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AI”传奇

时间:2023-05-24 10:18: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古代指南车

“AI(人工智能)”可以说是时下最为炙手可热的概念。即便是作为“AI”载体的“机器人(ROBOT)”一词,从诞生之日算起距今也不足百年而已——1920年,捷克作家恰彼克在其剧本《罗莎姆万能机器人》中最先使用“ROBOT”这个词,意思是做工的人、干活的人和人类的助手,从此这个词传遍世界,中文译作“机器人”。

尽管名称是20世纪之后的产物,但是打造“机器人”的梦想,事实上已延续了数千年之久了。在西方,古老的《荷马史诗》中已经写到,身有残疾的“工匠之神”赫菲斯托斯用黄金打造了一批机械女仆,帮助他锻造器物:“它们有心能解意,有嘴能说话,有手能使力,精通手工制造。”

而在古代东方,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列子·汤问》大概代表了中华先民对“机器人”的最早认知。

上古时代的机器人

在古籍中,周穆王(姬满)是一位传奇人物,按照《穆天子传》的说法,这位西周君王曾经驾八骏之乘驱驰九万里,西行至“飞鸟之所解羽”的昆仑之丘,观黄帝之宫;又设宴于瑶池,与西王母作歌相和。《列子·汤问》的记载,可以说是这个传说的续集,据说周穆王西巡返回中原途中,遇到能工巧匠偃师前来献宝。第二天穆王召见时,偃师带了个人同去,说是“臣之所造能倡者”(倡者即歌舞伎)。周穆王惊讶地看到这位“倡者”疾走慢步、抬头弯腰,如真人一般。碰碰它的下巴“则歌合律”;抬抬它的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穆王以为是个真人,即叫姬妃们来看。“倡者”在表演将结束时,竟对穆王的嫔妃眨着眼睛挑逗、引诱,穆王大怒,立刻要杀偃师。偃师惶恐至极,马上将“倡者”拆开后请穆王验证,发现它的内脏和外躯以及皮毛、齿发,原来都是用皮革、木头、胶漆以及各种颜料制成的。偃师随即又将从机器人身上拆卸下来的零件重新装好之后,一个活生生的“艺人”又出现在眼前。偃师还特地请周穆王动手试试,穆王兴致勃勃地上前试着取出“艺人”的心脏,它的嘴就即刻停下来了,再也不能说话唱歌了;穆王接着又取出它的肝脏,它的眼睛立即就不能转动;取出肾脏,它的脚就再也不能行走了。这位天子于是才高兴起来……

偃师所造的“倡者”应当说是我国古籍上记载最早的机器人。它不但能歌舞合乎节律,还能对周穆王的嫔妃眉目传情,看来完全是内置了高水平AI。而且它的“帅哥”形象是如此逼真,使看到的人都信以为真,以至于周穆王都醋意大发。后来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就针对此事写下“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偃师”的诗句。想来水平这样高、形象如此逼真的机器人,即使放在几千年后的今天,恐怕也能轰动一时吧。

《列子·汤问》之后,中国各种古籍里关于机器人的记载可谓史不绝书(古籍中有关古代机器人的记载有30余种之多)。三国时期,可以说是古代机器人的一个“盛世”。一方面,那个时期脑子最好使的名人——蜀汉丞相诸葛孔明在北伐曹魏时,为了穿越崎岖山地给北方前线的10万大军补给粮草,发明了名为“木牛流马”的运输工具。据记载,此物“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因此诸葛亮在8年北伐中,总共用过3次。

差不多同一时期,魏国也出了一位著名的能工巧匠马钧。据说,此人曾经复原了失传已久的“指南车”,无论车子向东西南北哪个方向转,车上木人的手所指示方向都不会改变,始终指向南方。在“机器人”方面,马钧也有建树。有人曾经献给魏明帝一副百戏模型,但无人摆弄便不能动,于是魏明帝命令马钧改制它,“以大木雕构,使其形若轮,平地施之,潜以水发焉。设为女乐舞象,至令木人击鼓吹箫。”马钧用木材做成各种各样的木人,下面安上齿轮,利用水的力量推动齿轮转动,齿轮的旋转又带动上面的木人,木人在机械操纵下击鼓吹箫,表演歌舞和各种杂技动作,有的跳舞、掷剑,甚至能把短剑抛向空中,然后依次接住,还能倒立,有的在绳上走动、翻筋斗,有的在磨米、斗鸡等,“变巧百端”,构造精巧,转动灵活。在《三国志·魏书·杜夔传》里,做注释的裴松之因此称赞马钧“巧思绝世”。

隋唐“黑科技”

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隋唐年间,擅长制作奇巧物件的工匠们,更是做出了一批奇特的“黑科技”。隋炀帝杨广是热衷享乐的皇帝,于是手下不但为他造出了能陪皇帝喝酒的自动木人,还在观文殿里制作了“飞仙”,也就是机器人。它们居然还会写文章“属辞比事,条贯有序,文略理畅”,而且“抄写真正,文字之间,无点窜之误”。

到了唐代,张鷟写过一本《朝野佥载》,里面记载,洛州的殷文亮曾经当过县令,性格聪巧,喜好饮酒。他刻制了一个木机器人并且给它穿上用绫罗绸缎做成的衣服,让这个机器人当女招待。这个“女招待”酌酒行觞,总是彬彬有礼,“此亦莫测其神妙也”。同一本书里还说,唐朝的柳州刺史王据,研制了一个类似水獭的机器人。它能沉在河湖的水中,捉到鱼以后,它的脑袋就露出水面。它为什么能捉鱼呢?如果在这个机器人的口中放上鱼饵,并安有发动的部件,用石头缒着它就能沉入水中了。当鱼吃了鱼饵之后,这个部件就发动了,石头就从它的口中掉到水中,当它的口合起来时,它衔在口中的鱼就跑不了了,它就从水中浮到水面。

《朝野佥载》里更加有趣的大概算是“乞讨机器人”。有一个叫杨务廉的工匠,研制了一个僧人模样的机器人,它手端化缘铜钵,能学和尚化缘,等到钵中钱满,就自动收起钱,并且它还会向施主躬身行礼。沁州城中市民争着向此钵中投钱,来观看这种奇妙的表演。每日它竟能为主人捞到数千钱,真可称为别出心裁,生财有道。

根據成书于北宋年间的《太平广记》的说法,开元年间,还出现了一位跟马钧类似的人物,巧得很,他也姓马,名为“待封”。马待封擅木工,还掌握了大漆、雕刻、绘画等技艺。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唐玄宗李隆基去泰山封禅,召集天下能工巧匠打造法驾,马待封应征造车,一口气造出了再次失传的指南车。

马待封不仅为唐玄宗造了车,还给皇后王氏做了一个机器人梳妆台。这具梳妆台,“中立台镜,台下两层,皆有门户”,内藏机关,构造独特。皇后梳洗时,只要打开妆门,就有手拿毛巾、梳子的木妇人袅袅而出,恭恭敬敬地送给皇后,然后返回原地。当皇后梳洗完毕,手执香脂、香粉、眉黛、髻花的木妇人,依次出来供皇后化妆,最后,东西仍由木妇人拿进去,其门全部自动关闭。

马待封甚至还发明了一款名叫“酒山”的“劝酒机器人”,供人们在宴席上行酒作乐。这一“酒山”矗立在一只直径四尺五寸的大沙盘中,大盘由一只人工制造的大龟自下支撑着,所有开闭运转的机关都装置在大龟腹内。盘中的酒山“高三尺,峰峦殊妙”,好像山水盆景。客人入席后,构筑在酒山顶上的阁楼门便会自动打开,从里面走出一个木人来,替客人斟酒,事毕即自动退入阁门里侧,从不漏误,引得宾客惊叹!

英国著名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曾经说过:“在公元3世纪到15世纪,中国的科学知识水平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假若是以古代“机器人”为证据的话,这话毫不夸张。明代的王徵在未成进士之前在家务农,他造出了一大堆“机关转捩,宛然如生”的机器人帮他干活,“舂者,簸者,汲者,炊者,操饼杖者,抽风箱者”无一不是机器人。无独有偶。在明末姜准著《歧海琐谈集》卷七中,也记述了黄子复作了一个“木人”,可以给客人端茶送酒;还刻了一条“木犬”会咬住客人的衣服,挽留来客。

古代机器人亦真亦幻

凡此种种看起来颇为神奇的古代机器人的记载,其可信度究竟如何呢?其中的一些肯定是确有其事。譬如清代有一种可以书写文字的机器人。清高宗(即乾隆帝)八十寿辰时,两广总督送一礼物,外形是一个小楠木匣,把匣打开,有一木制小屋,屋内置屏风,前面放一木几,几上陈列笔床、砚匣等物,发动机械,则有一个一尺高的少女机器人自屏风右边走出,用袖子慢慢擦几上的灰尘,并注水于砚,拿墨磨之。墨既成,又从架上取朱笔一管,放在几上,即有一个长胡子机器人从屏风左边走到几边拿起笔,写“万寿无疆”四字;写完掷笔,仍从屏风左边返回;少女机器人则收去笔砚,放于原处,然后闩门而退。三天后,工匠对这套机器人进行了修理和改进。经过改进后,大胡子机器人可以书写汉文满文对照的“万寿无疆”。当今的故宫博物院藏品中也有一种“自鸣钟”,扭转机关后,钟门即打开,走出一个机器人,磨墨伸纸,书写“万国来朝”四字,写毕返室内,钟门闭。考察其原理,与乾隆年间的写字机器人别无二致,想必也是系出同源。

至于另外一些记载,就颇有些经不起推敲了。诸如《列子·汤问》里那位跳舞的古代机器人与《朝野佥载》中的“乞讨机器人”与水獭模样的“捕鱼机器人”,它们都可以变化无穷,以今日的技术能力也难说有把握完全实现,因此实在难以置信。出现这种“超自然”现象其实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本无其事;另一种可能是基本事实是有的,但在记录时作了夸大。关于前一种可能,唐诗中就有一首名曰《傀儡》,其中写道:“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这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木偶戏。如此一来,会不会是有人隐藏在幕后操控着这些“机器人”呢——就像欧洲的“土耳其行棋傀儡”那样?

土耳其行棋傀儡

1770年奥地利发明家沃尔夫冈·冯·肯佩伦(Wolfgang von Kempelen)为了取悦玛丽娅·特蕾西娅女大公而建造了一个自动下棋装置。一个身穿土耳其長袍的机器人会下国际象棋,它走完一步,都会把左臂放在垫子上。如果下一步要吃掉对方的后,就会点头两下,如果要吃掉对方的王,就会点头三下。如果对方犯规,它就会摇摇头,把犯规的棋子放回原位,并自己走一步。这的确是部精巧的机器,但与人工智能无关,它“结构非常复杂……跟其他精巧的装置一样,误导、欺骗观众”。直到1857年,《国际象棋月刊》上终于有一篇揭秘文章指出,“土耳其行棋傀儡”之所以会下棋,是因为有一名人类棋手藏在里面操作机器。由于藏在里面的棋手都是高手,因此傀儡赢了大部分棋局。

以此观之,古籍中所见的众多中国古代机器人,大概很多也是同样难以凭信的。然而这些珍贵的记载却有着巨大的意义:一切发明创造都来源于先进思想,可能是这些智慧的火花点燃了人们的创造热情,此类事例在科技史上不胜枚举。无论如何,“希望从劳动中解脱出来”,“要拥有轻松和休闲的生活——这是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最古老的希望。”有关智能机器人的思想,在几千年前就已在中国产生,更是难能可贵的。

推荐访问:中国古代 传奇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