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阈下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教师工匠精神的打造

时间:2023-05-31 12:06: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本文论述立德树人视阈下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教师工匠精神的打造,解读立德树人视阈下高职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分析工匠精神打造与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教师发展的逻辑关系,提出建立“德技双全”的教师团队、培育“内外兼修”的营销专业教师团队、成立名师工作室实现“四共同”、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服务、探索融入工匠精神的高职营销课程改革等措施,实现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教师工匠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立德树人  高职院校  营销专业教师  工匠精神  打造  名师工作室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C-0097-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立德树人指明了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对高等教育事业培养人才和持续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大家所熟悉的体现在制造行业或者手工艺制作中,它体现在各个职业对精益求精的一种要求和向往。

一、立德树人视阈下高职教育中的工匠精神解读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这在为我国教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为我们在新时代牢牢抓住理想信念铸魂这个关键环节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

(一)工匠精神是立德树人视阈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要理念。当前,我国正在稳步推进“中国制造2025”。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都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打造,在所学的领域学出真本领,毕业后成为实干家,是当今高职人才培养的根本理念,应当将工匠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立德树人视阈下工匠精神的培养是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十几年来,高职院校的发展突飞猛进,多数院校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人才技能培养中,比较关注招生和就业,重视技能的同时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文化育人”的这一目标。当前,一些学生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心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爱岗敬业、大胆创新,树立正确的“三观”,用踏实、肯干和坚持完成学业、投入工作和制造产品。为实现以上的目的,可以在教学中以专题讲座、课堂教学和传统文化建设等方式融入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授课和实训过程中融入工艺和技术形成的过程,体验品质的打磨过程;在评价环节,增加评价的难度,提高标准,以“卓越”要求学生,而不是以完成与否来进行评价。

(三)有利于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职教体系。工匠精神需要的是打造、沉淀和传承,在近几年的职业教育体系中,我国也在逐步探索中职—高职—本科教育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尤其是中职与高职的衔接。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着课程内容重复、人才培养定位不清、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现在大部分的职业教育还停留在中职和高职这一阶段,到了本科、硕士和博士就是专业性的学习,虽然现在也在建设应用型本科,但是和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及方式还是有所不同,要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就需要完善阶梯式的职教提议,将工匠精神贯穿教育过程,制定科学和可行的中职—高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专业教学内容等,按照职业能力的要求、企业的需要、行业的标准实现人才培养。

二、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

(一)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不足。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团队类似,营销专业的专业教师大多数也是从大学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到高职院校从事教学一线的工作,虽然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学历,但是实践工作的缺乏是短板。教学过程中纯理论的教学虽不是主流,但对任务导向和工作情景的教学采用得不够,这就无法真正将工匠精神贯穿于教学和实训的环节,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职高素质技能人才就有很大的难度。

(二)企业实践锻炼效果较弱。鉴于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师较多,为了与时俱进地了解营销行业的现状,营销专业所在学院或者系也会鼓励教师定期“回炉”进行锻炼,以进一步掌握和熟悉行业发展情况,掌握最新的资讯和技能。但在这一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虚假挂职锻炼”;有的企业不想让老师进入“核心”工作岗位,担心掌握更多“核心信息”或者影响其销售业绩,而将他们更多地安排在一些行政或者后勤岗位,导致挂职锻炼的老师并没有完全实现“独立上岗”或“动手实践”,无法感受、了解和掌握前沿的技能,实现不了锻炼的目的。

(三)引入行业和企业“能工巧匠”收效不大。高职院校中的營销教师团队无法通过自身提高打造成“能工巧匠”,而从企业和行业中引进“能工巧匠”也是一条可行途径,这样可以将企业的成熟经验和成功案例教予学生,传递职业精神和素养。但在“引员”的过程中,也出现师资队伍不稳定、素质参差不齐、教学质量难以把控、教学方法和手段不符合教学要求、教学时间不连续等问题。这一方式实现工匠精神的传递和打造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四)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团队的土壤环境不佳。现在国家在各省区市都推进“一流”高职院校的工作,高职教育从原来的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和质量建设转变,这就对教师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纵观大部分的高职院校,仍然在机制体制上没有形成对教师队伍发展有利的环境和土壤,设置的壁垒较多,引入新理念新思想为教师提供发展平台的思路还比较保守,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型人才难以崭露头角。

三、工匠精神打造与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教师发展的逻辑关系分析

(一)工匠精神打造与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教师发展内涵一致。两者之间内涵一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培养具有正确“三观”的、技能突出的、符合社会行业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与现代工匠精神培养具备技能和知识的高技能人才的目的性一致。二是工匠精神不仅在我们熟悉的制造领域体现,也表现在各行各业,教师在古时候还有一个称呼即“教书匠”,因此也是“匠人”,自然也应当具备匠人的素质,两者在表现形式上一致。三是教师是以立德树人为育人目标的,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品德和精湛的育人技能,工匠精神也是对技术和职业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两者的本质也是一致的。可见,工匠精神打造与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教师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二)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教师现状急需工匠精神的回归。从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教师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现实的状况与国家和社会期待培养的人才需要的师资团队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为了弥补这样的短板,就需要有一批德技兼修的具备工匠精神的教师团队的努力。“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专业技能运用得不够娴熟,工作中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这是很多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场生存状态。”古语有言:“教不严,师之惰。”现在营销行业处于快速变革时期:新媒体的运用、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无店铺营销的环境变革以及销售渠道的变化等,都在考验着“营销教书匠”们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职业倦怠和追逐名利等也成为营销教师职业发展中的绊脚石。要改变现状,就要从内部和外部、主观和客观等方面引导其转变,时代发展呼唤着工匠精神在各个领域的回归,教育领域和高职教师队伍建设也不例外。

四、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教师工匠精神打造的途径

(一)建立“德技双全”的教师团队。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团队是营销专业发展的核心。致力于在立德树人视阈下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团队,可以探索建立一支“德技双全”的营销专业教师团队,瞬息万变的营销行业也需要处变不惊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应注重“德”的加强。加强师资队伍师德师风建设,提高营销专业教师水平,提高教师素质和优化队伍结构,尤其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并制定相应完善的配套机制,引导更多参与企业实践,将职业和技能相结合,使教师热爱岗位、忠诚教育事业。另一方面,应注重“技”的提升。依托政府、行业和企业打造兼职教师队伍,鼓励教师挂职锻炼,校政行企互聘教师,引进项目,开发课题,探索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方法和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育人培养模式,切实强化营销教师的工匠意识,提升技能水平。通过“德技双全”的营销教师团队的建设,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潜移默化地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二)培育“内外兼修”的营销专业教师团队。在校内的营销专业教师中,需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老师,在原有专业技能较为扎实的情况下,通过外出培训、参观优秀同行院校、与校企合作企业深入交流等锤炼自身技能,反哺教学;另一类为实践经验欠缺的教师,需要参加一些校内外教学方面的培训、参加企业挂职实践锻炼、顶岗操作等积累实践经验,提升素质。

应重视校外兼职教师的队伍建设。选拔合作企业的能工巧匠、岗位技能能手等充实营销专业教学团队,建立动态行业企业教师资源库,企业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标准设计和实训课程教学等教学环节。鼓励校外兼职教师参与校内外的教学能力培养培训,并制定严格及符合实际的选拔考核制度,使行业企业的“匠人精神”融入营销专业教学环节。

应遵循“校企合作、专兼结合、多元梯队结构”的原则,打造高职院校教学团队。营销专业教师团队应形成梯队,在年龄、学历、职称、实践经验和特长等方面形成结构合理的团队,既有专业带头人,也有骨干教师;既有“双师”素质教师,也有新进教师,发挥各自的优势。

(三)成立名师工作室实现“四共同”。各地的高职院校都在推动名师工作室的成立,旨在进一步发挥高职院校名师和骨干教师示范作用,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挖掘营销专业资源,在具备条件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中进行选拔,成立名师工作室,着力实现“四共同”,即理念和团队带头人同引领;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同需求和关注;产教融合和德技兼修同融合;项目和参赛同推动。将名师工作室作为带动营销专业前进的“火车头”,引领专业发展。

(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服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协同服務创新,使工匠精神在高职营销专业建设中占据思想领域高地。探索成立现代学徒制办学班级,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邀请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学生的师傅,手把手传授技能和经验,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考核标准。深入校企合作,将学生送入企业实际岗位,在参与岗位训练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吸收企业文化。另外,教师的介入,也更好地实现校企协同育人、育师,在锻炼营销专业教师的同时,达到育人的目的。

(五)探索融入工匠精神的高职营销课程改革。市场营销专业在设计课程时,要把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把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劳模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重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使学生热爱劳动,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勇于创新。在相应的课程改革中,可以进行以下尝试:一是引入工匠精神和企业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二是删繁就简地优化课程结构,既安排理论教学又加大专业技能的实际操作和训练,使营销专业的学生真正做到“会说、会做、会思考”;三是注重教学方式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实现学中练、练中做、做中精,提高技能掌握的效率;四是完善与企业接轨的课程标准,将课程学习中需要掌握的技能要求与企业行业的要求对接,按岗位需求、工作流程和技术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课程标准;五是创新交互式教学场地的建设,教学场地不仅仅在教学楼和实训室里,突破传统的空间局限,与企业深入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场所共享和开放,从而缩短“学校”到“岗位”的距离;六是合理选择考核方式,根据高职营销专业的特点,不断优化考试方式,重视能力的考核和方式的创新,重点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家梅贻琦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强调的是大学教师对于大学的重要性。立德树人是当今时代国家和社会对育人的根本要求,高职营销专业的教师承载着对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责任,唯有言传身教方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工匠。用工匠精神打造教师专业发展是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值得每一位营销教书匠们深思。

【参考文献】

[1]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匠精神——中国指导品质革命之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张娟娟.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回归与重塑[J].职教论坛,2016(35)

[3]段金梅.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

[4]李进.区域职业教育地方性法规实施效果的调研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5)

[5]刘少华,胡春亮,王红彬.德国工匠精神培育对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借鉴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8(6)

[6]许敏,魏晓锋.现代工匠精神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8(4)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项目)“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营销专业‘三工四维’实践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GXGZJG2018A024)

【作者简介】高 洁(1982— ),女,山西孝义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教学管理。

(责编 黎 原)

推荐访问:树人 工匠 立德 精神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