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中的德育渗透

时间:2023-05-31 15:06: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在语文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阐述了语文课中的德育滲透。

关键词:语文课;德育渗透;素质教育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看起来似乎是纯粹地让孩子从小习得语言和文字,其实并非仅仅是学习语言,而是学习一种文化传统,一种世界观和为人处世的道德观。初中正是人生的关键期,是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语文教学又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不能疏离思想道德教育。

一、语文教学的目的疏离不了思想道德教育

有的教师认为应当疏离思想道德教育,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即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语文教学旨在让学生在掌握语言工具的同时,也接受到道德熏陶和思想情操的洗礼。因此,语文教学的目的疏离不了思想道德教育。我认为,语文中的“文”,指编造的文章。文章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品,其思想性是固有的,道德观念也是或隐或现存在的,而带有这种性质的课文占教材的三分之二,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不能漠视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语文教学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是一份额外加码的负担,而是责无旁贷的一项工作。

二、语文教学的低效不是因为承担“寓育”任务所致

有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的高耗低能,是因为承担“寓育”任务所致,这种说法是一种偏见,是一个误区。无论专家的理论分析,还是我们教师在实践中的体会,都确认语言形式与思维内容有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语言形式的认知学习离不开义理上认知先行的支持作用,帮助学生内化与吸收所施教的语言形式,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学习语文,如果没有学习思想,就谈不上学好语言。这从毫无真情实感,不能拨动心弦,只有七拼八凑、鬼说鬼话的大量学生习作以及高考、中考中也屡见不鲜的应试作文中,就能够获得如钢似铁一样的结论。我们不得不承认,思想道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寓育”缺陷是相当严重的,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恰恰因为有了这个严重缺陷,才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步入困境。疏离思想道德教育,不是提高语文教学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恰恰相反,客观存在是造成教学高耗低效的病因之一。

三、语文教学发展正在密切联系思想道德教学

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还要重视德育,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相互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培育“大语文”教育环境,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切入社会,已经得到普遍认同。

语文教师只有身兼教书和育人的两副担子,结合起来用心体会,努力实践,才会取得教学的成功。我认为,目前的语文教学发展形势越来越好,那种疏离思想道德教育的言论市场越来越小,密切联系思想首选教育的方式正在越来越优化。

(作者单位 河南省林州市市直西街学校

推荐访问:德育 渗透 语文 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