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主义及其对学习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3-05-27 12:3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首学习急剧变化的网络数字时代,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应运而生。本文在着重阐述关联主义的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将关联主义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这三大学习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并作出客观评价,探讨关联主义对学习的影响,希望给学习者提供一些新的启发和指导,以促进有效学习。

关键词:连接;关联主义;学习观;知识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13/15-0021-03

一、引言

近几年,关联主义(Connectivism)一词在认知、教育等领域出现频率较高,国内也有译作“联通主义”或“连通主义”,它是由加拿大学者乔治·西门斯(George Siemens)于2004年末在eLearn空间上发表的《关联主义:网络创建即学习》一文中提出来的。网络理论、混沌理论和自组织理论等构成了关联主义的理论基础,使其呈现了网络性、混沌性、复杂性与自我组织性等特征[1]。西门斯在2005年发表的《关联主义:数字时代的一种学习理论》一文中明确指出:三大经典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被频繁用于创设教学环境,而关联主义给当前数字化时代的学习提供了理论指导,适应了新时代的发展,这引起了国际学术同行一定程度的关注。[2]其中,西门斯思想学说的坚定拥护者——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es),著有《关联主义和连接知识》、《学习网络和连接知识》、《连接知识导论》等代表作。[3]自从关联主义提出以来,西门斯和唐斯就一起合作发展其理论并把它运用于实践。

二、关联主义:一种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

从相关研究中发现,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倾向于“连接”的角度把学习定位为一种“网络联通和网络创造物”。该学习理论试图解释在快速变化的网络数字时代复杂的学习过程,为解决数字化时代的复杂学习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网络数字时代,知识所具备的连接点使散落在各节点的碎片化知识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联通、重组和创新。碎片化的知识在不同的境脉下有着不同的意义,学习者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网络和自身学习需求在各节点之间进行联通汇聚,并形成更为复杂的个性化知识网络。[4]基于技术的支撑,关联主义能真正实现一切教育资源和关系的连接,构建联通创新的、多维立体的、协同合作的、弹性而有序的完整学习系统。

人类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置身于动态社会中,在过去几十年学习方式不断变化,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点都成功体现在许多环境中。然而,当学习进入网络化的、科技引领的时代时,这些理论就不足以支撑学习的改变,难以作出合适的解释,更无法适应数字时代的学习。在数字社会里,网络内部的连接和关系促进了学习的进行,西门斯和唐斯把该理论实践于开放课程并且强调实行更多开放教育的重要性。西门斯指出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人的活动,他还强调在开放社会学习环境和网络化的学生之间的联通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以网络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的关联主义充分体现了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特点,它以一种新的认识框架和体系重新建构学习,在理论上给学习者的网络学习提供了指导,使学习者更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学习。

(一)关联主义的基本原则

关联主义有以下原则:学习和知识的关键在于观点的多样性;学习是一个连接特定节点或信息源的过程;学习可存储在非人工的器具中;知道更多比目前已知的更为重要;培育和维护连接是持续学习的必需条件;核心技能是能够看到不同领域、不同理念和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现时性(准确的、最新的知识)是所有关联主义学习者活动的目标;决策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通过观察不断变化的现实,可以知道选择学什么和当前信息的含义;虽然它现在是一个正确的答案,但由于信息潮流会影响决定的改变,在明天可能就是错误的了。[5]基于以上八项原则,可以看出关联主义的五个基本要素是节点、连接、网络、知识流及工具。该理论汇集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网络理论、复杂系统以及相关学科的独特想法。它强调的是连接的首要地位,认为连接形成于不同的层次,即神经、认知或概念、社会,并通过不同节点连接成网络,所有形式的学习初始连接都是一个人、一个概念或一个想法。关联主义还提到,许多团体所面临的挑战是知识的管理活动。知识存储在数据库里需要与正确的人在正确的上下文中才能被列为学习的连接。然而,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并没有要解决知识的组织和传递的挑战。

(二)关联主义的基本观点

基于数字化的时代背景,笔者结合关联主义的基本原则来阐释关联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

1.知识观

西门斯认为,知识能被描述但不能被定义,它是一种组织而非一种结构。传统的知识组织主要采用静态的层级和结构,它不同于现在的网络时代,知识的组织主要采用动态的网络和生态,知识被无数人创造、传播、挑战、修改、完善以及扬弃。因此,西门斯引入了一个知识流的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像输油管中的石油,在网络中循环流动、创建、维护和利用,知识流应该是一个关键的组织活动。而关联主义的起点是个人,个人知识组成一个网络,既会流入组织和机构,又反馈到网络,然后继续支持个人的学习。知识发展的这个周期(从个人到网络再到组织)允许学习者通过他们已经形成的连接来保持各自领域的现状。按照西门斯的观点,人类就是通过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错综复杂的、自我纠正的、预先假定的和夸张的网络得到知识的,他还把知识分成五类:知道是什么、知道如何做、知道成为什么、知道在哪里和知道怎样转变。[6]而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人们知道的信息比目前公开的更多,也就是连通能促使我们得知的更多,而且“知道在哪里”和“知道成为什么”比“知道是什么”和“知道怎样做”更重要。比如:如果把知识比作在管道里流动的石油,那么,管道比管道里的内容更重要,因为,石油要经过大量分散的支流并且在迅速地改变着,而管道起支撑连接作用——连接每一个细流。在学习非正式化、网络化的今天,知识碎片化并且生命周期短,那么,连接个人的“知识小世界”就能极大地促进个人学习,这就需要发展社交网络,连接那些能够促进和维护知识流的人。

2.学习观

从网络层面看,关联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形成连接、创建网络的过程,是通过结点来形成一个网络的外部实体,这个结点可能是人、组织、图书馆、网站、书、杂志、数据库或任何其他信息源,而创建外部网络结点是学习的行为之一,在结点处连通并且形成信息和知识源。另一方面,发生于头脑内的学习是一个内部(神经)网络形成的过程。由此可见,学习网络可以被理解为建立的一种(知识)结构,而建立这种(知识)结构的目的就是为了持续获得知识、联通新知识、筛选精确的知识。在学习网络里,并非所有的结点都是有价值的、能持续地保持相关性的,而关联主义学习活动的目的就是连接知识的现时性(准确的、最新的知识),也就是说保持现时性的能力比任何个别内容都重要。

在网络时代,不断激增的知识以片段的形式散布于知识网络的各个结点,而每个人都只拥有这种分布式知识表征的一部分,无法亲历所有的知识,所以,研究任务是把这些碎片化的知识点连通与聚合起来。关联主义正是主张把某些知识流的处理和分析功能下放给学习网络上的结点,因为网络化世界能以自治的方式不断地精练知识、再造知识和解释知识。另外,唐斯是主张把连通性知识作为关联主义的认识论基础的,在区别“团体”和“网络”这两个概念时,他提出了关联主义学习的四个主要特征:①自主性,网络中的每个个体可以依据自己的知识、价值和决策自主地支配自己;②多样性,网络中的个体可以有不同的、独特的观点和状态;③开放性,网络成员是流动性的,并且允许把各自观点输入系统,即网络接受外部输入;④交互性,知识在交互活动中产生,而非产生于把一个实体的特性传播给其他实体的过程中。[7]

(三)关联主义和三大学习理论的区别

1996年,Vaill强调“学习必须是一种存在方式:一系列持续的个人和小组经常想跟进的新颖的、凌乱的、有些突兀的重复事件的态度和行为”。而行为主义指出,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知的,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理解一个人体内发生的事情(“黑箱理论”)[8]。2001年,Gredler指出行为主义包含了关于学习的三大假设的理论:(1)可观察的行为比了解内部活动更重要;(2)行为应集中在简单的要素:具体刺激和反应;(3)学习是行为的改变。行为主义者认为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而学习正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9]一般情况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适合指导传递性学习,该理论用于学校教育实践就是要教师对学习者进行重复的外部刺激,掌握矫正和塑造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适宜的学习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优良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认知主义往往需要计算机信息处理模型。学习被看作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包括短时记忆的管理和长期记忆的编码。Cindy Buell详述这个过程:“在认知理论领域,知识被看作是在学习者头脑里象征性的心智结构,以及学习过程是通过这些符号表征致力于记忆的手段。”[10]认知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通过人脑主体的主观组织作用来实现的,而不是机械的、被动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看来,人类学习发生于学习者把外来刺激同化进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美国布鲁纳认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观点并提出“认知—发现说”,他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学生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和学习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主要是学生遵循自身特有的认知程序。如此看来,认知主义适合指导自发性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创造知识,因为他们试图了解他们的经历(Driscoll,2000年)。[11]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把知识看作为学习者的外部延伸和学习过程的内化,而建构主义假定学习者不是装满知识的空容器,相反,学生都在积极尝试创建意义,学习者往往选择和追求自己的学习,也就是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主动性的发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运用原有的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另一方面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建构主义者原则上承认现实生活中的学习是凌乱和复杂的,也就是强调学习的情境性。课堂教学模仿这种情境性的学习,把握学习知识在各种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将能更有效地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做准备。

综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这三大学习理论的研究,通过表1的比较不难发现,它们都局限于指向学习发生在一个人的体内。甚至认知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活动是一种主体转变为客体的结构性动作。这些理论没有提出人体以外的学习(即学习存储和操纵技术)。而开放、实时、双向的信息流快速发展的今天,需要在自身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关联主义强调的连接、识别和综合信息的能力正是这个时代生存的关键。作为学习者,要充分利用关联主义理论,完善自身的内外学习环境,积极构建自己的健康生态的学习网络系统。

三、结束语

关联主义适应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数字时代具有影响力的学习理论之一,它弥补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三大学习理论在阐释学习方面的不足,为应对从正式的、严格的学习向非正式的、基于连接的网络化学习的转变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随着知识的快速增长,一方面要求学习者要积极连接自己的社会知识网络,并学会通过社会网络和媒体手段创造自己的知识生态圈;另一方面要求学校和教师要具有相当的社会教育网络资源和加强拓展关系网( 即构造连接或将弱连接变为强连接) 的能力;第三方面则是网络教育资源的设计者应该更深入了解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将其灵活运用到实践设计中。关联主义在教育中的应用将是今后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5] 王竹立.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从连通到创新[J].远程教育杂志,2011,(5):34-40.

[2][4] 王佑镁,祝智庭.从关联主义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取向[J].中国电化教育,2006,(3):5-9.

[3] G·西门斯著.詹青龙等译.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连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9,50,76.

[6] 周忍,钟志贤.关联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59-62.

[7] 王小霞.联结主义、关联主义和学习[J].中小学电教,2013,(9):20-22.

[8] George Siemens.Connectivism: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EB/OL]. http:///learning/the-difference-between-instructivism-constructivism-and-connectivism/,2013-05-06.

[10] Stephen Downes. An Introduction to Connective Knowledge[EB/OL]. http://www.downes.ca/cgi-bin/page.cgi?post=33034,2005-12-22.

[11] 杜修平,杜文睿,王怡雯.连接主义的知识观解读[J].现代教育技术,2012,(11):12-17.

[编辑:郑方林]

推荐访问:其对 关联 主义 影响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