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类文章阅读

时间:2023-05-29 18:18: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锁定考点】

1.提取、归纳论点;2.分析、概括、补充论据;3.梳理论证思路;4.辨析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5.赏析议论文语言;6.阐发自己的观点。

【新题演练】

(一)《所有变革的时代都是年轻人的时代》阅读

①前些天,朋友圈被一篇文章刷屏,文中说:随着中国知青一代、下海一代、进城务工一代因年龄原因逐渐退出职业舞台,世界上最勤奋的人老去了,中国再难有如此勤奋的人了!

②此话当真?中国人的勤奋果真后继无人?

③其实此言差矣!近40年来,老一辈人的确“晴天抢干,两天巧干,白天大干”,晚上加班子”,将改革开放的中国变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速度也的确让全球瞩目。但我们今天并没有坐享清福、坐吃山空啊,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文的勃兴,以及现代社会中国年轻人的努力实践,这些令我们共同创造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看看每天早上地铁里脚步匆忙的年轻人。看看夜幕中的小区里依然一路小跑的快递小哥们,谁说今天的中国人不再勤奋?

④世间万物,一饮一啄,皆有定数。举凡人、事与物,从来都不是孤立、个体意义上的存在。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一代,从网购、网络订餐、网约车,到微信红包、共享单车、扫码支付,从在线旅游、在线医疗、在线教育,到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我们既是践行者,也是推动者,互联网连接万物的精神在我们身上真真切切地“生根发芽”,继而成长为社会变革的强大驱动力。远的不说,仅以5年为一个时间段来考量,也许。我们不会留意那些每天发生在身边的一点一滴的改变,然而,一旦定睛回眸,你我恐怕都会忍不住大吃一惊。5年光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多么深刻、生动的变化,而正是朝气蓬勃的青年群体在其间扮演了这一切积极变化的推动者,用青春的感知与体验、智慧和创意悄然改变着社会整体环境及其运作方式,成为时代进步、社会前行最为坚实、光明的扶梯。

⑤不止国内,借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们也同样在影响或者说改变着世界。出门不带钱包,只带手机,这对许多外国人来说,简直不可思议。然而。在2017年的“十一黄金周”,相信出国旅游的中国人对于移动支付所带来的便利有着更深的切身体会:从打车、住宿到购物,大部分需求都可以通过手机扫码支付轻松完成。如今中国每3台手机里,就有2台在使用移动支付,移动支付二维码也由此随着中国游客一道被印在了世界各地。而这在5年前,还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事情。

⑥人,已经站到了河岸上,思维就不能还停留在河中间。因而,今天那些从个人体验出发,以各种创意模式来解决社会问题的人,注定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宠儿。社会创新企业Bottle Dream的创始人蔡延青,就是其中一位。这个自我定位为“联结者”的青年,在过去数年间,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搭建起了各种平台,希望能将有需求、有创意的年轻人联结起来,相互启发、共创价值,从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在他看来,“只要能把自己的技能贡献出来解决某种社会问题,人人就都可以是创变者”。

⑦所有变革的时代,都是年轻人的时代!

(余音/文,选自《中国青年》2017年第20期,有校改)

1.本文驳论部分与立论部分相结合,请在下面段落间用“/”划分出驳论部分和立论部分。(只画一处)

(先概括各段段落大意,再分析段落之间的联系。)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2.作者開篇引用朋友圈一篇文章,有何用意?

(起始段落的作用常常是引出论题或论点。激发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结合语境,可从态度、表达效果等角度理解画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第⑥段观点,请你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结合语境,先理解此段的论点,再补充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简要分析第④~⑦段的论证思路。

(先具体分析第④~⑦段用什么事例或引用什么名言论证了什么,再梳理这几个殳落间的结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人总要有点敬畏之心》阅读

①我认为,人还是要有些敬畏之心的。这个敬畏之心,是一种道德自觉。

②在互联网世界中,很多东西都被消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固然有糟粕,但也有很多可取之处,比如对老人的尊重、对经验的推崇。这本应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文化取向,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举措,但在网络话语的冲击下,这已经被消解,成为一种极不情愿的接纳。这意味着,“尊老”这个概念已经变得模糊,它的文化内核已被挖空。

③同样,在网络上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原先的美德反而成为被嘲笑的对象。比如说节约朴素、努力奋斗等,本来是传统美德,突然就成了被揶揄、被讽刺的对象。在某个购物节到来之际,就出现过这么两张图片,写着“勤俭持家”四个字的配图是一群中老年妇女,而写着“败家娘们”的配图则是一群年轻貌美的女子。这两张图片,不仅是对勤俭持家价值观的唾弃,也是对我们长辈的不敬。

④极个别老人不遵守规矩、倚老卖老的现象是有的。从公共管理的理论上说,这些老人是错的,违规者就要受到谴责。但道理背后还有道理,不能只看到一个理,就忽略了藏得更深的理。

⑤不要低估历史的厚度。中国经历了飞速发展变化的60年,这一代老人随着过山车式的变化,早已经头晕目眩。老人有天然的局限性,知识过时得很快。任何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那60年,挺过来不容易。因此,他们是受害者,他们会抢,在那个资源匮乏的时代,一切都要靠抢。

⑥要宽容与自己思维模式不一样的人。这些老人放在今天,肯定是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但是,一旦落后于时代,就要谩骂、贬低、放逐他们,那是“园艺式思维”。

⑦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上一代人的努力奋斗,让这个国家的经济有了今天的成就。而出生于富裕时代的你,却看不起出身贫寒的他们。如果没有这一代老人的奋斗,哪有你今天撸的串!

⑧不要轻率地将老人脸谱化,不要轻率地定义他们的一生是“残次的一生”。我接触过一些深藏不露的老人,他们随便一项成就都能秒杀你和我。就算是再平凡的老人,他们至少把孩子拉扯大,这也是一件壮举。尽管经历了变动的时代,但记住,总有不屈的灵魂。肉体或许会变老,但灵魂并没有失去光芒。

⑨你有一百个理由论证“敬老”是一个可笑而迂腐的提法,正如有人大义凛然地力挺社会达尔文主义一样。在优胜劣汰的逻辑下,没有颜值,没有体力,甚至脑子也跟不上时代的老人家,绝对是弱者,是败者。按照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观点,他们就可以被“干掉”“吃掉”。在这样的逻辑下,生死并不见得是多大的问题。可是,社会学是有温度的,善待弱者与败者的社会,才是我们所认可的社会。

⑩一些共识是不需要辩论的,一些坚守也是不需要理由的。这是因为我们懂得尊严为何物,知道生活的不易,了解历史与社会,赞成基本的人道主义。正因为我们要守护共识,守护传统,认识到极端与激进思维的局限,我们才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共识。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这种共识,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

⑾最后,必须一提的是,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我们也会跟不上时代,我们也会被认为素质低(连代码都不会写),我们今后也会与未来的青年产生矛盾。今后,我们也可能成为被嫌弃的那部分人,成为失去话语权的那部分人。届时,你就能品尝到那种孤独、绝望与痛苦。

⑿有所敬畏,有所退让,也算是为自己考虑。

(马立明/文,选自腾讯网2017年7月15日,有删改)

1.本文第②、③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意分析。

(先概括段落内容,再分析。)

2.本文是用哪些分论点来支撑并深入论述“人总要有点敬畏之心”这个中心论点的?请分点概括回答。

(关键是找出相关段落的中心句,即分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下列名言中选择一则作为道理论据,写一段话来论述第⑨段中画线句子的观点。(80字左右)

(1)大孝终身慕父母。——孟子

(2)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时也没有人来扶助。——印度谚语

(3)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法国]司汤达

(首先弄懂第⑨段画线句子的观点,再選取合适的名言加以运用、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中成药要摆脱“神秘主义叙事”》阅读

④2017年11月2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中成药通用名称命名技术指导原则》。根据该指导原则,中成药命名不应采用“强力”“速效”“御制”“秘制”等夸大、自诩、不切实际的用语。根据该指导原则,存在明显夸大疗效,低俗、迷信用语,处方相同而药品名称不同,药品名称相同而处方不同等问题的中成药名称必须更改。

②所谓中成药,即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而所谓“强力”“速效”等明显夸大的宣传,乃至“御制”“秘制”等完全不知所云、满含神秘色彩的称谓,就像是100多年前有一类人宣称自己“刀枪不入”一样,在碰到真刀真枪之前,是不可证实也不可证伪的。这种“神秘主义叙事”具有迷惑性,却又最怕经历实践检验,往往个体有效性的崩塌,就能给整个话语系统的合法性带来重创。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在一些问答平台上,对于一些中成药是否有效、一些价格高昂的中成药是否有“以药养医”之嫌等的疑问会那么多。因此,去掉玄之又玄的用语,还原药品本身的质地,实在是正本清源之举。

③不妨深究的是,中成药大量“神秘主义叙事”之所以出现,是不是因为有许多患者买账?这也构成了今天吊诡的一面:一方面全民对中成药的安全性忧心忡忡,另一方面却对药品“包治百病”“枯木逢春”的宣传网开一面。试想,一种宣称“秘制”,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的中成药,人们敢吃得津津有味?这类可能危及健康乃至性命的药品何以大行其道?这恐怕与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天然仰视与对生命无常的本能恐惧有关。既然是“传承数千年”的“老祖宗的智慧”,想必是有效的;既然有人说医学是“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那么为了健康就不得不百般尝试了……

④盲从与恐惧叠加,就造成了各类“秘方”“御用”“奇效”“甘露”的口号漫天飞舞。这不仅是一些中成药的问题,也是不少打着中医旗号的医药界乱象的通病。让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都相形见绌的“神奇”产品不断涌现,五彩斑斓、夸张魔幻的广告随处可见,在各大电视台转战赶场却又查无此人的“老中医”层出不穷……,尤其是当有些人拿文化语境搅起了浑水,用似是而非的文化说辞为这类现象“站台”,以至于现在网上有多少中西医的交锋,其实早已脱离医学范畴,变成了对各自文化认同的捍卫。一方贴出英文,一方附上古训;一方展示数据,一方拿出案例。忽视细致、谨慎的科学研究,动辄立场优先,无论中医西医,对于医学来说,都是不科学的态度。

⑤无论如何,从中成药开始,一系列医学领域的相关产品及治疗手段,都该摆脱“神秘主义叙事”,走向可以用常识体认、用科学检测的现代医学的通路,这才是中成药乃至中医繁荣发展的唯一道路。尤其不能动辄祭出神秘主义乃至狭隘民族主义的大旗,否则最终戕害的,正是不少人心心念念的“老祖宗的智慧”。

⑥能否认识医学的有限性,承认人体的复杂性,用现代的眼光检视文化遗产,从个体说这关乎是否珍爱生命,从医学说这关系中医能否发展壮大,从文化看这也关系着现代国民心态、辩证历史认知、科学人文素养能否正常建立。这就需要从不让中成药变成仙丹做起。

(光明网评论员/文,选自光明网2017年11月30日,有校改)

1.本文标题中的“神秘主义叙事”指的是什么?

(寻找关键句,结合关键词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③、④段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请结合内容,做出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读全文,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通读全文,找出表达观点的若干语句,尤其是文章的总结句,进行整合、提炼、归纳。中心论点要统摄全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插图/马蜂)

推荐访问:议论 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