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恐慌困扰台湾

时间:2023-05-27 10:00:1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迅猛发展,台湾成长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一个橄榄型社会(即中产阶级居多数的社会)逐步形成。然而,就在人们渐渐已忘却穷日子的滋味时,贫穷又像台风裹挟下的暴雨洪水,没有预警地淹到台湾人的家门口。

又是岁末年初,虽然一年的经济统计数字尚未出炉,但台湾有关部门的预计和一系列的调查显示,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对贫穷的恐慌已蔓延至中产阶级。“明天会更好,只要努力就会富有”的话语已由信仰变为质疑——

穷人变多了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台湾原本已成长为一个低失业、高成长的社会,贫穷对于一个家庭而言,通常都是暂时的问题。然而现在,随着经济不景、失业问题严重,台湾低收入家庭数量逐年攀升,10年来累计已增加五成。2003年上半年,全岛低收入家庭达7.3万户,人数近十八万,创历史新高。

近3年来,台湾失业人口始终维持在五十多万。保守估计,经济困难的民众至少有一百五十万,民众的生活水准倒退了7年。

台湾大学社工系助理教授王云东认为,由于统计标准的局限,全岛贫穷家庭的数字远不止这些,“如果算上那些挤不进低收入标准的,全岛贫穷家庭还要增加5倍以上才符合现状。”

曾是台湾最大、最稳定阶层的中产阶级也开始慢慢变穷。若把台湾所有家庭依可支配所得高低分成5级,不仅最低收入家庭收入在减少,包括中产阶级在内的全岛4/5家庭的所得都在倒退。除最富有的第五级家庭可支配所得正成长外,第二级的家庭所得退回到7年前的水准、第三级的倒退5年、第四级倒退4年。而所得最低的第一级家庭,更前所未有面临入不敷出的困顿局面。

根据台湾统计部门“主计处”调查,所得最低的第一级家庭,目前消费和可支配所得的比率是101.6%,也就是说,每100元可支配的所得必须面对101.6元的消费支出。

入不敷出导致这一阶层人群必须动用过去累积的储蓄。“他们没有什么改变未来的能力和契机。去年收入最低一级的家庭储蓄率是—1.6%。储蓄可以撑多久?估计最多两三年吧!以后怎么办?这将会是社会不安的来源。”台湾学者辛炳隆说。

在贫者愈贫的恐慌气氛中,衣食无虞的中产阶级也担心未来会变成新贫族。几位青壮年的公立大学教授都不约而同地担心,“等到我退休时,一定领不到公务员的月退俸,只能靠自己”。

分析穷人增多的原因,王云东说,主要原因是“失业率一直维持在5%以上的高档,造成许多收入偏低、教育程度低、中高龄失业者的生活发生困难”,而如果当局不切实发展经济和有效增加就业,贫困问题恐怕还会继续恶化。

贫富差距拉大了

2万名劳工顶着37摄氏度的高温,上街头抗议健康保险涨价,而同时台北繁华的敦化南路上,一家英国精品店里挤得满满都是装扮入时的少妇;在有的民众为一件商品是99元台币还是109元而锱铢必较时,台北市高价位的大坪数豪宅仍然炙手可热;精品商品总消费萎缩了,但每年仍不乏大户花费数千万元至上亿元来购买精品。

对比的画面,反映出台湾面对的一个警讯——贫富差距扩大。

在台湾,有钱人就算面对连续几年的经济低迷,所得还是继续逆势成长。收入最高的前1/5家庭,每年可支配所得仍在稳定增长,也是台湾社会收入所得惟一成长的群体。

2002年,台湾收入最高群体的“可支配所得”近一百八十万元新台币,收入最低群体还不到三十万元,差距高达6.16倍。

有专家分析说,贫富差距急速拉大的重要原因,就是收入最低者的一群人,在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中,被残酷地淘汰了。中间的中产阶级则是慢慢变穷,只有最有钱的人不怕不景气,有本事钱滚钱不断成长,也让他们的财富占所有人财富的比例愈来愈大。

据统计,台湾所得最低1/10的人的全部所得,在1976年还占所有人所得的1.6%,到近两年只剩下0.5%。收入最高前1/10的人的全部所得,占所有人总所得比率则从1976年的25.9%,悄悄升到28.7%。这表示,台湾所有的财富,近乎有1/3都进了这1/10有钱人的口袋。

正因为此,在近两年台湾经济低迷的时候,许多金融机构还是针对有钱人推出专业投资理财顾问的“财富管理”新业务。而一家外商银行更花了上百万美元,全新装潢贵宾理财中心。在设计周到体面又有高度隐私的空间里,“每一张椅子都是针对东方人专门设计、独一无二。林阴大道最漂亮的街景留给我们的贵宾”,银行标榜。

新贫阶层成台湾最苦人群

与传统贫穷的主要组成面貌“老、残、病、童”截然不同,台湾的新贫问题更复杂、更难解决,因为它牵涉到“抚养”,更牵涉到“就业”。目前,这群新贫族最具代表性的三个族群就是:低薪的贫穷工作人口、有工作能力却失业的人口以及女性单亲家庭。

目前,台湾的贫穷率(低收入户人数占总人数比率)仅0.75%,与美国、欧洲平均15%至20%的贫穷率相比,台湾的贫穷线标准相对严苛。根据台湾社会救助法,这条贫穷线是以最近一年平均每人消费支出的六成为标准制订的,2003年度台北市最低生活标准是每月13313元台币(人民币与台币比约1:4),台湾省则为8426元。凡收入低于此标准者,则被列入低收入户,领有政府补助。

问题是,这条贫穷线(低收入户)的制订标准是以当局的社会福利预算考量,与实际状况有极大差距。曾经参与台湾贫穷线修订的台湾大学社会学教授林万亿估计,台湾的新贫阶层的比率,早已超越5%,是绝对贫穷人口(低收入户)的6.6倍,但这群新贫却没有机会进入救助系统。

林万亿指出:“这群新贫阶层是台湾最苦、最穷的一群人。”因为,这群新贫阶级八成以上,被排除在社会救助体系的大门之外。

据悉,目前台湾约有八十六万人领有残障手册,但当中多数人不符合社会扶助的标准。而被归入新贫阶层的“单亲家庭”“外籍通婚家庭”则高达30万户之多,这些人长期以来面临就业以及抚养子女等很多问题。

而2002年,台湾登记离婚的有六万多对,平均每日有168对夫妻离婚;单亲家庭中,女性单亲家庭占60%,成为这一波新贫阶层中的主要成分。台湾未婚女性因失业而成为新贫阶层的比例也不断上升,以女性为主的年轻群体失业率高达8.77%。

除了标准过苛外,一个相当吊诡的逻辑是,在计算家庭是否符合低收入户标准时,只要是有工作能力的人,当局都以基本工资计入家庭收入,但其实,他们是没有收入的。如果你要寻找台湾的新贫面貌,无法在低收入家庭里发现他们。

其实,这群新贫阶层,过去在台湾的经济发展史上,他们都贡献了一己之力。然而,当全球化浪潮一波波袭来,劳动力、资本无疆界地快速流动时,一幕幕的淘汰赛不断上演,结构性的新贫现象迅速在台湾的各个角落出现。对这群新贫阶层而言,台湾社会学教授张世雄指出:失业与贫穷成为一种交互影响的恶果。

解决失业难题成当务之急

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定的贫富差距,但若此差距扩大得过于快速,就可能引发相当多的社会问题。其中影响最为深切的问题之一,是低收入家庭孩童的教育问题。

低收入家庭如果长期处于贫穷,子女的就学可能受到影响,而且即使就学,可能因其拥有的资源较少,而处于竞争力较为低弱的劣势,进而对其日后的就业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如果社会产生“富者恒富,穷者愈穷”的两极化分野,此种现象将更为显著。

根据台有关部门推估,在高收入家庭中,18岁到23岁受高等教育的比率是59%,但是在低所得家庭中仅有3.7%。“假如受教育都被经济问题影响,阶级移动就会凝固,将造成更大的不安和骚动。”台湾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颜厥安这样分析道。

低收入的家庭,也因为经济拮据,无力投资在让自己未来有可能晋升中产阶级的工具上。譬如家户所得最低的一级,家用电脑的普及率和最高收入相比是12.8%比82%、订报比率是16.3%比60.1%。

正视贫富问题的同时,人们发现:就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台湾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所得较少,其重要原因之一为家庭中有收入的成员太少。数据显示,最贫的1/5家庭,平均一户4.4人中只有1.4人有实质收入;而最富的1/5家庭,平均一户2.7人中,则有1.8人有收入。

因此对低收入户家庭的所得而言,有无工作机会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目前失业率已节节攀高,未来如果持续,低收入户的就业人口比率势必无法增加,甚至可能再降低,如此对于贫富差距会有推波助澜之效。

面对目前的状况,有台湾学者呼吁当局:解决失业问题确为当务之急。目前,台湾的失业补助最多仅有6个月,但是失业者平均失业期间已超过30周。虽然补助期限愈久并非解决失业的有效途径,但专家建议,当局至少可以在6个月的失业补助后,对于失业超过6个月的失业者加发职业训练券,延长其职业训练时间。此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以鼓励民间职业训练机构的设立及竞争,对于训练效果有利。

贫富差距的问题在本质及其效果上都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台湾也有人讲,不应该只将“所得”和“财富”当成幸福的惟一指标。过去,多数台湾人眼里的价值只有“钱”,因此不择手段追逐财富,牺牲其他的价值。现在,虽然台湾贫富差距现象比世界上许多地方还好得多,但是,当看到逐渐成为主流的新贫阶层慢慢变成中产阶级的同义词时,台湾社会各界的不安与关注也就不足为奇了。

推荐访问:台湾 恐慌 贫穷 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