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与提升

时间:2023-05-27 10:06: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政府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体现着公众对政府的认可和信任程度。但调查发现,我国政府公信力受诸多因素影响,如行政制度的不完善、信息公开不透明、管理或监督工作落实不到位等。因此,要提高政府公信力,必须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信息公开制度、贯彻落实管理监督工作等。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81(2015)05-0026-05

一、前言

政府公信力简而言之,即政府获取公众信任的能力。具体来说,政府公信力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掌握公共权力的政府,在划清责任界限的基础上,通过及时回应民众诉求、积极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运用多种资源获取民众普遍、广泛信任的能力。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影响力和号召力是政府公信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其次,政府与公众在信息的掌握方面存在不对称性。第三,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具有广泛性。

政府公信的判断标准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

一是政府应是负责任的政府。 无论是否出现公共危机,政府都应当履行职责,言而有信,政策要相对稳定。对于公共危机,政府应当机立断、及时地回应公民的要求。

二是政府应是以公民为本位的服务型政府。 政府必须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努力提高政府部门服务质量和效率,自觉高效地为向公民提供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

三是政府应是依法行政的政府。在任何行为中,政府都应当根据宪法、法律、法规以及法律精神来为人民服务,避免文件和领导讲话大于法的现象,从而使社会公民形成对法律及制度的信任,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体现政府的诚信。

四是政府应是透明的政府。一方面,社会群体的利益需求创造了政府,政府的存在价值就在于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而政府满足社会成员需要的措施、过程、方式等都应当让社会成员了解并得到其支持。另一方面,政府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与规范性文件、政府机构职能、人员配置、行政程序、执法依据、会议活动及文件资料等信息都应当公开和便于公众查询,让公民知晓和参与政府的决策过程。

政府履行行政职责的时候,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中心,有效合理地开展工作,这是获得公众信任和认可的前提,也是重要条件。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可以增强政府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有利于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拥护和支持力度的提高,有利于政府自身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工作的开展。但调查发现,我国现阶段政府工作受到来自社会诸多的质疑和不满,说明政府和民众的关系还没有达到最理想的状态,政府公信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究其原因,这种状况的出现归根结底是制度建设、信息透明度以及管理监督制度等方面还不完善,直接影响了民众对政府工作的看法。因此,要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完善信息公开制度,贯彻落实管理监督等工作,努力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心,提升政府公信力。

二、政府公信力现状调查分析

为了分析政府公信力的状况,及时发现基层政府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以贵州大学300名学生和100名教师、贵阳市花溪区大寨村200名村民、贵阳市花溪区红阳机械厂200名工人、贵阳市花溪区清溪社区100名城镇居民以及花溪片区100名私营企业主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内容分别是:行政执行力的满意度、政府的应急处理能力,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度、政府的工作作风、社会治理效果、制度建设以及政府与民众的关系等。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85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得出数据如下表所示:

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行政执行力的满意度23%36%32%9%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度17%27%42%14%社会治理效果26%27%37%10%政府工作作风27%25%37%11%制度建设12%31%37%20%理论聚焦每个栏目名称龙江: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与提升调查数据表明:59%的调查对象对基层政府的行政执行力是比较满意的,但对基层政府的行政执行力表示不满意却占到了调查样本41%的比例。部分民众认为基层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策时偶尔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在制定政策时缺乏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存在 “短视与走过场”、 “一个班子一套思路,一届政府一个政策”的现象,施政过程中的公平公正程度有待提高。

而对于政府信息的公开状况,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认为政府信息透明度不够,对于政府公布的各项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部分调查对象认为“仅作参考,掺假的成分很多”。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查中有相当部分教师和私营企业主对政府网站更新缓慢、听证制度形式化、沟通渠道不畅通等方面表示不满,只有44%的调查对象认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做得不错。

在社会治理效果方面,多数公众基本认可,对自己周边的社会治安情况、安全稳定程度感到满意,对基层政府提供的公共设施服务,惠民行动计划;公园建设、残疾人生活保障、养老服务等民生项目的落实表示基本认同。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调整,民众对政府的管理理念和治理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政府工作作风方面,虽然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对政府的工作作风表示满意,但还有差不多一半对象对政府的工作作风持失望态度。大部分民众对于基层政府在行政过程中改进官僚主义作风,消除行政过程中“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表示很高期待,呼吁打造一个清正廉洁的服务型政府。

最后,在政府制度建设问题上,有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表示不满意。部份民众认为基层政府在信用考评、政务公开、监督评估、责任追究机制等方面制度建设不完善,使得执法监督力度不够、效率不高,弱化了政府的公信力。

通过简单的数据分析,笔者对这些结果的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如下文所述。

三、政府公信力的制约因素

(一)行政权利分配不合理

政府行政权利的设定应该充分考虑各个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活习俗等具体情况及这些地方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合理分配行政权利,使得政府行政管理职责与社会实际需要相适应。一句话,要求政府工作人员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做到各尽其责,各尽所能。这样政府的工作职责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才能有效地提升政府的办事效率,才能真正地为人民服务赢得到老百姓的认可,从而提高政府公信力。目前,我国行政权利分配高度集中于中央,从理论上说,中央政府只要负责宏观管理。而地方政府则负责微观管理和具体执行,也即承担着公共服务以及公共资源的供给等社会责任,职责比较具体并且任务比较重,但是行政权利范围有局限,所以行政管理能力也相应的受到了制约,致使越到基层公共资源越缺乏。总之,地方政府的职责明确、具体任务重但权力有限,加上人力、物力及财力等资源的有限,地方政府的执政力很难达到中央政府的施政要求。使得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得不到社会公众的认可,严重影响了地方政府的号召力。所以,很多地方出现了地方政府与民众的矛盾纠纷,民众不服从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工作,甚至用静坐、游行示威等极端行为来反对地方政府的管理工作。

(二)民主参与制度有待完善

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体,很多政府工作的实施都号召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民主参与制度。但在实际社会管理中,民主参与制度的推行仍然存在很多阻力和障碍,民主参与很多时候不过是一句空喊的口号,推行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公众参与的途径或平台比较少,并且有很多局限性,致使公众想参与却找不到途径。很多民众根本不知道参与的形式和途径,公众参与没有专门的指导和技术支持,参与水平较低。政府管理还仅仅着重于公共行政,而对民众的意见只是停留在听的阶段,没有及时回应民众的呼声并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没有把民意体现在制度建设上。这就使得公众参与不过是一纸空文,一种形式主义,缺乏现实意义。这样的制度一定程度上很难做到真正为民众排忧解难,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政府的公信力自然就会大打折扣。其实,对政府而言,公众参与应该成为一种执政理念,而不是一句空口号。加强公众参与的制度和途径建设力度,切实将民意转化为政府的实践行动,是政府民主管理制度努力的方向。

(三)对政府工作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政府行政管理工作需要强有力的监督才能增加其压力,以提高其执政水平。但实际上,现阶段的权利监督制度并不完善,特别是对行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之间的监督机制少之又少,即便有相关的机制也没有真正发挥起应有的监督管理作用,致使在执政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贪污、腐败、权利滥用等现象,这些现象加剧了官民之间的矛盾。民众对政府工作人员时常持着怀疑的态度,久而久之就出现“一刀切”的现象,认为只要是官员都是贪污和腐败的。对政府领导干部的不信任,自然也是对政府工作的不认可,这都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号召力。再有,对政府部门“一把手”的监督力度不够,相关的规定虽然制定了下来,但仍然留有很多监督的“空子”,这就大大减低了监督的有效性和到位程度。监督制度出现“虚”、“软”等特性。这些都使部分掌握实权的机关或领导干部处于“失监”状态,行为极易出现偏差。

(四)政府信息公开的不透明

公众要实行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必须要对政府管理工作的相关信息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如果政府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公众便对政府工作产生质疑,这不利于政府工作的开展和推行。长期下去,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也会疏远甚至僵化,民众与政府之间便难以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这种信任缺失会导致政府认为民众不理解政策,不配合政府开展工作。而同样,民众开始认为自己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政府没有做到以人为本。信息公开不透明,造成民众的知情权受到了限制,政府内部的决策不能充分吸取民智,难以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此外,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有效制约受到了限制,政府各个机构中权利和义务的分配很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平衡,致使政府公信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对策与思路

(一)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合理分配行政权利

纵观各国执政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一个政党要得到民众的积极支持和热烈拥护,必定要在制度建设上让民众感受到来自政府的关切与重视[1]。这也反映出一个政党的生死存亡跟政党的公信力息息相关,民众始终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发挥最大作用。要想公众认可政府工作,必须完善民主制度,让公众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参与感与决策的共议感,这也影响着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而民主制度的完善,首先要加强党内民主制度的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也要遵循民主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选举出了解民众心声,体恤民众疾苦的,民意基础好的领导者,增强民众对政府工作的信任度。其次,要加强行政民主,也即是政府在履行行政职责的时候,要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角度出发,关注民生,同时增加政府工作信息的透明度,增加制度建设的合法性。

(二)增加民主参与途径,增设民主交流平台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经验为决策提供最有力的依据。政府要提升公信力,必须要在强化群众要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为群众行使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权利提供广阔的平台,让群众的经验和意见真正能被政府所了解、所吸纳。加强民众的参与力度,可以建立相关的民意采集制度[2],比如允许民间开设私人调查机构,真正的通过调查质量取得美誉度知名度,政府也可适当的采取这些机构的调查结果,毕竟单纯的仅仅依靠官方调查机构的调查结果有时候难免有失偏颇。在制度建立后,由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使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特点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时制度就会出现滞后效应及不再适合等等弊端。而通过加强公众参与,采集民智的方法可以弥补这种缺陷,让政策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下仍然保持着强劲的生命力,做到与时俱进。制定民智采集机制,也即是说在制度建设或政府履行职责的时候,给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分发民智采集表。设定相关的问题,征求这些群体的意见。这样可以确保政策制定或执政过程的公开、透明,得到群众认可。调查表收回之后,相关人员对调查表内容进行分类总结,归纳出合理建议,并将相关建议或其它有价值的东西转化为政府政策和决策,最终转化为具体的行政措施。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传媒手段,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民意倾诉平台,让民主参与更具体,更全面、更便捷。

(三)加强对行政权利监督管理力度

政府要在人民群众中建立起威望和信任,必须要做到廉洁行政。除了政府人员的自律之外,还需要相关的、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他们的行为,让他们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而不是权为己所用或权为利所用。增强制度的法律效应,切实将制度用于管权、管事、管人,只有这样,才能在政府工作中形成行之有效的制约管理体系[3]。监督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包括政府内部监督、政治监督、行政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等内容。也即是说,强化人大代表的监督力度,使其对行政机关的监督进一步加强,确保人大代表与行政机关之间稳定的制约关系,规范行政机关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人大要切实监督法律实施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监督政府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的合法合规,并遵循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的宗旨。如果行政机关中的部分规章制度跟宪法法律相悖的话,一定要及时废除。此外,还要加强舆论监督和民主监督,使政府工作在合规合法的范围内实行。可以面向群众,建立保密制度,以加强来自外界的监督,使公众更好地行使监督权,拉近政府和公众的距离。

(四)提高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度

政府要提高自身公信力,必须是使公众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等权利得到保障。而要实现这些保障,必须提高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度,提供更多的信息公开平台,建立信息发布机制。政府信息公开可以净化政权机关风气,规范公务员行为,减少腐败,滥用职权等行为的发生。同时,又提醒政权机关遵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公务员遵循政府的规章制度,努力把为民工作做好。而实现信息公开的途径也很多,比如,可以进行地方政府财务公开,定期对公开信息进行评估和检查,完善财务公开和监督体系,甚至把政府财务公开的透明度作为地方政绩的重要依据[4]。这些措施都可以加强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的透明度,这也有利于防止和治理腐败。同时,政府的信息公开要具体细化,比如,决策过程公开,人员名单公开、经济使用状况公开、办事结果公开等,涉及法律法规公开等。决策过程公开要保证决策的科学、民主、合法等。通过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可以协调干部群众关系,净化政府工作作风、规范公务员行为。将信息暴露在阳光下,使民众提供对政府的工作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对政府工作的认同感,提升政府公信力。

(五)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要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必须将岗位设置标准制度化、规范化。政府工作岗位的设置是有严格规定的,职责也是非常明确的,所以对于考生的具体报考条件限制也应该有统一设置的标准,从源头上杜绝“因人设岗”和不恰当的条件限制。面试环节的方式方法也应该得到规范。在东部发达地区,公平有效的公务员面试操作己经得到有效实践,即在面试过程中尽力使用回避原则,考官与考官之间应该是互不相识的,考生在面试过程中不能暴露任何个人身份信息。从而确保进入公务员系统的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整体决策能力。

五、结束语

政府公信力关乎着政府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它体现了一个政党的执政水平和生命力。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要提高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只有在公众的感知视野下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政府工作才能得到人民群众足够的信任和支持。而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首先需要政府在制度方面进行改革完善,制度建设要充分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以及民主监督权。在听取民意、采纳民意的基础上,政府的决策才会更加科学合理、更加人性化、更有发展潜力和生命力、更容易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同时,政府的决策又要确保信息透明度,让广大民众了解决策过程,更好地认识国情,这有利于公众充分体验到国家主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他们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只要民众与政治生活不再有距离,政府的公信力必然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晓洁.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以西安市政府为例[D]. 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1:11-13.

[2]刘婧.信息公开背景下的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D]. 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1:37-38.

[3]胡洋.基于治理理论的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D]. 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11(9):34-35.

[4]刘蓉.政府公信力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D]. 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7):57-59.

责任编辑:邓卫红

推荐访问:公信力 因素 提升 影响 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