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水的运动——世界洋流》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时间:2023-05-30 10:30:1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世界洋流”作为经典的自然地理内容,属于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范畴,是后面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气候等内容的知识基础和理论依据。本课是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理论指导下所进行的典型教学设计,采用一课两上三讨论的形式,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世界洋流;典型教学设计;诱思探究教学

[课程分析]“世界洋流”作为经典的自然地理内容,属于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范畴,是后面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气候等内容的知识基础和理论依据。新教材把“世界洋流”置于“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的背景下,还赋予它作为基本地理过程在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理性思维上无可替代的价值。因此教学中应挖掘这一因素,突出过程分析和方法运用,使之成为训练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方法的有效载体。本节的课标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地理学习应落实到地图上,应充分利用“世界洋流的分布图”和“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通过教材“活动”,结合“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了解洋流模式的形成。通过阅读“世界洋流的分布图”,结合读图思考题,初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在阅读“世界洋流的分布”图的基础上,再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模式化,加强对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不要求学生记住各洋流的名称,但需要了解不同纬度大洋两岸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为后面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奠定基础。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为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教学难点为洋流的形成、洋流的分布规律和洋流的名称。

[学情分析]由于初中地理课没有升学任务,很多学校的地理课被忽略了,学生地理方面的基础普遍不好,这就给高一的地理教学带来压力,学生接受高一的课程比较困难。但是高一学生具有展示自我并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强烈愿望。因此,在教学中应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弥补他们的不足,激发其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挖掘其潜能。

在本节课内容虽然较为抽象,和日常生活联系不够密切,但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基础知识——气压带、风带的内容,学生刚刚学完,印象深刻,有利于该内容的学习、理解。而且,学生对故事比较感兴趣。本课选取“鸭子舰队”的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时可能遇到的障碍:通过地图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不知该如何下手、如何表述,洋流的主要成因的分析找不到突破口。

[学法设计]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本课的设计遵循三个认知层次要素,即“观察、思维、迁移”,具体设计为:一、把握概念,认识现象。(一)播放视频,导入新课。通过影像资料,设疑导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二)自主阅读,基础积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及课本插图和文字资料,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整体感知,掌握洋流的概念及分类,使学生的读图和归纳总结能力得以提高。二、深化探究,总结规律。根据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了两个教学探究:全球性的大洋环流的观察探究和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的观察探究。通过问题从浅到深的引导,结合课本上的插图,以及之前学习过的知识点,学生个体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答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自己画出全球风带图,其动手能力和迁移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三、学以致用,提高能力。通过材料事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由课本知识进一步过渡到现实生活中,通过分析材料中的现象,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

[学习目标]

1、根据全球风带的分布,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根据给出的学法指导,分析、归纳出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培养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地理思维。培养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思维。

[教学流程]

1 把握概念,认识现象

1.1 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播放“鸭子舰队漂游记”影像资料。教师因势利导,激情导入。

[课件投影] 事发地点在北太平洋中部海域,“鸭子舰队”怎么“入侵”夏威夷、阿拉斯加、白令海峡,甚至大西洋海域的加拿大、美国的东海岸、英国等?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海洋水的运动——世界洋流。

(设计意图:通过影像资料,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简要实录:学生看到视频中讲述的玩具鸭子组成的“舰队”,在海上漂流15年,历经2.7万千米,跨越了半个地球的“壮举”,都很惊讶,也非常好奇,立马有同学相互讨论起来)

1.2 自主阅读,基础积累

[课件投影]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47-48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1、洋流的定义是什么?

2、洋流的分类

(1)洋流按性质分为哪些类型,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2)洋流按形成原因有哪些类型?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内容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同学们只要认真阅读课本并加以思考,就能轻松解决。设计本环节是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简要实录:学生积极主动阅读课本,并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很好的完成了自主阅读,获取知识的过程。)

2 深化探究,总结规律

2.1 全球性的大洋环流的观察探究

[课件投影]请学生阅读投影上的问题,并结合课本中的“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先自主观察思考,再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并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展示。

1、平整的海平面上,海水怎么会流动?

2、回顾全球风带,在全球风带模式图中,填写六个风带的名称,并画出风带的方向。

3、赤道南北两侧附近的海水受哪个风带的影响?洋流遇到陆地阻挡,会怎么样?

4、分析盛行西风影响下形成的洋流。

5、影响洋流方向的因素有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从浅到深的引导,并结合课本上的“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将之前学习的气压带、风带加以应用。学生个体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答问题,并进行展示。通过让学生自己画出全球风带图,其动手能力和迁移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简要实录:学生认真阅读投影中的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结合课本中的“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认真思考,并就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课堂气氛顿时热烈起来,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对其中的难点问题进行点拨。最后各小组推举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发言非常精彩,赢得了阵阵掌声。有不同意见的也当场提出,甚至相互辩论,最终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2.2 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的观察探究

[课件投影]请同学们结合投影内容与教材内容,探讨世界各海域表层海水的运动规律。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是理想状态下的洋流分布状况。那么,实际洋流是怎么分布的

要求:请同学们结合洋流模式图,阅读图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注意实际洋流分布与洋流模式图有什么联系与区别,了解各海区洋流名称。小组分工完成:

第一组:观察太平洋海区洋流的分布状况;

第二组:观察大西洋海区洋流的分布状况;

第三组:观察南印度洋海区洋流的分布状况;

(设计意图:在完成了“全球性的大洋环流的观察探究”的基础上,结合课本“世界洋流的分布图”和投影图片,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分析、讨论,掌握各海区洋流的分布情况。因内容较多课堂时间有限,将问题进行分组,最终通过小组展示使全体同学能够掌握所有海区的洋流分布,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简要实录:同学们认真阅读观察,自主思考后又和身边的同学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不能理解的地方示意教师进行点拨。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对于自己讨论的结果结合地图进行展示,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的聆听。教师及时给予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乘胜追击,形成规律性认识。)

3 学以致用, 提高能力

3.1 分析材料

[课件投影]请同学认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1年3月11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地震引起高达40.5米海啸,期间所引发的福岛核泄漏事故,更被日本子能安全保安院列入国际核事故中最严重的第七级。福岛第一核电站将厂区内1.15万吨含低浓度放射物质的污水排入海中。

“污染物或在本地沉降,即便扩散,浓度也将大大稀释,只可能对事故发生地周围的局部地区带来一些影响,无需担心会波及我国。”专家说。

而与日本相距万里的美国,在饮用水中发现了辐射物质。美国的研究发现,美国西海岸海域里的海带,受到日本去年核灾难释放放射性物质的污染。

日本核泄漏事件为何美国比中国影响大,先于中国在海洋中监测到核污染物?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由课本知识进一步过渡到现实生活中,通过分析材料中的现象,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

(简要实录:同学们快速阅读后,迅速回答,对于问题的分析头头是道,可见已经理解了所学内容。)

3.2 动手绘画太平洋、大西洋洋流模式

(设计意图: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较难掌握,在前面学习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后,让同学们自己动手,画出各大洋的洋流模式,有利于其理解、记忆。)

(课堂实录:同学们看到问题后,胸有成竹,纷纷举手要求上黑板展示。教师点了两名同学在黑板上画图,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画。)

[课后反思]本课是我参加学校教学活动所上的“汇报课”,为了能更好的展示自己,在教学中取得较好效果,本节课采用了一课两上三讨论的形式。两节课的设计思路有质的区别,学习效果也明显不同。上第一节课时,我边放幻灯片边让学生回答问题,整堂课是一问一答的形式,课堂气氛活跃。但是在备课组活动时,组内的教师评价说,课堂看似热闹,有探究、讨论,但实际上整个过程中教师还是主角,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创新能力也难以提高,课堂效果不够好。我自己也回顾了课堂教学过程,发现学生独立思考不足,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一堂课所设计的探究问题也不是很好,问题没有梯度和引导性,学生看似讨论激烈但是最终都没能解决问题,理解课程内容。为了能够上好这一课,我又认真研读了《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第二次备课我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来指导课堂,又在地理组其他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重新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认知层次和学习活动,注重了教师的引导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中洋流的概念,寒、暖流的定义,让学生先通过自我阅读,自主获取;对于难点知识采用分组讨论,探究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以致用,当堂联系,采用材料与绘图结合的联系、应用方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加深理解。整堂课学生在教师的诱导性信息引导之下,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真正实现了“教师引导下的满堂学”的目的。

今后,我将更加认真的学习《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将对这一理论理解得越来越深刻、透彻,促使自己进一步成长。

推荐访问:洋流 教学设计 典型 海洋 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