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学习策略

时间:2023-05-28 11:18: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首学习策略进行探讨和总结,以期为承担这门课程的授课教师提供教学思路,为今后学生灵活地掌握这门课程奠定基础。

关键词 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教学改革;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5-0291-02

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是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与理工学科的生物统计学课程相类似。这门课程承前起后,学生需具备植物学、植物生理、植物生化、计算机编程语言等课程体系的知识,同时,学好这门课又为后续的遗传学、分子遗传学、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等课程体系打下基础。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是运用数理统计原理与方法研究农业科学研究与和技术工作中所需的田间试验设计、实施以及试验资料统计分析方法的一门应用学科,所以这门课程的性质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如何收集数据、如何进行试验设计,而且锻炼学生用正确的统计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科学的数据对生物学性状进行解释的能力。目前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动手能力较差等问题。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在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教学中对教学改革和学习策略进行探讨和总结

1 教学改革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指导者,但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根据历年的教学经验,学生普遍认为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不仅难懂、难记、难用,而且这门课程同其他课程相比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很难。为此,它需要授课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综合教学改革。教师的角色更改为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大胆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创新教育体系[1-2]。

1.1 增加学时

目前,东北农业大学的不同专业本门课程的授课学时不同,其中拔尖人才培养专业是64学时,实验课32学时;植物生产类专业是48学时,实验课24学时;草业科学专业、种子经营与管理专业和植物科学技术专业是40学时,实验课16学时。通过期末考试成绩对比,得出拔尖人才培养专业的授课效果最好。为此,提出其他专业增加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授课学时的建议,建议将学时数增加到72学时或以上,实验课增加到32学时或以上。首先,学时数增加,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游刃有余,对学生们认为难懂的知识点展开讨论,这样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创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难点。其次,学时数增加,授课教师可以多安排习题课,本门课程既不同于数学,又不同于计算机,它涉及到大量的计算和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生物学解释,因此有必要针对重点难点知识点,增加习题课学时数[3]。

1.2 考试改革

以往考试中经常出现学生答不完试卷的现象,总结原因是因为试卷中有大量的计算。针对该问题,进行了教学改革,即改变考试题型,删减考试中意义不大的计算过程。例如,方差分析的第一步是整理数据,在整理数据中需要大量地计算和、方差、矫正数、平方和,然后才能将方差分析表补充完整,而考查的知识点是方差分析符合效应的可加性、方差的概念和F测验,所以由表1可知,完整的方差分析表变成填空的形式可以省略数据整理步骤,这样既保留了知识点的考查,又为学生考试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由表2可知,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学生试卷完成率提高了13.42个百分点;通过考试改革,学生的期末通过率提升了8.51个百分点。

1.3 实验建设

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实践,不仅能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过的知识,而且也能锻炼其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辅以实验课程才能使学生具备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授课教师在实验课程中将例题的标准程序给学生们演示,然后要求学生在编程之前先完成试验设计,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试验设计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才能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的考试中,平时成绩占30%,其中出席占10分,课上提问占5分,实验成绩占15分,期末考试占70%。根据表3数据显示,东北农业大学从2006年开展实验课教学以来,学生的平时成绩提高了2.67分,学生的期末考试通过率提高了4.53个百分点。课堂教学与实验课程相辅相成,必将提高《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的教学质量。

2 学习策略

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的学习方法同其他课程的学习存在以下不同之处。第一,这门课程的学习要以良好的数学理论和概率基础作保证,因此学习难度极大。它需要理解、记忆、分析、运算、解释等综合能力,只靠传统的理解、记忆是远远不够的。第二,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实验课程既要掌握试验设计,又要掌握编程语言,实践性强。从事植物生产类的科研工作者经常要进行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因此要想很好地掌握试验统计方法,就必须有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

2.1 上交作业

学生课前预习是一个被动的学习过程,根据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学生的学习情况看,预习效果不佳。为此,应改变学习策略,要求学生课前上交课后习题作业。这样,由于课后习题涵盖了本章节所有知识点,提前预习不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又使学生化被动的预习为主动的学习。为督促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教师应认真批改,并给予讲评,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不足,并不断改进。课后习题作业占平时成绩的50%,根据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学生近2年的预习策略改革来看,效果显著。学生也反映单纯的课前预习,学生不是偷懒就是流水帐式阅读,起不到预习的目的。而提交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不得不完成,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同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可通过完成作业环节反映出来,授课教师据此可对教学环节进行及时调整[4-6]。

2.2 在线答疑

现代信息技术极其发达,每个教师和学生都在使用QQ、微信、Skype等聊天系统。结合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的特殊性,授课教师可以利用聊天系统软件建设本门课程的在线答疑专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疑问可以随时反馈,便于授课教师和其他同学在线解答。在线答疑专线也是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良好方法。根据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学生近1年的在线答疑情况来看,收到良好的效果。

2.3 课堂讨论

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由于具有难懂、难记、难用的特点,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了畏惧心理。为使学生充分理解本门课程的学习要点,提出课堂讨论的学习策略。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提出知识点的难点和重点话题,让学生在课堂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汇集每组的讨论结果,最后授课教师给出正确答案。课堂讨论的话题也可来源于学生在做课后习题过程中碰到的重点难点问题。课堂讨论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围绕着教学大纲展开,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学生近1年的课堂讨论收到了良好效果。

3 结语

总之,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是一门最难教也最难学的课程,这门课程对植物生产类学生又具有极端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作为主体,必须发挥指挥棒的作用,本着教学改革原则为学生上好每一堂课。同时,学生作为授课客体,也应积极配合授课教师,本着学习策略原则接受好每一堂课的教学。近年来,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的教学效果在不断探索中逐步提高,但仍然需要继续强化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充分发挥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在培养学生逻辑推断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重要价值,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植物生产类人才而不断努力。

4 参考文献

[1] 宁海龙.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 王瑞清,何良荣,胡守林,等.《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的学习策略和教学策略[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4(3):113-114.

[3] 宁海龙,姜振峰,张淑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课程的教学手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3(1):95-97.

[4] 李兰会,周荣艳,李祥龙.强化生物统计课程实践教学,培养综合素质畜牧人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15(2):45-48.

[5] 宁海龙,邹德堂,唐鑫华,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农学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及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1,5(5):43-45.

[6] 宁海龙,李文霞,唐鑫华.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9(29):85-86.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田间 试验 策略 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