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析

时间:2023-05-31 14:12: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从书本中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这是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阅读反思、阅读批判的前提。有了良好的阅读动机和阅读习惯,加之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做到阅读广范、长期积累的科学统一,自然会有一番饶有趣味、独树一帜的体验和感悟,并在理解和思考中达到阅读目的,提升人生境界,强化人文精神,使真善美广植人心。本文仅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和感悟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阅读教学感悟 主体

从书本中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这是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阅读反思、阅读批判的前提。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下面就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谈谈自己的认识。

1.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感悟在阅读中的地位,无疑是尊重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尤其是汉语的习惯规律。但是,感悟应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感悟是否能解决语文教学的一切问题?强调感悟,还要不要“训练”?有一段时间,阅读教学中套用别人的经验,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找几个语文基础强一点的学生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感情倾向,再让学生个人读、齐读课文或段落,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录像片断播放,最后提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几分钟,做一个无非是这个说得有道理,那个说得也正确的总结,一课就上完了。课后找学生谈心,学生说毫无收获。这样上课不是曲解了“感悟”应有的内涵吗?那么,“感悟”的内涵是什么呢?感悟是有层次的。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篇文章,感悟的深度不同;同一个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感悟的效果也不同。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那些家境贫寒常被人看不起的学生可能会对鲁达重义轻财、惩恶扬善的行为肃然起敬,而那些少数喜欢恃强凌弱的学生可能会从镇关西的惨死中吸取教训。这其中有自身的生活经验、感悟的直觉能力、阅读的环境创造等多方面的因素。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探究、质疑,将感悟引向纵深。不仅要知道鲁达具有嫉恶如仇的传统美德,还要知道鲁达为何要用拳头而不是法律来惩治恶人,更要知道今天的我们在面对纷争时,还需不需要再用拳头去解决问题。感悟只是阅读的初级阶段,阅读大多数不以满足于感悟为目的。高质量的阅读,尤其是创造性阅读,仅仅只有感悟是难以实现的。感悟是以形象性的理解为主的阅读活动,是阅读的开始,而不是阅读的终止,鉴赏、质疑才是阅读的高级阶段。仅有形象性的感受,而没有理性的思考,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可能深入的。如果说,目前高考、中考阅读命题的基本方向是正确的。那么,就可以说明一般意义上的感情只是阅读任务的一部分。而如果仅仅依靠感悟,高考、中考阅读题大多数都是不能完成的。

2.教师在课堂上应起何种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已形成共识。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什么角色,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呢?现在似乎很时兴教师做学生的尾巴,做课堂的主持人,起串联过渡的作用。这种做法足否符合课改的精神?很多教师对学生不管是否独到、是否有道理的见解,都是一味叫好或廉价的赞颂。这对过去教师一言堂,大搞话语霸权的做法是一种反动,但似乎义走到了问题的另一面。有人说,这样的做法是为了尊重学生理解和思考的权利,是为了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独特见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果是幼儿园,这样做还说得过去,先让学生敢说敢想,不要给他们的思维套上一个个框子,本意是好的,但作为一个中学生,如果还只是满足于敢想敢说,而不追求说的质量和思维的质量,这就难以满足中学教学的要求了。如此下去,培养出来的将是一批敢说话,却不会说话,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却只是说一堆废话或者胡搅蛮缠的“人才”。不错,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并非所有的答案都对,所有答案都可以,也并非所有答案的质量都一样好。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如果不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质量,发挥教师的作用,尽教师的责任,那实在是一种罪过。培养出唯唯诺诺的学生是罪过,培养出信口开河、满嘴胡说的学生叉何尝不是罪过呢。廉价的歌颂对于有一定认知水平的学生,尤其是有点思想的学生,即使不认为是在调侃,而是在恶意嘲讽,也是没有一点益处的。在语文课堂上,许多教师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或不敢及时做出应有的反应,对学生的各种意见,无法做出恰当的评价,更不用说什么点拔、引导了。这一方面是教学机智问题,一方面也是自身功力的问题。而后者是更重要的问题。对话,已成为大家都接受的一个阅读教学理念,但作为一种阅读策略和阅读教学的理念的对话,不应理解为师生之间的一种问答,而应该是双方阅读体验、阅读联想、阅读评价的交流,是情感的互动和思想的碰撞。对话总是在具有相同、相似或相近的见识前提下进行的。真要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不是简单的事情。连对方的思想都没有弄明白,怎么对话?教师除了参考书上的几句话,自己对文本没有一点见解,能和谁对话?用对话的理念指导阅读教学,这要求教师必须有自己的个性阅读,要有自己的个性理解,要有白已的见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体的状态,是教师的作用和责任之一。但有些教师,虽然有迫切地调动学生的愿望,但却缺少行之有效的具体办法。课堂上尽管对学生百般鼓励,大献殷勤,学生却不领情,不想主动,不愿成为主体。这里固然有学生阅读习惯、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但从教师的角度反思,还是由于缺少有效的操作办法,根本的原因还是自身功力不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但绝不可能因此退居“二线”,绝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失去属于自己的主体位置。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教师对学生应起到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效果,面对学生的各种疑问,教师要大胆的做出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

总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感悟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我们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做到以人为本,在语文教学中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启发和引导,让其在天天不断的积累训练中,形成大胆合理的想象思维,必然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永年县豆下乡中学)

推荐访问:浅析 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