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届世界杯足球赛角球攻守战术分析

时间:2023-05-25 09:36: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随着足球比赛激烈程度的提高,角球攻守战术运用效果,已成为影响比赛胜负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第18届世界杯足球赛角球进攻和防守战术运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本届世界杯足球赛角球攻守战术运用特点和趋势,为指导训练和比赛提供参考。

关键词:世界杯;足球;角球;攻守战术

中图分类号:G84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2-1709-03

世界杯足球赛是国际足坛最高级别的足球赛事,它对推动和促进世界足球运动实践和理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激烈的竞争程度,它所展现出的各种技战术打法,以及不同类型风格的碰撞、交流体现了它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世界足球发展潮流,把握其脉搏,同时对于我们学习、借鉴、指导和修正我们自己的训练实践都有着重要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2006年第18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64场比赛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足球比赛定位球攻守战术相关文献十余篇。

1.2.2录像观察法对全部64场比赛进行录像观察,将比赛中角球攻守战术运用情况进行剪辑、分类、记录。

1.2.3数理统计法对角球攻守战术相关指标进行归纳统计和比较分析。本研究按90 min比赛进行统计。

1.3场区划分将角球进攻时罚向区域分为7个,见图1。

2结果与分析

2.1角球进攻战术分析

2.1.1基本概况表1表明,传统的长传角球依然是各球队角球进攻的首选战术,长传角球可将球直接传到对方门前的危险区域,而进攻方可以在此区域预先设置攻击点,提高了进攻的威胁性;另一方面长传角球可以按照球队预先制定的战术要求进行配合,通过平时的强化训练,增加了角球战术配合的成功率,加大了防守难度。

表2显示,长传角球进球率较战术角球高,而战术角球射门率则明显高于长传角球,这是因为很多球队在组织角球进攻时,运用地滚球直接将球传向罚球区的近角5区附近,使接应队员直接射门或稍作调整后射门,这种战术角球配合形式简练、隐蔽,射门机会大。在意大利队与加纳队比赛中,意大利队就是依靠这一战术攻入1球。与长传角球相比,战术角球射门率高而进球率低主要因为,一是战术角球形成的射门绝大多数是罚球区外的远射,而长传角球形成的射门一般都是在罚球区内完成的,后者的命中率相对要高一些;二是长传角球进攻的主动性更强,战术角球往往需要根据防守情况作出被动的调整。

2.1.3角球运行轨迹表3显示,内弧线球运用次数多于外弧线球和直线球,在形成射门和进球方面,外弧线球高于内弧线球和直线球,尤其是进球数差异较为明显。这一结果不同于以往研究。观察和分析发现,在本届世界杯比赛的角球进攻配合进球中,其中8个外弧线球进球均是从场地右侧由右脚队员罚出。如阿根廷队的两个角球配合进球均是由里克尔梅在右侧用右脚罚出,伊朗队的两个角球配合进球则是由马达维基亚在右侧用右脚罚出。一般来说,内旋角球的威胁性要大于外旋角球,与后者相比,前者的防守困难相较大。对于内弧线球来说,进攻队员如能抢点准确,只要触及球就有可能改变球的运行方向而飞向球门,而防守队员通常来不及作出反应,既使被守门员或其他防守队员争到,也容易形成二次角球。

总体而言,本届世界杯赛踢罚角球依然以内弧线球为主,但内、外弧线球所占比例差别缩小。值得注意的是,与前两届世界杯比赛相比,外弧线球的进攻效果优于内弧线球,这可能是由罚球区域不同和罚球队员技术特点造成,这种新现象,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2.1.4角球罚向区域表4显示,在各区域的各项统计指标中,4区、1区、2区和3区的角球罚向次数、形成射门次数及进球数相对较高。4区各项指标均排在首位,表明该区域是角球战术攻击的核心区域。对防守方来说,4区是对其球门威胁最大的地区。这主要是因为该区域位于球门正前方,距离球门较近,距守门员又有一定距离,守门员一般不敢贸然出击,而其他防守队员多聚集在球门区内,进攻队员在该区域相对容易获得进攻空间,得到射门机会。4区的进球数达到了7个,占所有角球进球的46.67%。其次是1区和2区,罚向这两个区域的角球一般都体现了“快”的特点,1区位于球门区的前点,既可抢点射门,又可吸引防守向后摆渡创造第二次攻击机会。在该区域进攻队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趁防守队员反应不及,快速地抢点攻门,由于该区域与球门之间有一定的角度,因此对射门技术要求较高;2区位于球门区的中央位置,距守门员较近,守门员较容易获得或破坏罚向该区域的角球,因此,对球的运行速度和旋转要求很高,使守门员出击接球困难,由于距离球门近,进攻队员只要碰到球,就可能对球门造成威胁。3区位于球门区后点,该区域进攻队员一般通过抢点射门或将球摆渡到门前,为队友创造机会,该区距离守门员近并主要被其所控制,进攻难度较大。罚向7区、6区和5区的角球进攻效果相对低于上述区域,主要是因为这些区域距离球门较远,或与球门之间的角度较小,不能直接形成射门。罚向5区和7区的角球一般为后点,其中在16次罚向5区的角球中有15次罚向后点,达93.75%;23次罚向7区的角球中有20次罚向后点,达86.96%。这主要是因为罚角球时,防守队员一般都集中在1、2、3、4区,对于罚向5区和7区的前点球,相对容易防守;而罚向这两个区域的后点时,进攻队员一般都处于防守队员的身后,防守难度相对较大。

2.1.5角球射门与进球本届世界杯638例角球中,形成射门176次,射门率27.6%,其中射正50次,射偏111次,射进15球(表5)。

本届世界杯利用角球进攻,共进15球。其中罚向4区的外弧线角球进球最多,达到总进球数的1/3;从抢点方式看,后插上进攻最有威胁,尤其是在4区的后插上,该区域正对球门,空间较大,容易摆脱防守,对球门形成直接冲击。决赛中意大利队就是在该区域利用这种方式攻入扳平比分的一球。原地抢点主要发生在1区和4区,进攻队员选位和和判断能力是获得射门机会的关键;从攻门方式看,直接攻门占所有进球的86.67%,这符合现代足球简练实用的特点,进攻目的性明确,直接性鲜明。

比赛观察表明,角球进攻多以直接传入攻击区域为主,通过预先设置的进攻队员跑动、穿插,吸引、干扰防守队员,掩护攻击队员直接攻击球门。由于距离球门近,进球几率高,射门机会稍纵即失,直接攻门往往是攻击队员的首选;从角球进攻组织配合形式看,长传角球配合进攻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在总共15个进球中有13个进球来自于长传角球进攻配合,见表6。从球队进球看,意大利队进4球,阿根廷、伊朗、波兰分别进2球,西班牙、德国、乌克兰、瑞典、墨西哥各进1球。意大利队是角球运用效果最好的球队。角球进攻效果与良好的战术组织能力密切相关。从进攻角度看,角球进攻效果首先取决于角球战术的严密组织,通过策应队员穿插、扯动和掩护为抢点队员攻击球门创造条件。其次决定于罚球队员出众的踢罚球技术,如意大利队的托蒂、阿根廷队的里克尔梅、伊朗队的马达维基亚等,关键时刻的精准传球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与突击队员的抢点攻门能力相关,如意大利队的马特拉奇,阿根廷队的克雷斯波等均是头球好,抢点能力强的突击队员。

2.2角球防守战术分析本届世界杯各队利用角球进攻进15球,进球率2.35%,占所有144粒进球的10.42%,表明角球进攻是比赛中射门得分的一个重要手段。角球的防守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比赛的结果。

2.2.1对罚球队员的防守从比赛观察看,对罚球队员的防守主要运用在防守战术角球中,一般当进攻方组织战术角球时,防守方通常会有1~2名队员上前盯防罚球队员和接应队员,防止进攻方在局部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避免被轻易地突破防线或让进攻队员在无防守压力情况下传出威胁球。防守长传角球时,防守方一般不会设置专门队员去防守罚球队员,这与9.15 m防守距离的设置有关,防守队员对罚球队员的影响减小;另一方面,由于角球距球门的距离和角度不足以直接威胁球门,因此减少一名专门防守罚球队员的队员,可以增加罚球区内的防守人数,减少对方的进攻空间。但一些球队常利用这一点变换进攻组织方式,以组织长传角球进攻进行掩护,使防守队员集中在罚球区内实施盯防,然后通过战术角球快速传球至罚球区前沿地带,造成防守混乱,接应队员或直接射门或选择传球。在意大利与加纳的小组赛中,意大利队就是利用这一战术攻入一球。这一战术突然性强,容易打乱防守方的布署,因此,防守方应对这一战术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并事先做好相应的补防措施。

2.2.2对球门柱区域的防守在组织角球防守时,防守方通常会设置两名防守队员分别负责近门柱和远门柱区域的防守,以减轻守门员的防守压力,避免守门员出击时的防守漏洞,增加防守成功率。统计显示,本届世界杯在组织角球防守时,在两个球门柱均设置防守队员的有271例,占42.48%,设置一名防守队员的有238例,占37.30%,其中仅在近门柱设置防守队员的有195例,占30.56%,仅在远门柱设置防守队员的43例,占6.74%,不设置防守队员的有129例,占20.22%。结果表明,比赛中在进行角球防守组织和区域布防时,前后门柱区域是防守重点之一,在两个球门柱设置防守队员的角球防守布局最为普遍。代表性球队有德国、波兰、克罗地亚、英格兰、瑞士、法国、巴拉圭、伊朗等12支球队;将前门柱区域作为布防重点的国家有阿根廷、日本、韩国、乌克兰、葡萄牙等7支球队;仅在后门柱设置防守队员的防守布局运用最少,主要是因为这样会缺乏对1区的保护,容易让对手在前点获得射门良机,但也有个别球队由于守门员站位习惯或教练员战术安排等原因采用这种防守战术,最具代表性的球队是荷兰队。在两个门柱区域都不设置防守队员的防守布局主要发生在对方实施战术角球时,一方面是为了造越位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快速整体前压,扩大防守范围,减轻防守压力需要。但也有个别球队在比赛中始终采用这种防守布局,最具代表性的球队是意大利队,可能与该队守门员活动范围大,中后场球员个人防守能力强有关。

2.2.3对危险区域的防守4区和1区是角球进攻成功率最高的区域,也是角球罚向次数最多的区域。因此,这两个区域是角球防守的核心区域。录像观察显示,对这两个区域的防守,各队一般都采用区域加盯人的防守策略,对4区的防守主要采用的是盯人战术,因为该区域的空间较大,进攻队员一般从临近区域通过穿插、跑动进入该区域实施抢点射门,该区域的进攻队员活动频繁,流动性强,因此,对进入该区域的进攻队员必须实行人盯人防守。对1区的防守,则主要采用区域防守,通常会设置2~3名头球好,身材高大,防空能力强的队员在该区域实施控制,对经过该区域的角球进行拦截。通过对角球失球原因分析得出,防守队员盯人不紧,被对手直接射门是失球主要原因。

3结论

1) 角球进攻是创造射门得分机会的一个重要手段。角球攻守战术运用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比赛的结果。

2) 本届世界杯足球赛角球进攻组织配合形式以长传角球为主,长传角球射门次数以及进球率高于战术角球,但战术角球的射门率比长传角球高。

3) 本届世界杯赛角球运行轨迹依然以内弧线球为主,但内、外弧线球所占比例差别缩小。外弧线球的进攻效果优于内弧线球,可能与罚球区域不同和罚球队员技术特点有关。

4) 角球罚向区域次数、各区域形成射门次数、各区域进球数三个指标排名前三位的均为4区、1区、2区。外弧线进球多于内弧线,射门方式一般为后插上直接攻门。

5) 在进行角球防守组织和区域布防时,防守长传角球时一般不设置专门队员防守罚球队员。前后门柱区域是防守重点之一,在两个球门柱区域设置防守队员的角球防守布局最为普遍。战术角球一般在两个门柱区域不设置防守队员。

6) 4区和1区为防守重点区域,多数球队对这两个区域的防守采用区域结合盯人的战术。多数失球是由盯人不紧造成的。

参考文献:

[1] 查理·休斯著,杨一民,等译.足球获胜公式[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 查理·休斯著,杨一民,等译.足球战术与技巧[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3] 陈杰.法国世界杯足球赛角球进攻战术分析[J].体育科学,1998,19(6).

[4] 毛卫国,等.足球角球进攻战术的初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10).

[5] 刘浩,黄竹杭. 1995-1998甲A联赛技术运用情况分析[J].体育科学,1999;19(3):59

[6] 瞿煜忠.从12-14届足球世界杯看足球射门规律[J].体育科研,1992(3)13-18.

推荐访问:攻守 角球 战术 世界杯足球赛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