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别名异称释义

时间:2023-05-27 18:06: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一座城市的异名别称是这座城市历史、地理、文化、风物的高度概括,探究城市的正称与别称,熟知别名异称,是继承弘扬历史文化遗产,体现中国地名在命名时重形象而轻逻辑的特征。

关键词:城市别称;时代性;地域性;历史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K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44-02

城市名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表现,由于汉语言文字在表意、象形、谐音、隐喻等方面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使得我国的城市名称在传意、抒怀、寄情等方面有了广阔的空间,并在文化时空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专用名称。这个专用名称就是立于社会的标准名称或者说是一个城市的代码。一个城市的名称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地域性,每个时代都有一些新的城市名称出现。同时又淘汰了一些旧的城市名称。使一个城市拥有多个城名,例如古都开封,又称启封、大梁、浚仪、梁州、汴州、东都、东京、祥符、汴京、南京、汴梁、北京等旧称,又有这些旧称派生出来许多雅称、俗称、别称;如夷门、梁园、汴都、卧牛城、汴省、汴城、菊城、水城、沙城、京师、京都、京华、帝都、龙城、皇州等,因城临汴水,故又简称汴。

有别于正称、简称、雅称的别称最耐人寻味,探究一座城市别称的成因,对于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地理、文化,物产以及旅游是大有禆益的。现列举数例我国的城市别称以求专家指教。

一、泉城——济南

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济南地下多灰岩溶洞和裂隙、储水丰富,因地势由南向北流动沿地下裂隙出露成泉。金代有人立“名泉碑”列举泉名七十有二,济南“七十二泉”之名遂传播于世,经过对泉水的普查,现计有一百多处。形成了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最早记述济南泉水的是《春秋左传》:鲁桓公十八年“会齐侯于泺”,泺,即今趵突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曾对该泉形容说:“泉涌上奋,水涌若轮”。

济南泉水,千姿百态,或百浪翻腾,如银花玉蕊;或晶莹温润,如明珠璎珞;或如洪涛倾注,虎啸狮吼;或如细雨潇潇,冰弦低语。

济南的好泉好水吸引着众多的名家大儒来此浏览观光,无不发出赞赏之言:如元代于钦说:“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在趵突泉泺源堂撰联道:“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乾隆进士铁保也撰联说:“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谓济南是“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故此济南有泉城之美誉。

二、羊城——广州

广州最早称为楚庭,据说周夷王时,居住在南海边的南越民族和居住在长江中游的楚国人民已有来往,南越人为纪念这种珍贵的民族友谊,专门修筑了一座楚庭(亭)。清人所 镌刻的“古之楚亭”,石牌坊,至今仍置立在越秀山。

广州为何又别称“羊城”呢。据五仙观内北宋人张励于政和三年(1113年)所撰《广州重修五仙祠》的碑文记载:古时“有五仙人,皆手持谷穗,一茎六出,乘羊而至,仙人之服与羊各异色,如五方。既遗穗与广人,仙忽飞升而去,羊化为石,广人即因其地为祠祀之,今祠地是也。”故广州市又有“羊城”和“穗城”之称;又因广州是北回归线上的城市,气候温暖温润,植物生长茂盛,四季长青,常年有花,故还有“南国花城”之称。

又据《太平寰宇记》卷157载:“五羊城,按《续南越志》旧说,有五仙人乘五色羊,持六穗秬而至,至今称五羊城是也。”《汉唐地理书钞》辑《裴渊广州记》云:“州厅事梁上画五羊,又作五谷囊,随羊悬之,云昔高固为楚相,五羊衔谷,萃于楚庭,故图其像为瑞。六国时广州属楚。”清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五中说:“周夷王时,南海有五仙人衣各一色,所骑羊亦各一色,来集楚庭。各以谷穗一茎六出,留与州人,且祝曰:“愿比阛阓,永无饥荒。”言毕腾空而去,羊化为石。今坡山有五仙观,祀五仙人。少者居中,持粳稻,老者居左右,持稷,皆古衣冠。像下有石羊五,有蹲者、立者、有角形微弯,势若抵触者,大小相交、毛质斑驳。观者一一摩挲,手迹莹然”。清人卢东侯在广州华林寺撰联道:“法雨化分千佛国,昙云初护五羊城。”

三、石城——南京

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建城已有2400多年,曾拥有许多名称,如金陵、建业、建康、秣陵、白下、升州、江宁、集庆、应天、天京等,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称帝于应天,改称南京,朱元璋原本将国都迁至开封,并将开封命名为北京,终因开封漕运不便而作罢。

石城一名源自石头山(今清京山),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夺越地,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山筑金陵邑,史载熊商以此地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故曰金陵;三国吴孙权在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在石头山金陵邑原址筑城,取名“石头”。石头城系自然山岸凿成,依山而筑,因江为池,形势险要,南朝宋·鲍照有《还都至三山望石头城诗》,梁·何逊有《登石头城诗》,晋·左思《吴都赋》:“戎车盈于石城,戈船掩乎江湖。”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九《地理·石城》:“王彦辅石城辨疑曰:左太冲谓‘戎车盈于石城’,即金陵之石头城也。”

历代还有不少以石城或石头城,石首城而作的诗,如唐·刘禹锡《石头城》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又如唐·胡曾《石城》诗:“古郢云开白雪楼,汉江还绕石城流。”清·李莲《石城》诗:“晋代衣冠空薜萝,石城埤堄尚峨峨。”

由于石城是依地势而建,故南京素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称,“石城、”、“石头城”就成为南京别称。

四、菊城——开封

开封地处中原,气候和土壤条件都非常适宜菊花生产,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汴州游览时就写下了“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的诗句。梁园即今城南禹王台公园附近。

北宋时期,开封作为都城,菊花的种植与观赏进入了鼎盛时期,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重阳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铃菊’,粉红色曰‘桃花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

明清之际,开封养菊之风更盛,明代著名诗人李梦阳写道:“万里游燕客,十年归此台,只今秋色里,忍为菊花来”。在今日的禹王台保存的乾隆御碑上仍能看到“风叶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的诗句。

开封菊花品种繁多,至今已1300多品种。是中国菊花的养植基地,1983年菊花被定为开封市“市花”。众多当代诗人以菊城为题作诗,如“菊城揽胜”,“菊城秋潮胜春潮”,“菊城颂”,“赋菊城”,“啊,菊城”,“菊城黄花”,“九月的菊城”等,故开封有“菊城”的别称。

五、蓉城——成都

号称“天府之国”的首府城市成都,自秦汉以来,一直是我国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四世纪前,蜀王开明氏从郫县迁至今成都。《太平寰宇记》载:“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成都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成都又称锦城,皆因此地织绵发达而成名。成都又称“芙蓉城”,五代后蜀后主孟昶,在土筑城墙上遍植芙蓉树,每当秋日,芙蓉盛开,“四十里如锦绣,高下相照。”所以又有芙蓉城,蓉城之别称。

六、春城——昆明

昆明是我国西南的高原城市,云南省省会。昆明这座城市三面靠山,南滨滇池,背山面湖,环境优美。冬季由于北部乌蒙山等山脉屏障,减弱了寒流南下,又因日照长,虽至隆冬,依旧阳光明媚,温暖如春。夏季南部受孟加拉湾等海洋季风暖湿气流影响,加之滇池湖水的调节作用,并不炎热,年平均气温约15℃,自古就有“冬不祁寒,夏不剧暑”的美誉,一般是晴天暖,阴天凉,雨天冷,稍阴如秋,一雨成冬,故而有“四季如春”的赞誉,昆明因而有“春城”的别称。

七、水城——苏州

苏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五代时,中原纷争,东南一隅较为太平,苏州人口集中,城市更趋繁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从这时开始。现保存于苏州博物馆的“宋平江图碑”,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最完整的城市平面图,平江图把整个苏州城的城市布局,城市面貌、山丘、湖泊、城郭、道路、桥梁、河道、官署、寺观、园林、仓库、兵营、街巷名称等都详细刻划出来,图上河道如经如纬数以百计,共长约82公里,桥梁305座。充分反映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城特色。

由于苏州北近长江,南依太湖,城四周湖荡众多,河巷密布,整个城市座落在水网之中,是典型的水乡泽国。建城时充分考虑水的特点,宽阔的外护城河,围绕长方形城垣 ,又有内城河一圈,城内穿凿之河道,数以百计,成为城市之脉络,纵横遍及全城。街道依河而建,建筑临河而造,前巷后河,构成水陆平行,河街相邻,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秀丽水城格局。

历代文人雅士无不击节赞美这座水乡之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绿浪东西南北水,江栏三百九十桥”,杜荀鹤也写道:“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明代唐寅的“吴王城里柳成畦,齐女门前水拍堤”等诗句,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城风光。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各种原因,河道已比从前减少了许多。但苏州城内尚存河道35公里,桥160余座,虽如此,仍不失为我国城市中河最多,桥最密的一个水乡之城。

八、牡丹之城——洛阳

洛阳,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祥地之一,素有“九朝故都”之称。

洛阳牡丹是我国传统名花,花朵硕大,色彩富丽,姿态华贵,艳冠群芳,被誉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牡丹的种植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宋代欧阳修有“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的诗句来赞美洛阳地脉最宜种植牡丹。洛阳有规划的培植牡丹大约始于隋代·盛于唐宋。相传唐代有“武后(则天)朝游上苑,令百花俱开,牡丹独迟,遂贬洛阳”的神话。洛阳牡丹以姚黄、魏紫、玉板白、潜溪绯为最贵。宋代欧阳修有《洛阳牡丹记》故宋代就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说。唐代诗人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名句,使洛阳牡丹名噪海内外。

洛阳现建有“中国国花园”、“神州牡丹园”、“王城公园”等数个牡丹培植研究基地。从1982年牡丹被命名为市花,故洛阳有牡丹之城的别称。

除以上城市别称外,其它城市的别称也很有个性特点,或以气候、或以物产、或以地理、或以植物来命名,今试举几例。

日光城—拉萨,拉萨阳光明丽,年日照时间长达3100小时,故有“日光城”之称。

钧瓷城—禹州,禹州为北宋五大名窑之一,因盛产钧瓷而得名。

瓷都—景德镇 因瓷器生产历史悠久,自古就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之特色名扬海内外,故有瓷都之称。

榕城—福州 因城内遍植榕树而得名

盐城—自贡 因盛产盐而得名。

酒城-泸州 因酒醇产量多而得名,尤以“泸州大曲”为最。

锡都-个旧 因生产优质锡矿而得名。

烟城-许昌 因盛产上乘烟叶而得名

山城-重庆 市中心区三面环江,形如半岛,依山建城,故有“山城”之称。

江城-武汉 长江与汉江在此交汇,故有“江城”之称。

纸城-安徽泾县 因生产宣纸而得名。

余论:

《苟子·心术上》说:“物固有形,形固有名”。物可分“天物”、“造物”两个门类,天物,为一切自然物之泛称,造物,为人造物或经过加工改造的天物之总名。城市名称即是语言符号,也是人类运用语言与逻辑区分万象,标志庶物,并在文化时空的发展中形成了正名与别称的两对关系。例如“中国”一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但,“中国”一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则含义不一,《毛传》:“中国,京师也”。《集解》:刘熙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这里专指帝王所在的国都为中国。另一个含义则是指古代的华夏民族,汉族聚居地,华夏族多在黄河南北建都城,因而称黄河中下游为“中国”,与“中土”、“中华”、“中州”、“中夏”、“中原”的含义相同。后来,不属于黄河流域的地区也都自称为中国。正如《史记·天官书》:“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十九世纪以来“中国”则指我国的全部领土。那么,“华夏”,“中华”就成了中国的别称。别名异称的主要成因是一种语言、历史、文化现象,而历史文化总是受时空制约的,故有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就有什么样的语言、历史和文化。“中国”一名受全世界公认后,“华夏”、“中华”客观上就变成了“中国”的别称。

一个城市的别称就总体而言,体现出中国文化重形象和直接而轻逻辑的特征,虽缺少统一的命名原则,但都具有形象性、艺术性、知识性、通俗性等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

综上所述,一座城市的异名别称是这座城市历史,地理、文化、风物的高度概括,探究城市的正称与别称,熟知别名异称,辨别同名异实是历史地理学的基本课题。《山海经·海内东经》:“(济水)注渤海之齐琅槐东北”,晋郭·郭璞注:“凡山川或有同名而异实,或同实而异名,或一实而数名,似是而非,且历代久远,古今变易,语有楚夏,名号不同,未得详也”。先人郭璞虽对山川地名有感而发,但其实质却是对各种名称(城市名称)基本范围和客观揭示与总结。同时表明,历代学者在研究名称的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名称对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性。如:明·陈懋仁的《庶物异名疏》、彭大翼的《山堂肆考》,清厉荃的《事物异名录》以及民国年间藏励和先生编著的《中国古今地名辞典》等各种专志、工具书的相继问世,都是为了正确认识、继承与弘扬历史文化遗产的需求应运而生。虽然城市异名别称是整个名学系统的一个分支,本人愿在古人劳动成果的基础上将名学文化研究推进一步。

作者简介:张玉敏(1970年),女(汉族),河南新密人,开封市艺术博物馆副馆长,馆员。研究方向:开封地方史及民俗。

推荐访问:释义 别名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