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阮元四步读书法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3-05-28 10:18: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本文借鉴清朝人阮元提出"四步读书法",在中学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探索性的提出四步教学法:句读--强化诵读;评校--授人以渔;抄录--含英咀华;著述--文如其人。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阮元四步读书法 借鉴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极为丰赡的精神内涵。文言文教学是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既是帮助青少年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从而提高语文素养;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走进课堂不难发现,有些老师极力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箴言,教法僵化,使学生日生厌倦之情;而有些老师把文言文当作现代文来教,表面上潇潇洒洒,可实际上学生连重要的字词句都没搞明白。如何改进文言文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就成了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实,清朝人阮元提出的“四步读书法”,无疑给我们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阮元(1764~1849)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与教育家,他“博学淹通”,被学者尊为“泰斗”。阮元十分重视培养人才的教育事业,“历官所至,振兴文教,奖掖人才”,培养出来的人才,或致力学术,或执教他方,或从政牧民,有造诣、有成就者不胜枚举。 阮元在人才培养上取得这样显著的成就,与他在书院内实行的一套完善的读书训练法密不可分。这套读书训练法,文献记载,它由四个部分组成:句读——评校——抄录——著述。一个部分算是一个步骤,循此四步走下去,即可学有所成。为此,几年来,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借鉴阮元四步读书法以提高课堂效率,本人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下面谈谈阮元四步读书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句读——强化诵读

阮元四步读书法的第一步是句读。要求学生分清书文的句读,即读通所读诗文。所谓读通,首先要能认字,即认读,把字音读准;其次要掌握断句,即停顿;第三要能读通,即初步了解其字句的含义;第四要能读通顺,不能读起来疙疙瘩瘩。

我们谈学习文言文,就该继承古人成功的做法。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对诵读多加指导,让学生读得得法。1.读准字音,字正腔圆。2.读清节奏,缓急有致。3.读出韵味,抑扬顿挫。朗读的形式应该多样,可以有范读、自由读、齐读、指导读、展示读等等。老师提出听读的要求后,辅之以检测,通过老师评、学生互评的方式,落实朗读的要求,学生们才能读的自然,读得有序,读的有致。

通过读促进理解课文,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教学《醉翁亭记》时,首先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语言美和意境美。然后从醉翁亭周边的优美环境,山间朝暮及四季的美景中及游人的游玩之乐中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从而了解文中的环境美和人性美。学生理解了文章,自然就对文章产生了兴趣。另外,需要提起注意的是,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朗读作为一个环节,要把朗读贯穿全文,贯穿课堂的始终。读是开启文言语感大门的钥匙,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机,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从而提高学生文言学习的效率。

二、评校——授人以渔

阮元读书训练法中的第二步就是评校,即评点读书法,读者可将阅读感受,以及对所读书文从字句到内容的评价,写在字里行间、文前文后或者天头地角。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过程中圈圈点点、笔墨追录地进行批注评点,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而文言文的教学贵在“理解”,它包括:字词的理解、文义的理解、思想的理解、感情的理解等。只有理解深入透彻,才能灵活掌握,举一反三。否则,便成了“一路捡,一路丢”,最终一无所获。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上,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

要教会学生学会积累知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教学中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要求学生对于注释未涉及而自己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对查阅相关工具书,直接记录课文原文旁边;对于一些重要的常见的学过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以及文学文化常识等文言知识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教会学生学会翻译。翻译是学习理解文言文的重要要素,教给学生翻译方法,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并成为课堂的主人。文言文翻译要做到 “五字”法:留、替、调、补、删,除此“五字”法外,还应该注意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通假字等的译法,要灵活运用,不能死搬教条。然后要求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学习翻译,教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之后,让学生分段分层说说翻译的内容,再让别的学生评价、校正,最后教师给予点拨。

教会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学贵有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互相探讨,让学生大胆的提出疑问,展开讨论,学生的质疑问难的精神一旦被肯定,他们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如在高中学到苏洵的《六国论》和苏辙的《六国论》,学生会有诸多的疑问,经过课堂激烈的讨论,学生最后基本达成共识:苏洵的语言干脆利落,朗朗上口,苏辙的稍微有点拗口;苏洵是借古讽今,饱含忠谏之情,苏辙是就史论史,有逞才之意。可见,鼓励学生学会质疑,不仅可以激发让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改进教学效果。

三、抄录——含英咀华

阮元要求在读通读懂文字后,将所读书文的精要加以抄写,以加深对它的理解,巩固对它的记忆。

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抄录在课本上、读书笔记本上或做成卡片的形式,这不单能加强记忆,还可以更好的品读名言、警句、美文,领略其美,以致于学以致用。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几乎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用语之凝练、结构之精巧都非寻常文章可及。而缺乏“抄录、品读、鉴赏”这一环节,学生就无法真正品味到文章之美,自然难以爱上文言文。教师应在学生整体性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含英咀华,逐步培养其审美趣味。

对名句名段,在要求学生抄录的基础上,一定要带领学生反复玩味,仔细揣摩,明了其美在何处。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千古佳句,学生能感知其美,但只能分析到“动静结合”、“色彩绚丽”、“境界阔大”这一步。我指导学生深入发掘,结果发现该名句的精髓在于作者描绘了一方和谐、澄明的天地,生命在那里自由地飞翔。同时,还要求学生发扬朱光潜先生倡导的“咬文嚼字”的精神,决隐发微,探寻看似平淡中蕴含的精彩。如教《石钟山记》时,就着力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三个“笑”字,溯“笑”之源,探“笑”之真谛。这样,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产生豁然开朗之感,领悟了作者独运之匠心。不仅激发了兴趣,也培养了审美趣味。

文言文教学如果不让学生多读多背多抄,那是舍本逐末。指导学生抄录、鉴赏名句名段目的就是让学生熟读成诵,使之烂熟于胸,才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在抄录——品读——抄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经过了一个潜滋暗长、积少成多、由感到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们贮存了许多可以借鉴,可供取用的东西,需要时随手拈来,对日后独立阅读文言文作品裨益甚大。而这一切,仅仅通过教师分析、讲解是不可能得到的。

四、著述——文如其人

这是指对阅读所获的迁移运用。它要求学生不但要读通、读懂、熟记所读书文,还要能将阅读所得撰成著作,公之社会,遗教后人,为社会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当然,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不可能都要求中学生能够将阅读所得撰成著作,公之社会;但是我们应该设置“我读我想”的环节, 要让学生站在当下的角度,联系现实,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散思考,从而获得新的启示,真正的通过读古人之文来吸取经验和教训以启迪智慧,通过读圣贤之书来丰富心灵和品德以怡养性情。

首先,要教会学生与作者对话、与古人交流。选入课本中的文言文或是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个性鲜明闻名于世的典型人物形象,或是淋漓尽致地传达了作者自身复杂细腻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课堂上,要通过对作品背景、相关历史知识和作家经历的介绍,把这个人物还原到他本来的生活中去,让他在他原本的生活中鲜活起来,让他充满自己的个性。如教学《捕蛇者说》时,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柳宗元,听到蒋氏的悲惨遭遇,会产生哪些心理活动?学习《兰亭集序》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物,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课堂上,让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学生不仅感受到这些具有独特个性、具有不同风格的“人”的风采,而且还可以与这些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这些文化巨人的心灵交流。

其次、要教会学生汲取古老智慧,学会做人。文言文教学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责,我们除了继承传统文化精髓之外,更要学习用现代眼光审视文言文,体会其中的民族精神,学习辩证地看待问题、看待历史、看待古人,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做人。我们可以从古人的“行为”切入,透过人物的行为来概括人物的“形象”,评价人物的精神,并从现代视角来看待现实中相关的问题。以《晏子使楚》为例,晏子为了捍卫国家尊严,大义凛然,不卑不亢,机智地挫败了楚王的阴谋。从他身上,我们领悟到要勇于维护捍卫个人和国家的尊严和荣誉,我们感受到一个现代外交家应具备这样的素质:爱国的思想,良好的修养,善辩的口才,应变的能力,渊博的知识,勇敢的气概,不卑不亢的精神等等。我们还可以从古人的“思想”入手,古代圣贤的许多主张是十分可贵的,我们要用现代观念去评价,使古代思想精髓为现代人所用。 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学生认识到“磨难造就人才”,“忧患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学生意识到要居安思危,要在困难中铸造自己钢铁一样的意志。

总之,阮元的四步读书法,是我国古代创造的读书原则——读思结合、读习结合、读行结合的发挥和运用。它把阅读建立在认读基础之上,经过深入思考和熟读记忆,达到形成自己的学术见解和主张,并笔之于纸,形之为文,或与同辈交流,或遗教后世。它不但十分完整,符合人类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而且将读用结合起来,从而与八股式读书区分开来,显示出了它的科学性、建设性。应该肯定,阮元的这种读书训练值得我们今天的读书人和阅读教学改革者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钟玉发,2013,《阮元学术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李达均,2011,《文言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中学语文

推荐访问:文言文 在中 读书 教学中 浅议阮元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