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悬念激活课堂

时间:2023-05-24 09:30: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悬念导入法是指在引入新课时,提出看起来与本课内容无多大联系,而实质上却紧密相连的典型问题,以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导入方法。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的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等情绪,进而促使他们只想一探究竟。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悱”状态。下面是几个利用悬念导入带动课堂的案例。

案例1:“圆中的秘密”导入设计。

教师课始播放片段视频“一根带子与地球之间的故事”:有些宇宙中的事情,像我们这样的凡人一般是很难掌握的。比如说:一根带子的长度如果变一变,那么肯定会让你摸不着头脑。想象一下,把一根带子环绕地球一圈,假设地球面像乒乓球面一样光滑,我们又把带子拉得很紧,连一张纸也插不进去,那么带子的长度应该是4万千米。如果把带子加长1米,带子就松了一点,可以稍稍抬离地面。如果我们沿着整条带子布置一群人,让他们把带子提起相同的高度,那么这个缝隙能有多宽?如果把带子加长10米,中间的空隙又能有多宽?是可以容纳下一支铅笔、一只老鼠还是一只猫或一头牛呢?

生1:加长1米倒是猜不出,但加长10米,最多可以容纳下一支铅笔吧?

师摇头。

生2:加长10米,难道可以容纳下一只猫?

师还是摇头,得意地笑,然后说出答案:带子加长1米,缝隙宽16cm;带子加长10米,缝隙可以容纳下一头牛。

此时,学生惊叹声一片,感到不可思议。这种悬念导入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纷纷翘首期盼老师的下文。接着老师拿出一些带子,用课件出示:将两根长度相差1米的绳子分别围成圆形,如图成环状,用直尺测量两根绳子之间的缝隙有多宽。

学生们再也按捺不住,纷纷动手操作,发现答案真是16cm。那为什么是16cm而不是其他数据呢?他们又疑惑了。此时教师提示:大家可以试着利用圆的周长公式列方程求解。学生们豁然开朗:设小圆直径为d,周长为C,加长1米后的大圆周长则为(C+1),设加长1米后的大圆与小圆之间的缝隙宽h。则有方程组。

学生得出结论:任意大小的圆形,当周长增加1米时,半径增加米,即约为16cm。

案例2:教学等比数列前n项的求和时,先引出国际象棋的故事:卡克发明国际象棋后,国王为了嘉奖他,向他许诺全国的金银珠宝任他挑选。卡克拒绝了,只提出一个请求,在他发明的国际象棋的64个方格中,第一格放一粒小麦、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放四粒……按这个规律放下去,最后一格放的小麦的数量便是他想要的。国王听后不以为然,还说卡克实在是太愚蠢了。然而通过卡克的计算他才发现,若将最后一格的麦粒铺在地面上,可将整个地球表面铺上3厘米厚。这个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怎样计算以及计算结果是什么。这就为引入等比数列前n项的求和问题做好了铺垫。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课上设置悬念,诱导学生由疑促思,是促使学生由思到知的一种有效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教师需要在深入钻研教材、分析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悬念。悬念的设置要基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恰当且适度。不悬,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太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只有思而可解,学生才能自始至终围绕问题步步深入,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长沙市南雅中学;本文系长沙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关于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研究”(市直10)及湖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学数学教材创造性使用研究”(XJK011BJJ017)的部分研究成果)

推荐访问:悬念 激活 课堂 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