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环境下学校电教人员专业能力的缺失与重建

时间:2023-05-25 12:48: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新课程目标明确指出了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要求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在新课程环境下,作为电教人员要顺应形势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对旧的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及时转变角色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个别电教人员能力不足和缺失,已严重影响到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进程,这一点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醒。本文拟通过对新课程目标下电教人员能力缺失原因的思考和剖析,着重阐述其专业能力重建的具体途径。

一、关于能力缺失的调查

2007年,我校在全校范围内对全体教师就电教工作的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其中有一项“你认为新课程环境下学校电教人员最缺乏哪方面专业能力”的调查题。该题采用单选的方式进行,其选项和调查结果如表1。从上述调查结果分析:

其一,1/3以上选择了科研与创新的能力。说明目前电教人员的科研意识、开拓精神、技术更新、理念创新等方面与新课程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其二,1/5以上选择了组织协调能力。说明其电教工作的分解、资源的配置、人际关系的改善和教学活动过程的控制能力等方面有待提高。

其三,1/5以上选择了电教业务。说明其专业素质、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已不能满足新课程环境下的基本要求。

其四,1/10选择了教学过程的参与能力。说明学科教学期望电教主动参与的呼声很高,反映了教师希望通过电教手段来提高教学绩效的迫切要求。

其五,不足1/10选择宣传表达的能力。说明电教在新环境下更需推广,也侧面反映了教师希望了解电教并获得最新电教知识和技能的渴望。

二、分析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个人内在因素

1 敬业精神

电教工作是清苦的、寂寞的,需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良好的心态。在教育教学的舞台背后,需要有人甘当人梯、默默奉献。个别人员由于缺乏强烈的电教事业心和责任感,缺乏远大的职业理想和对事业的追求,没有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工作被动不思进取,留恋旧的应试教育模式,故暴露出对新课程环境适应性差、电教手段落后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差等弱点是必然的。

2 专业素养

个别人员不能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缺乏终身学习的精神,缺乏创新意识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专业技能不完善;电化教学的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不足;加上普遍缺乏学术交流、思维僵化和视野狭窄,这就是造成新环境下科研与创新、组织协调、专业水准以及教学参与等方面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

(二)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上普遍存在不重视电教工作和轻视其劳动成果的现象。个别电教人员受世俗偏见影响,对电教工作的热情和信念产生了动摇,甚至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本职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误认为政治上得不到关心爱护、工作上得不到肯定和嘉奖,工资待遇也比较低,是学校的边缘人物。在缺乏足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情况下,其不良的思想情绪必然影响工作能力的提升。而在新课程环境下,能力缺失的现象就显得尤为突出。

三、弥补电教人员专业能力缺失的途径

(一)提高科研与创新能力

1 系统、深入的理论学习是提高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基础

教育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的技术科学。其运用领域广和实践性强的职业特点,要求电教人员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控制论和系统论等相关知识,当然相关教学学科的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2 不断地总结和积累是提高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关键

本人在多年电教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是研究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只有将感性东西提升为理论层次,并善于总结和完善,好的经验才能升华和提高,电化教学品位和质量才能提升。笔者还有收集整理文献资料的习惯,阅读和收集的资料多,能使自己的知识基础更牢固和广博,也有利于拓展视野和思维,为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3 学会选题是提高科研与创新能力的保证

应立足现有教育技术装备基础上,在贴近教学的领域、以新课程整合和教学需求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科研选题必须符合“必要性”和“可行性”,是教学中急需的、关键的、有共性的。要从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入手,要敢为人先。例如:2005年笔者与化学教师共同研制了《了达尔现象》的实验演示教具。其原理是当一束光线透过透明液态胶体时,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笔者首创并选用了激光作为试验光束,结果光的“通路”在自然光线下也清晰可见。这彻底解决了教师和学生反应强烈的——原厂家配套的演示教具(选用聚光灯泡产生光束)光的“通路”肉眼看不清晰的问题。笔者还研制了激光触发开关与演示开关的双联联动装置,来防止激光误操作,确保了实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该教具通过了浙江省中小学第四届优秀自制教具比赛的省级初评,现已有厂家联系技术转让。实践证明,自主创新也是提高电教科研能力的好方法。

(二)完善教育技术的组织协调能力

电化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组织好各种资源、协调好各种关系,解决好各种矛盾与冲突,并争取各方面的理解、支持与合作。新环境下,分层教学、分组教学、个别化教学方式应用比较广泛,这对电教人员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的原则是:一是顾全大局和全局。要以教育教学为第一要务,同时兼顾学校整体发展的大局。二是有灵活性。在涉及到具体问题的方式方法时,既要坚持原则性从实际出发,又要讲究策略和善于变通;遇到突发情况要注意疏导,避免矛盾激化。三是讲究程序。按计划和程序办事,电教工作才能顺畅。笔者还有三个组织协调方面的经验:一是准确定位。电教的重点是确保教育教学目标的完成,要突破的难点是如何处理好常规教学与突发性任务冲突的矛盾。二是方法要科学。耐心、细致、周到的同时,合理调配优质电教资源与核心要素,并注意各环节间的衔接。三是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到人,但分工不分家。

(三)加强电教专业水平和能力

新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转变了,学生的地位转变了,电教人员的职能与专业能力也应随之提高。首先,更新观念,强化服务技能。坚持学习先进教育理论,把握好教育技术在教学设计、教育传播和教育优化过程中的作用,摸索出教育技术对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最佳辅助方式,并针对教学需要来提高专业技术水准。其次,加强学习和交流。要深入教学一线,探索教学的规律,向任课教师请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提高。利用业务交流的机会,学习新课程整合的经验,提高电教对学科教学的技术支持水平。第三,要学以致用,及时将新技术、新装备运用到教学中。几年来,笔者围绕教学任务的完

成,从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整合教学内容、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以促进个人能力的提高,如:笔者的《录音磁带的mp3格式转化》电教课题就是一个佐证。学校语文和英语教学配套录音磁带由于信噪比大、磨损高、声音还原性差,加上检索麻烦、时常绞带,教师使用时非常头痛。得到反馈后,笔者决定搞创新和科研攻关。通过筛选卡座机、对录线、waveCN音频编辑软件和计算机等软硬设备,经组装调试后完成了。可将录音磁带的内容转录到计算机硬盘上的新型音频转录系统”。原磁带教材(模拟信号)经转制、编辑、降噪、调速和声道屏蔽及频率补偿后存储为mp3格式(数字信号)。从此教师摆脱了录音机的纠缠,只要在计算机上轻点鼠标,就可找到被标注清晰、分段明确、检索方便的音频教材,实现了教材的模拟化向数字化的飞跃。该系统的研制经历也是笔者专业水平和应用能力提高的过程。

(四)培养教育技术的宣传和表达能力

一是熟悉和理解相关教育技术知识。电教宣传表达能力是由多种内在素质综合决定的,它需要冷静的头脑、敏捷的思维、超人的智慧,更需要渊博的知识和专业修养。二是掌握电教知识讲解的技巧。要充分翔实、条理清楚。表达准确、观点鲜明。三是少用专业术语和抽象概念,力求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要照顾到讲解对象的知识水平、年龄层次和理解能力。

新课程实施后,电教工作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职能、新作用需要大力宣传才能为人们所接受。笔者利用各种机会和形式,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地宣传电教并扩大其影响。使广大教师了解电教、支持电教、投入电教。笔者还经常利用专业优势搜集、跟踪并及时推广各类电教技术信息,帮助教师尽早使用上最新的电教科技成果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例如:2007年笔者自学了“教学图像和音频资源的无障碍设计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后写成应用性论文发表,并利用教师电教知识培训和讲座进行推厂、传授。它可以较好解决教师在多媒体课件设计时的图像和音频插入和链接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多媒体教学的操作效果和可靠性,解除了部分教师的顾虑和担心。

(五)提升参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

参与教学体现电教人员的一种综合能力。参与是为了把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提高教学效果,最终达到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最优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笔者参与教学过程的一项任务是配合任课教师设计多媒体软件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根据任课教师意见,笔者着重在设立情景、激发兴趣、引导释疑、突破难点、设立疑问、开拓思路、引发思考等技术环节上下功夫。笔者常用声、光、色、形以及图像的翻滚、位移、闪烁、重复、定格、色彩变化和声响效果,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假设的情境中联系已有知识并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实践表明,电教人员参与教学过程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互动性、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实现教学最优化等方面有较大促进作用。

四、总结与建议

(一)总结

为防止新课程环境下电教人员的能力缺失,我们应该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最新教育技术,要对现代教育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过程有充分了解,要掌握教育技术理念和教学资源的开发、设计、利用、管理等技术,学会用技术手段来改善和评估教育教学环境,并成为可承担教改科研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符合新课程环境要求的综合型技术人才。多年来,笔者通过在科研与创新、专业技术能力、组织协调、参与教学过程、电教宣传和表达等方面的艰辛努力,专业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专业技术能力及电教管理经验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已完成《校园有线电视网改造》、《网络安全系统设计》、《PLC校园智能应用》等课题;《校园三网合一方案》课题已进入实质性试验阶段;有两项合理化建议学校被采纳,可为电教改造项目节省近20万元;有一项自制教具获奖;在省级学术刊物发表电教论文七篇;现已成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会员。

(二)建议

提升电教人员专业能力还需要学校制度和机制的支持。一要建立电教人员能力评估体系。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改革旧的人才观,建立一个更客观公正的、动态的、多元化的能力评估体系。这有利于调动电教人员的积极性,也利于在新环境下更好地评价他们的实际能力。要引入专业理论水平、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科研与创新、组织协调、参与教学、电教宣传和表达等能力考核指标,并根据改革的需要不断修改校正。二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考察和评判电教人员的能力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通过激励手段调动其参加教改的积极性和热情。要建立工资、奖金与绩效挂钩的薪酬制度;适度扩大内部分配权;要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并实行电教科研项目补贴和退休续聘制度;要建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收入分配制度。

编辑:陈 钺

推荐访问:电教 新课程 缺失 重建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