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双语教学方法初探

时间:2023-05-27 15:48: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从计算机网络双语教学现状入手,分析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在计算机网络双语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双语教学;计算机网络;教学问题;教学方法

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教学,并要求使用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1]。2002年教育部又将双语教育作为重要项目内容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2],并明确了指标含义:“用双语授课课程指标采用外文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以上”。

2000年以来,我国绝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已逐步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3]。计算机网络是当前发展最快的信息技术之一,也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由于课程特点十分适合进行双语教学,已经成为各高校双语教学示范的重点课程之一。

我校是河南省最早开办网络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并于2004年就开始进行计算机网络双语教学课程探讨。笔者结合近两年在网络双语教学中的亲身实践经历和思考,对目前计算机网络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进行初步探讨。

1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基础不均衡,学习目的不明确

无论是哪一门双语课程,教学成败关键都在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通过笔者近两年的网络课双语教学经历,发现目前推进双语教学最大的困难在于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别导致教师在对课堂内容的控制、中英文教学比例、教学方法设计等环节经常处于两难的境地。有一部分学生,特别是英语成绩不大理想的学生甚至对双语教学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认为双语教学开设的意义不大,用中文教授反而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对选用的英文教材基本不翻阅,主要依赖中文译本学习。

1.2合适教材较少,教材选择面较窄

目前,市面上适合进行计算机网络双语教学的教材比较有限,各高校采用的教材主要有3种:

第 1 种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Andrew S. Tanenbaum所著《Computer Networks》(Fourth Edition),该教材的中文译本是潘爱明翻译的《计算机网络》(第4版)。目前开设计算机网络双语课程高校大多选用的是这本教材。该教材是按OSI七层参考模型来介绍,内容全面细致,英文较简洁易懂。

第 2 种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Computer Networking-A Top Down Approach Featuring the Internet》。该教材是以一种自上而下的顺序来讲解OSI七层模型,并以“英特网为例”,从应用层开始层层深入,该教材的选用量目前排在第二位。

第 3 种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Computer Network and Internet》,由于该教材的选用量较少,市场上较难买到。

这3种教材普遍存在以下两个缺点:

一是内容过多,篇幅过长,以选用量最大的《Computer Networks》为例,该教材总共八百多页,使很多学生望书兴叹,一看见书就没了读英文原版教材的兴趣;二是与考研内容贴合不紧密。目前计算机网络的考研课程大纲主要按照谢西仁编写的《计算机网络》教材为主,大纲与这三本英文教材的侧重点和内容组织方式差别较大。

1.3中英教学比例难以分配

笔者认为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借助外语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本专业知识。通过学生阅读外文教材和接受英语授课,全面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跟踪学术前沿性打下基础。由于目前一个班内学生英文水平的差距较大,教师的英文水平特别是口语水平也很难达标,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专业特点、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双语教学授课方式和中英文授课比例仍然是目前比较困难的一个问题。

目前,多数学校采用的仍是英文教材、英文幻灯片和中文讲述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这种方式与真正的双语教学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与教育部要求的“用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以上”的指标还相差甚远。极少数高等院校采用的是纯英语授课方式,这要求学生和教师均具备较高的英文水平,目前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很难在我国各高校内进行推广。还有一部分学校采取的是英文教材、中英对照的幻灯片、中英结合的授课方式。笔者认为这种方式是目前较为合理的教学模式,但要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合理分配每堂课程的中英文授课比例仍然十分关键。

1.4教学进度、教学效果较难把握

受教学计划所限,目前多数高校的计算机网络双语教学课程其学时数与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学时数相同。由于采用的是双语方式教学,教师在教授网络课程知识点的同时又加入了专业英语的内容,致使实际教学内容比传统教学内容多且复杂。为保证教学效果,兼顾考研知识点,教师在备课时会适当增加重点内容的讲解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网络双语课程学时量不够,难以把握教学进度的问题。

同时,在采用中文教授的传统计算机网络教学中,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通常会采用互动、启发等多种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深入课堂内容。但在双语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英文水平特别是口语水平差别较大,教学设计环节与传统教学有较大差别,如何保障各层次学生的教学效果也是目前计算机网络双语教学的一个挑战。

1.5其他问题

除上述问题外,计算机网络教学中还存在着师资力量、实践和理论课程比例、练习考核方式[4-5]等问题,由于这些问题已被多次讨论过,本文不再赘述。

2计算机网络双语教学方法探索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笔者在计算机网络双语教学过程中的经历和总结,本文提出以下教学方法,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

2.1明确教学目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是保证网络双语教学效果的一颗灵丹。要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特别是双语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保障网络课程双语教学的质量。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繁杂,内容涉及学科广泛,新技术层出不穷,而80%~90%的网络新技术资料都是英文资料,利用双语进行计算机网络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掌握计算机各种定义、术语及习惯用语,更能够帮助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最新的网络理论和技术。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必要在课程开始就将计算机网络双语教学目的向学生阐述清楚,并且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不断强化这种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在课后阅读英文原版教材的习惯,进一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巧妙多变的教学设计是关键。网络课程知识点较多,又采取的是双语授课方式,为了保障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对课堂内容进行充分的设计。

笔者认为,在网络双语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仍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在网络双语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的好坏与备课时问题设计是否得当关系紧密。以Andrew S. Tanenbaum《Computer Networks》第三章“The Data Link Layer”(数据链路层)3.1节Elementary Data Link Protocols(基本的数据链路协议)为例,笔者在讲解时,将3.2节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差错纠错和检错)和3.3节Elementary Data Link Protocols(基本链路协议)这两节合并起来,设计了3个问题启发学生逐步深入理解。

这3个问题分别是:

1)How to estimate whether the message is right or wrong?(怎样判断信息出错?)

2)How many kinds of states are there in the wrong messages?(出错信息有几种可能状态?)

3)How to deal with those wrong messages?(信息出错后怎样处理?)

通过第1个问题的启发引出3.2节纠错检错编码内容,通过第2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提出数据帧出错和丢失、确认帧出错和丢失问题,继而引出第3个问题,即出错后如何处理,引出确认帧(ACK)、序号(sequence)、计时器(timer)等内容,最后引出帧结构和3.3节Simplex Stop-and-Wait Protocol(单工停等协议)作为确认帧、序号、计时器灵活使用的示例。

这样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可以启发学生跟着教师同步思考,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活跃课堂气氛。在学生与老师课堂互动过程中,老师采用英文提问,较难的句子会重复汉语解释,鼓励学生尽量用英语回答。

笔者在备课过程中,在网上搜索与网络课程相关的英语视频短片,在课堂中穿插播放,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此外,网络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充分的动手实践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教学经验,本文在2.4节对增强实践环节进行了探讨。

2.2按教学重点难点,合理规划中英授课比例

课堂教学组织是保障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如果规划中英文教课比例是保障双语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笔者认为目前在计算机网络双语教学中采用中英对照的幻灯片,中英结合的授课方式是较合理的一种教学方法。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的备课至关重要。在备课时,教师应该首先将本次课程的常用专业词汇和术语列出,在课前先给学生讲解一下,让学生有个初步的印象。此外,教师需将每堂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列出。重点内容可按照中英对照的方式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难点内容可采用中文授课方式讲解;一般了解内容可视学生英文水平采用纯英文方式讲解。

根据网络双语课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目前对于普通高校的大多数学生而言,如果教学中英文授课比例超过40%,学生会普遍反映课程内容较难,比较枯燥,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具体来说,笔者认为授课幻灯中英比例为1:1,英语口语授课比例小于30%,每次课(2学时)生词量小于10个是多数学生能够接受的授课方式。

2.3结合考研大纲,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

由于目前的英文原版教材不能完全符合我国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特点,笔者认为可结合考研大纲,对原版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删。仍以第三章“The Data Link Layer”(数据链路层)为例,英文原版教材分为6节,分别介绍了:

1)Data Link Layer Design Issue(数据链路层设计问题);

2)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差错检测和纠正);

3)Elementary Data Link Protocol(基本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4)Sliding Window Protocols(滑窗协议);

5)Protocol Verification(协议验证);

6)Example Data Link Protocols(数据链路层协议举例)。

按照考研大纲,数据链路层的主要考试点有数据链路层的功能、组帧、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和可靠传输和介质访问控制。

通过对考研大纲的研读,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将英语原版教材中的第5节Protocol Verification(协议验证)内容删去不讲,增加了介质访问控制中频分多路复用、时分多路复用、波分多路复用、码分多路复用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4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分开

考虑到计算机网络双语课程的内容量大、学时短,我校的计算机网络双语课程主要针对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由于该专业学生前后会学习到多门网络相关课程,课程组经过充分商议,精简各门网络相关课程重叠部分,这也为计算机网络双语课程节约了大量学时。

同时,考虑到网络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我们在计算机网络双语课程中仅安排少量验证性实验,同时开设CCNA(Cisco Certified Network Associate)思科认证网络支持工程师课程,该课程侧重于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全面培养。由于CCNA课程的内容也采用的英文幻灯、英文试题,与计算机网络双语课程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2.5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网站的作用

为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直观理解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课件采用中英对照的方式,应用AVI等多媒体素材,将原来抽象、复杂的协议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

为方便学生课后复习,我们同时建设了计算机双语网络交流平台。我们对双语教学课程进行全课程录

相,并将录像放在网站上,便于各层次学生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复习,加深理解。此外,学生通过平台可形成互助交流组,研讨学习难点,交流双语学习心得;教师通过平台可及时获取学生对双语教学效果的反馈,以便及时修正教学方式,从而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2.6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

结合我校学生特点,我们将计算机网络双语教学课程的考核比例定为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平时成绩主要是布置一次论文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有关网络新技术的英文,锻炼学生的英文论文写作能力。期末考试以中文为主,设置一到两道英文解答的题目作为提高题。

3结语

双语教学是贯彻素质教育,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创新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根据计算机网络双语教学的实际,对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其解决方法作以简要探讨。虽然双语教学在我国开展了近十余年,但总体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实践、调整,才能真正达到计算机网络双语课程“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 2001[4]号.

[2] 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S]. 2002.

[3] 彭文娟. 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究[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2):43-45.

[4] 张建军. 计算机网络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0(5):228-229.

[5] 李晓卉,陈和平. “计算机网络”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5):189-191.

推荐访问:教学方法 初探 双语 计算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