度,江西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开展农村小学教师本土化定向培养体制改革”项目组在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德安县、湖口县、修水县多所农村小学及教学网点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研。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现有的教师队伍不稳定,农村年轻教师流失严重,偏远村小师资不足,而扎根下来的多是本土本乡的教师。分析思考我们的调研结果,我们认为,本土化定向培养机制是破解教师管理难题、补充农村教师的重要途径。这一机制不仅要完善、深化,而且要形成政策。

所谓农村小学教师本土化定向培养,是指在促进城乡教育公平、提高乡村教育质量、普惠于广大乡村子弟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入职、定向招考,以考生自主选择、学校定向培养、政府主导、社会监督并举为特色,形成长效、稳定的农村小学教师本土化定向培养及补充机制。

老教师不断退休,又没有新教师补充,造成农村小学教师异常紧缺,有些小学连开展教研活动讲公开课的教师都找不到。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区小学来说,差别很大,外面来的大学生能留得下来吗?“外县外地的都留不下”,下面县区教育局这样反映。更让当地教育局头痛的是,一些大学毕业生考上了教师编制,没干多久,就调到其他地方,等于白白浪费了一个编制。等到第二年再招聘,教育局都没热情了。超编与现实中的缺编现象,影响了当地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

本土教师、女教师、低学历教师、年龄偏大或身体有缺陷的教师容易留下来。这是我们调研后的结论。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业务交流困难的偏远的农村工作,本土和家庭元素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一个幼教点,只有两名女教师,但她们都是当地人,离家只有1公里,也就坚守到了退休。有一位2011届赣州籍定向生,毕业时本已经持报到证前往千里之外的修水县一所定向村小报了到,但几经思考还是放弃定向分配机会并向修水县和培养学校缴纳违约金,回家乡赣州重新参加招聘教师的考试。同年,长湖村小有两名本土的定向生却按时到岗,这所曾经濒临停课的学校,现在由于两位年轻教师的加入,开始显现活力。

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政策鼓励城镇教师和大学毕业生去农村支教,农村特岗教师招聘也没解决留不住教师的问题,有的人只是把这里当跳板。只有立足本土培养的实用人才,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要完善、深化通过本土化定向培养补充农村小学教师的机制,当前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把好农村教师定向招生关,加大在普通本专科招生中定向培养农村教师的力度。应面向农村招生,按80%以上的生源比例招收本土学生。来自农村的学生,毕业以后回到农村去,落差小,因而在专业思想的巩固上有一定优势。因此,按照“本地培养、本地使用”的原则,面向农村本土招收定向师范生,是解决农村小学师资短缺和流动问题的重要途径。

各地也在作定向培养农村学校教师的积极探索。武宁县不断完善教师补充机制,今后五年,每年拟定向培养教师50~60人,选拔对象为每年参加高考或中考的应届高中或初中毕业生。同时还特别规定,应届初中毕业定向培养五年一贯制生源,为该县定向乡镇农村户口。

二是提高定向师范生的培养质量。面向农村小学的师范教育,在学制与生源、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上也应适应目前农村小学教育的需要。培养院校要在管理和教学上有专门的措施,加强与地方教育局和定向基层学校的沟通。学生在就读期间,每个学期都安排一定的时间在定向学校见习、实习,使学生明确定向学校对教师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情感要求,实现“重品行、强素质、一专多能” 全科型的培养目标。

三是把好农村教师招聘补充关。定向学生毕业后,回定向学校就业,并确保在乡、村小学从教,规定一定年限服务期。2011年湖口县对首届12名三年制定向毕业生全部分配到岗,头一年教育局对他们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岗前培训、跟踪考核,他们很快进入了教师角色。

另外在农村教师招考中,在学历、年龄、资格等达到基本条件基础上,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乡及乡以下农村学校的教师岗位应有一定的指标,对考生地域应有特别的限定。修水县自2009年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年来共招聘小学“特岗教师”505人。从2009年19人到2010年90人,2011年增加到396人,据了解大部分留下来的特岗教师是本地人。这批教师的到岗,改变了该县农村小学教师紧缺和年龄偏大的状况。

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队伍建设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只有培养本土的、距离乡土更近的师范生,才能面向农村,所以师资的本土化培养才是解决农村教育师资的较好出路。(作者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推荐访问:小学教师 本土化 定向 补充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