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地图加强记忆训练的几种方法

时间:2023-05-30 11:24: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记忆在学习中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切智力活动的源泉。地图是“地理学”无声的语言,它十分直观地帮我们理解课堂和书本的内容及地理事物的分布和成因。一堂生动的地理课把要求识记的内容和地图丰富内涵结合起来,会提高学生记忆地理知识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本人是采用以下方法巧用地图加强记忆训练的。

一 指导看图,对应记忆

地图既是直观的教具,又是知识的源泉,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指导学生看书,把识记的内容与图中位置一一对照,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记忆。例如,在讲解我国的行政区划时,要了解记忆的地名很多,只有依靠地图才能在一瞬间把事物的整体尽收眼底。在授课时,可以先照图讲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的名称,要求学生按照图上的对应位置记住这样几句话:“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疆)云贵福吉安,四西二宁青甘陕,还有内台北上天,再加重庆和海南”,用地图加以辅助记忆,然后讲各省、区、市对应的简称和政府所在地。

二 巧用拼图,强化记忆

在指导看图、对应记忆的基础上,本人把拼图版发给学生做拼图练习,使学生眼、耳、手、脑并用,强化记忆。课堂上学生很活跃,兴趣颇浓,多数同学能快速准确地完成拼图练习,记忆迅速。一幅《中国行政区划图》很快便刻在多数同学的头脑里。

三 填讲结合,系统记忆

地图是地理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课本紧密结合并为学生系统感知,为更多地理解、记忆地理知识创造条件。例如,在讲我国西高东低地形时,先在准备好的空白图上画出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塔里木盆地和黄土高原(海拔1000~2000),华北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然后让学生根据图总结出我国的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再以图识记一二阶梯的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阶梯的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以及各阶梯的主要地形依次是高原—高原和盆地—平原和丘陵。在讲课时边讲边填好准备的暗射地图,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我国地形交错分布,地势西高东低的总趋势,因此,我国地形的全貌系统地映射在学生的记忆中。

四 一图多用,联想记忆

地图与课本的内容协调一致,针对性强,具有目的明确、主题突出的特点。采用一图多用的方法教学可以产生联想记忆的效果,防止死记硬背。例如,在帮助学生分析《地球上的五带及其照射情况》的插图时,可以让学生掌握以下三点:一是图中各条线的名称(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二是五带的划分(南北回归线之间是热带、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是北温带、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是南温带、北极圈以北是北寒带、南极圈以南是南寒带);三是阳光照射的情况是昼夜长短的变化(热带有直射现象、温带无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看图联想一目了然,因此看图联想记忆地理知识更深刻、更牢固。

五 线面结合,顺序记忆

在讲“长江”这节课时,需要识记的内容很多(发源地、全长、上中下游划分等),授课时以长江干流为主线(线),以它的支流、相连的湖泊为支线(面),边画边讲授,指导学生按照从上游到下游的顺序记忆相关知识,这样就把需要识记的地名落实到了长江系图和中国地形图上。

六 综合分析,理解记忆

培养学生掌握运用地图的技能,是地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在教学中要始终注意指导学生读图、用图,使他们逐步养成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习惯。如在分析南美洲暖湿的气候特征时,首先看图提问“南美洲好像什么形状?”学生快语答出“三角形。”南美洲最北处在北纬12°,南到南回归线附近,热带占大陆的2/3,并有世界最大的亚马孙平原向大西洋敞开,平原被北、西、南三面高原包围,东北和东南湿热空气从海洋吹来受地形抬升,终年降水丰富,接着指导学生看图并提问“为什么南纬40°以南的南美洲西岸智利部分是温带海洋气候?”因为西岸终年受西风带控制,终年温和多雨。东岸处在安第斯山的背风坡,形成荒漠气候。在地理教学中,这种综合分析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使地理知识升华到新的层次,也为学生更深刻理解、记忆地理知识创造了条件,也使学生地理素质的提高成为可能。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是否熟悉地图并把地图的影像植于头脑之中,进而运用地图分析记忆地理事物,对学生学好地理基础知识形成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人的学习离不开记忆,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因此应该充分了解记忆的实质,掌握记忆过程的规律,使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记忆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责任编辑:陈晨〕

推荐访问:巧用 几种方法 训练 记忆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