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应注重独立思考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3-05-30 09:06: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费希尔·培高在《论历史》说到:历史学的基础现在正受到思想革命的震动,这种思想革命迟早能证明它的影响比量子物理学的发现、进化生物学的创造或经典考古学的发展更为深远。由此可见,历史课程的设置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已经十余年,从服从大纲到理解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从师教学从到师生共长;从以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教师引领等等,教育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例,明确提出改革的使命即“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不难看出,此次课程改革在对学生学的角度,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现行的基础教育改革下的学生,在指导学生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独立思考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引导学生构建扎实的基础知识

荀子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生在学习上必须有过硬的基础知识,才能对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应付自如,学习与应用才有主见,不落入人云亦云的窠臼,历史学科属于基础知识,学生日常生活中用得到。学生学好历史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特别是国内外基本的历史沿革与重大历史事件等。这样才不会出现在历史课堂中,老师问是谁烧了圆明园时,学生答成“不是我烧的”的历史笑话。中学历史教师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全面地、系统地对基本的史实与基本的历史方法有一定的掌握,这是历史学科教与学的底线。为此,作为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关键在对学生依据课标要求基础上,以教材为平台,对历史事实要点化,掌握、熟悉历史的基本线索,唯有构成三维立体的历史知识结构,方能使历史的教与学基本达标。而对于历史事实的掌握,根据课标的要求如了解、知道、说出、简述、概述、列举等,对教材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提炼,形成简洁的语句掌握即可,如《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二节有关郑和下西洋课标要求: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指导学生从远航目的、时间、船队规模、人数、交易模式、到达地点、结果等要素进行把握,就对郑和下西洋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即达到课标要求又对基本历史知识一定程度的掌握。以此做法,对每个历史知识点进行梳理,让学生形成学习习惯,也就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

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基础能力

基础能力,就是人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日常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知识的价值在于运用,因此知识是基础,运用是前提,二者不可或缺,缺其一,就不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正如荀子说道:“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能力差异在于是否善于利用一切资源为己所用,也就是说对事物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差别。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启迪、培养学生的能力层面更显迫切与需要,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关键所在,也是学生能否在学科领域中鲲鹏展翅、任意翱翔的内在驱动力。读史明智,是史学教育的基本功,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历史基础能力的培养,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历史课标中的探讨、评价、认识、分析、体会等要求,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如比较,就要引导学生知道历史事件、人物的比较有几种形式(相同点、不同点),基本内容(性质、背景、领导阶级、任务、成败、指导思想、影响力等)是什么,让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比较这一要求有清晰的概念,并能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进行案例式的分析,使学生对历史比较这一能力要求有一定了解与体会,并能举一反三,这样,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懂得方法,从而在历史学习的效度上更为坚实。

三、激发学生形成优秀的创新品质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具有自由独立的个人是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是通过其潜能的发展获得价值和尊严的过程,这个过程乃是个人创造性地适应不断创新和变化的过程。”在时代的呼唤下,在新课程改革推动下,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有类比思维、联想思维、辐射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多种训练方法。教师可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这为历史学习的创新指明了方向,即历史学习应具有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实践意识,在这基础上提升自己的历史见解,形成正确的史观。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借助更多、更新的情景材料,让学生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了解历史的本原与史学观点,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生生合作,以探究精神,对历史的本原进行理解、分析、提炼,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与认识;对不同史学观点进行分析、比对、批判,形成全面、客观、唯物的治史思维,这样才能还历史一个公道。如哥伦布发现美洲这一事件,西方学者认为是推动美洲近代化的功臣,而印第安人却认为哥伦布是强盗的头目。同一事件,不同的人态度截然不同,这需要引导学生从近代发展过程中先进地区征服落后地区引起的积极与消极两个层面进行解剖、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近代发展的必然与繁荣,又是落后地区的阵痛与灾难,不想被淘汰,就必须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在此基础上,可引申到当今改革开放、后发有为,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样,了解历史,了解现在,为国家富强而有所作为的念头也油然而生。

学史又一重大的创新源泉在于实践意识。历史学习的又一创新在于把历史已知的文物、遗址、历史人物、历史文字记载等进行考证、分析,既锻炼了考据学的方法,又加强了历史研究的信度。如有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可以“地上看泉州、地下看西安”这一说法,那么,作为泉州的学子们,如何提出有力的证据来说服人呢?这就要学生对泉州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考证、分类,如经济发达,可以用南宋古船、灵山圣墓、郑和下西洋石刻、九日山祈风石刻等;对外开放,有清净寺、灵山圣墓、草庵、南洋开发等;文化名人,有欧阳詹、李贽等;唐宋遗风,中国古代语言的活化石“南音”等等,把泉州古代历史用实实在在的实例进行佐证,既读懂了历史又了解家乡,为泉州而骄傲,为祖国的文明而自豪。如此,学习历史、读懂历史、活用历史,方是长进了。

综上所述,学习好历史课程,前提是授以扎实的基础知识,关键在培养良好的基础能力,核心为培育优秀的创新品质。三者兼备,才能培养出具有历史责任感兼有历史洞察力的学生。

(责任编辑:徐小敏)

推荐访问:创新能力 独立思考 历史教学 应注重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