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其对大陆的启示

时间:2023-05-31 11:30:1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iu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何玉宏(1963- ),男,江苏高淳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与社会生态学。(江苏南京211188)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编号:交教研1002-6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的资助成果。

[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4-0074-03

2010年7月,笔者随江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赴台湾考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情况,重点考察了台湾建国科技大学、大仁科技大学和万能科技大学。这3所学校在1996~1998年从专科学校改制为技术学院,并于2004年为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而逐步改制为科技大学,学校的性质为民办科技大学。他们的前身都是从事高等职业专科教育的,改制科技大学以后,仍然以培养职业技术高级人才为主要目标。这些大学通过几十年的努力耕耘已成为台湾民办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典范,具有典型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征,其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经营观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的办学理念。

一、台湾职业教育发展历史

现代台湾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初步形成于70年代,完成于80年代,改善、升级于90年代后期,稳定发展于2003年之后。70年代,在台湾传统产业逐步转向资本与技术密集产业以及社会经济建设对人力的需求从量的扩充转向质的提升的背景下,台湾发展快速的专科学校出现了办学质量下降的现象,于是台湾当局开始对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改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控制专科学校整体规模的基础上挖掘潜力,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办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是组建本科职业技术学院,提升台湾职教办学层次,构筑完整的职教体系。台湾在1970年8月通过的《长期教育发展计划纲要》中提出了技术教育应有更多弹性,并建立系统,直至与大学平行的革新原则,并由此拉开筹划构建“纵向通达、自成系统”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序幕。如1974年成立第一所本科层次的技术学院——台湾工业技术学院,并分别于1979年和1983年增设工程技术研究所和工程技术研究生博士班,形成了由高职、专科到本科直至硕士、博士阶段的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而2000年“技能教育白皮书”使台湾各类技职院校更加明确自己的办学重点和特色,办学目标和定位明确。

二、台湾高等职业教育转型与特点

(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自成系统

台湾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由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以及普通大学内的研究所组成,其中高级职业学校为中等职业学校,它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修业年限三年,而专科学校则以教授应用科学与技术、养成实用专业人才为目标,按不同入学资格分设二年制、三年制和五年制,招收对象分别为公私立高级职业学校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公私立普通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五年制专科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等。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属“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教授应用科学及技术、培养高级实用技术人才为其目标,分二年制、四年制,即前者招收专科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后者招收高级职业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和普通教育体系一样,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是通过研究所培养硕士和博士。台湾还通过普通大学附设“二技”(技职教育两年制)来衔接专科学校的课程,目前附设“二技”的普通大学已有几十所。从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到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及普通大学附设“二技”,构成了一个完备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结构。可以说,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两者并驾齐驱(见75页图)。这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会与保障,适应了社会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满足了家庭对子女更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学历教育的需要,同时也适应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和谐的育人环境

教育理念是学校办学的灵魂,“是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价值期望、是以一种理性目标的形式陶冶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它具有规范人、指导人的作用。它对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有着强化说明的作用,全体教职员工坚定地信奉这种价值观,就会凝心聚力,形成组织的共识,分享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形成一种对学校未来充满信心的文化力量和精神力量”,同时更使是学校教育追求至高无上的教育境界。如台湾建国科技大学以“学力、实力、愿力”为其办学、治学之道,“活力、优质、杰出”为其办学理念;大仁科技大学则以“力学行仁”为教育理念,以“健康、休闲、管理、社会福利”四大志业为经营愿景;万能科技大学以“精、勤、公、正”为校训,其“精”表现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只有精益求精才可抵于至善之境,“勤”表现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公”表现为大公无私,负起时代的任务,发扬天下为公的精神,牺牲小我,成全大我,“正”表现为在做人、做事之道要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不偏不倚、俯仰无愧。这些学校的共同之处是通过理念塑造,“营造理想的诚信、前瞻、务实、追求卓越之校园文化,培养优良学风,人文科技并重,奠定学生发展基础”的教育使命。而在此教育理念引导下,学校校园文化育人环境建设得到重视,礼貌和谐的校园伦理氛围得以形成,学校处处显示和谐育人的氛围。建国科技大学通过12处优美雅致的校园景观区来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大仁科技大学设置的攀岩墙壁、体能训练和创新项目训练场所则意在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信心和意志;万能科技大学的学生活动中心则为学生从事各种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充分体现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并重的教育思想。

(三)务实的人才培养之道

在人才培养方面,台湾职业教育重视人的全面教育,以塑造“学会做人后学会做事”为人才培养目标。建国科技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造就术德兼修,手脑并用,具理论、实作与研发创新能力,为产业界所乐用之人才,进而成为善良社会之栋梁”,培养学生“四动”能力,即动手能力、动口能力、动脑能力、动心能力。万能科技大学的教育目标是“以5I(产学合作、人格教育、优质校园、数位学习、国际接轨)为教育方向,积极培养出5C(全人品格、专业技能、电脑能力、外语沟通、专业证照)的现代青年”,即“实施全人及数字化教育,科技与人文教育并重,实施多元化专业实习,达到技职教育培养专门实务目的,提升教学品质,奠定学生就业升学基础。端正求知理念、提升学习风气,规划与整合课程架构通向学程学位目标,充分启发潜能与创造力,加强语文学习与国际文化了解,倡导尊重生命、关怀社会及加强团队精神理念”。

(四)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实现动态吻合

由于台湾发展政策及措施不断调整,使台湾高职教育专业发展与社会产业——职业就业结构同步。在专业开发方面,和高等普通教育按学科分类方式来设置有所不同的是,台湾高职教育是面向行业和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专业,不断开设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新型专业,体现职业针对性和职业特色,紧密结合社会需要,适应人力市场的需要。如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技术学院,优先发展工业类专业;80年代大力发展技术学院,加重工商类学校及专业设置;90年代初发展科技大学,实现多级渠道衔接,专业设置向综合学群化迈进。科技大学与技术学院的系所设置依据“大学法”和“技术及职业校院法”,以“学群”为单位分为8个“学群”,分别为工程技术、设计技术、农业技术、管理技术、海事技术、家政技术、医护保健技术、商业服务技术等。

(五)基于职场工作及职业技术教育所需的课程体系

台湾高职教育在课程设计方面,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设计课程,从职场工作及职业技术教育所需出发,培养职场所需要的能力,促使学生专业技能的养成、人格培育的均衡发展、尊重学生发展的特性。在课程体系架构方面,以台湾某校“四技”(技职教育四年制)为例,其基础课程是共同必修,主要以培养人文素养课程为主,开设博雅教育,占总学分的23%;能力课程是专业必修课程,由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组成,占总学分的56%;拓展课程主要体现在专业能力拓展方面,占总学分的20%;生涯设计课程是帮助学生就业和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确定路线和方向,占总学分的1%。在课程体系设计和特点方面,台湾高职教育做到了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这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弥补了知识空白,为学生成就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

三、台湾高职教育对大陆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企业乐用人才

笔者访问的几所科技大学,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他们普遍注重通识教育及专业教育的均衡发展,注重人文素养教育与技术教育并举,发展健全人格教育的措施在学校育人环境中处处彰显出来,学校优美的环境设计和人文宣传、艺术活动等育人环境陶冶人的情操;注重资讯科技应用及外语训练的能力,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计算机网络学习的环境,学生可以随时利用网络获得专业资讯信息和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教师的研究室同时也是学生的学习创新研究工作室,师生之间关系融洽。重视国语教育和英语沟通能力学习。加强实务专题制作能力训练是这些学校的共同特点,他们要求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参与企业劳作和制作产品实物模型或创新项目制作,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意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校企合作培养团队精神,促进教师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学非常重视从企业引进高级技术人才到学院担任院长或系部主任,这些来自企业的技术专家其学位一般为博士,他们到学校后,很重视把生产中的先进技术或管理服务理念带到学校的教学中,并依靠自己在企业建立的良好关系,把企业的一些项目引入学校教学与研究,使教师有更多机会参与企业项目的研究与实践,通过项目研究建立了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关系,学校为企业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企业乐意将项目或问题请学校教师帮助解决。学校因此得到了研究项目和研究经费,教师撰写论文的来源也得到了保证,这对其职称升迁和专业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帮助,促进了教师的研究能力提高和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另外,他们在项目的研究中,比较注重团队作用的发挥,每个二级学院都有研究所,这些研究所不但承担企业项目的研究任务、科研任务,也承担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任务。一些研究任务要团队成员协作完成,这对培育教师团队协作的能力和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在校企合作学习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作为教育教学改革质量工程的一部分应引起相关领导高度重视。它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和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学院专业建设、调整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成长、职业能力形成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在激烈的竞争时代加强与社会之间沟通、和谐发展、共同进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台湾科技大学这种培养专业带头人和团队能力的办法值得借鉴。

(三)职业证照与学历教育互通,实现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台湾的职业证照制度,是加强实务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措施。职业证照分三级(丙级、乙级、甲级),是通过职业证照鉴定考试取得的。职业证照对学生的升学、就业或就业后的续薪、升迁有直接影响,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不仅要取得毕业资格证书,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专门的职业证照。“台湾当局”吸取了英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学历教育经验,修订了《各级各类学校同等学力的办法》,实现职业证照与学历互通的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通路。如丙级证照加五年工作经验可相当于高级职业学校毕业或普通高中毕业,可以参加普通大学的入学考试或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及专科学校的入学考试;乙级证照加四年工作经验,相当于专科学校毕业,可以参加大学附设二技或技术学院、科技大学的入学考试;甲级证照加三年工作经验,相当于技术学院、科技大学毕业,可以参加研究所(硕士、博士)的入学考试。三所科技大学普遍重视学生专门证照的获得,学校有专门的具有权威性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学生或社会工作人员通过培训学习与考试,取得相关专业证照,这些证照被所有学校所认可,他们可以凭专门证照参加对应大学的入学考试,从而建立起职业证照和毕业文凭之间的等值互换关系,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受到了家长与学生的欢迎。

(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完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满足社会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

台湾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和科技大学培养“四技”和“二技”学生,其研究所培养硕士研究生,普通大学则开展适应专科职业教育学生升学需要的二技学历教育。这种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结构适应了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满足了家庭对子女不断提高人文素养、生活品质和职业能力发展的要求,同时稳定了社会成员关系。

随着社会对高技能人才质量内涵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素质复合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企业的广泛需求和欢迎,并且这种需要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强烈,也将是今后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从目前高职三年学制教育看,为保证培养高素质复合技能型人才的质量,显然在时间上不能满足要求,高素质的内涵也达不到要求。政府可以从高职院校中适当选择一些行业背景深、教学特色显著的优质高职院校进行资源重组,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对这些学院专业和具有技术教育特色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整合与调配,组合成类似本科院校更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和研究所的形式,学生通过四年的职业教育学习和更高的研究生教育,既培养了社会需要的复合技能型人才,也满足了广大高职学生的继续求学要求。例如,江苏交通类高职院校在同一个市有公路、铁路、航空运输和水上运输等,这些学校部分专业设置重复,教学资源投资分散,一旦出现招生生源下降,势必造成不必要的教学资源浪费现象。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对其进行资源重组合并,组成具有交通技术特色的以技能型教育为主的交通运输学院,重点培养服务于地方交通的复合技能型人才。通过有效的资源重组,发展一批以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本科院校,可以极大地缓解高职毕业学生继续学习和因就业不能得到有效落实而造成社会不稳定的矛盾。这种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内涵为特点的本科职业学院,相对于以学科体系建设为目标、以培养研究能力为主的本科院校来说,更具有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培养复合技能型人才的特色性,可以使相当一部分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

四、结语

当前中国高职教育开始出现拐点,高职面临重组已非危言耸听。面对生源质量持续下降的事实,大陆高职教育可以以台湾高职教育为学习的样本,根据工业现代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遵循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考虑自身的教育资源、条件与发展特色,尽可能发挥高职教育的功能及其社会价值,全面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与竞争力,从而形成高职教育永续发展的基础与动力。

[参考文献]

[1]杨辉.研究与比较: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孟祥仁,纪秀明.台湾技职教育的新动力:产学携手合作计划[J].职教通讯,2010(2).

[3]吴小蕾.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来自台湾职业教育的借鉴[J].中国高教研究,2010(5).

[4]民建中央考察团.台湾职业教育考察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0(6).

推荐访问:台湾 其对 启示 高等职业教育 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