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救照和救赎他人

时间:2023-05-24 08:54: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1994年发行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讲述的是一个蒙冤入狱的银行家在经过20年漫漫的监狱生涯后成功越狱的故事,虽然它遇到了强劲的竞争对手《阿甘正传》而没能在1995年奥斯卡颁奖中折桂,但是上映十几年来它感染了一批又一批的电影观众,被许多人视之为必看的励志影片之一。解读电影中的隐喻,可以唤起人们对自身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的思考。

[关键词]体制化。救赎。隐喻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讲述的是一个银行家被误判入狱终身监禁,最后从监狱中成功逃脱的故事。影片于1994年9月1日在美国上映,1995年获得奥斯卡7项提名,可惜那一年《阿甘正传》在全美获得了轰动,并一举捧走了奥斯卡小金人。虽然《肖申克的救赎》名落孙山,可是十多年来,它越来越受到电影受众的关注和喜爱。有人认为它是男人必看的十部影片之一,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困惑和挫折变得消沉时,就去观赏这部影片,从中汲取力量。那么,《肖申克的救赎》感动我们的是什么呢?《肖申克的救赎》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呢?

一、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1947年,银行家安迪被指控枪杀死了妻子和她的情人而被判无期徒刑,被送往肖申克监狱(Shawshank)并将在监狱中度过余生。

安迪在狱中结识了瑞德,两人成为好朋友。瑞德是肖申克监狱中的“权威人物”,他通过秘密通道能搞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香烟、糖果、酒,甚至是大麻。安迪请瑞德帮他搞的第一件东西是一把小鹤嘴锄,用来雕刻以便消磨时光,并说他自己想办法逃过狱方的例行检查。不久,瑞德就玩上了安迪雕刻的国际象棋。之后,安迪又搞了一幅电影女明星丽塔·海华丝的巨幅海报贴在了牢房的墙上。

一次,安迪和几个犯人外出劳动,无意间听到监狱官海德利抱怨继承遗产不得不交税的事。安迪说他有办法可以使监狱官合法地免去继承遗产的一大笔税金,作为交换,他为几名狱友每人争得了两瓶Tiger啤酒。由于安迪精通财务及税务方面的知识,很快他摆脱了狱中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其他变态囚犯的骚扰而调至图书馆工作。不久,声名远扬的安迪开始为越来越多的狱警处理税务问题,甚至为狱警的孩子的升学提供建议。同时安迪也逐步成为肖申克监狱长诺顿洗钱的重要工具。由于安迪不停地写信给州议院,终于为监狱申请到了一笔资金用于监狱图书馆的建设。安迪在监狱里的生活似乎过得平静而有意义。但这时一个年轻犯人汤米的到来打破了安迪平静的狱中生活,他以前在另一所监狱服刑时听到过安迪的案子,他知道谁是真凶!但当安迪向监狱长提出要求重新审理此案时,却遭到了断然拒绝,并受到了单独禁闭2个月的严重惩罚。为了防止安迪获释,监狱长不惜设计害死了知情人!

面对残酷的现实,安迪终于下决心越狱。原来20年来,安迪每天都在用那把小鹤嘴锄挖洞,然后用海报将洞口遮住。安迪出狱后,领走了部分监狱长存的黑钱,并告发了监狱长贪污受贿的真相。瑞德获释后,在橡树下找到了一盒现金,他用这笔钱离开了美国,两个老朋友终于在墨西哥阳光明媚的海滨重逢了。

二、《肖申克的救赎》的隐喻及解读

《肖申克的救赎》是剧情片,讲述一个犯人越狱的故事,但同时它也是一个寓言,编剧和导演通过电影人物安迪、瑞德、布鲁克斯、电影道具——小鹤嘴锄、电影背景——监狱高墙等隐喻形式向电影受众传达了他们各自所表达的意义并引发受众的思考。

在Shawshank这个独特的世界里,高墙把人们与自由世界分割开来,高墙内是一群在社会中犯了罪行被送进监狱进行改造的特殊人群。布鲁克斯在监狱里度过了50年,他申请的假释终获批准,可出人意料的是他非但不高兴,还要刀刃前来向他表示祝贺的狱友海伍德。安迪对此十分不解,但是在狱中服刑多年的瑞德却深谙其义。他说:“这些高墙很有趣,起初,你讨厌它,然后你逐渐地习惯它,一段时间后你开始依赖它,这就是体制化。”高墙代表的是一个强大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人们被迫接受它的改造和规范。高墙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时刻提醒人们按照它设置的规则行事。安迪因拒绝为监狱长诺顿做假账而被关禁闭2个月;禁闭结束时,安迪和好朋友瑞德见面并有一场重要的谈话,谈话发生在高墙下。在高墙的映衬下,他们显得是那样渺小。这仿佛预示人类是无法摆脱体制的束缚,同时也为主人公成功越狱,即打破体制制造了铺垫和强烈的对比。

布鲁克斯在监狱中也就是在一种体制下度过了几乎一生的时间,他的灵魂和肉体都已经完全被体制化了,在垂暮之年却被放逐出体制之外。假释给他带来了身体的自由,可无法给他灵魂的自由,他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时的布鲁克斯无异于一个被斩断脐带又无法及时补充牛奶的初生儿,结局必然是毁灭。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痕迹就是在政府提供给出狱后的人的临时旅馆的墙壁上留下了一行字:布鲁克斯到此来过。表面上布鲁克斯死于自裁,但真正导致他死亡的却是这个体制,他是这个体制的牺牲品,他代表的是与体制妥协、被体制化而最终被体制扼杀的人。

影片的第二男主角瑞德则代表了另一类被体制化的人和最终从“体制化”中解脱出来的人。瑞德假释后在超市工作,如果他不向超市经理请假,去洗手间就不能如厕,因为“40年来每次撒尿都请示,没有许可我一滴都挤不出来”。瑞德一心想的是:“如何打破假释……然后他们送我回去。”幸而瑞德牢记对安迪的承诺,最终他没有做任何事,而是找到了安迪告诉他的那个草场,在一个大石头下找到了一封信和旅行的钱,最终两个好朋友在沙滩上见面。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安迪和他的约定,瑞德是否会像布鲁克斯,因为被长期地“体制化”而无法适应社会,最终只能在自由社会“到此一游”?缘于他和安迪的约定,瑞德坚持了下来,找到了他坚持“希望”的终点——自由。瑞德代表的是曾经被体制化但最终醒悟过来,通过自身努力冲破体制的束缚而破茧重生的人。

安迪是唯一没有被体制化的人,他注定要和恶势力相对抗,冲破体制的“高墙”,走向光明、自由的彼岸。在暗无天日的监狱里,他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希望,这种希望表现在于他对监狱恶棍“三姐妹”的反抗,在于不失生活情趣的雕刻,在于不畏凶险为大家赢得那坐牢以来唯一的一次由哈德利请客的啤酒,在于他当着监狱长的面播放大家从未听过的《费加罗的婚礼》中的美妙咏叹调,在于他执著地带领大家修建全新英格兰州最好的监狱图书室,在于他20年来孜孜不倦地挖地洞逃生,同时也在于他给瑞德的信中所反映的信念:“记住,心怀希望是件好事,也许是世上最美好的。而且,美好的事情永远不会逝去。”我们不得不说安迪是一个被导演诗性化了的英雄,这个英雄通过一系列行为实现了对自己的救赎和救赎他人。在他的努力下,监狱中的许多囚犯发生了变化。最明显的变化来自于瑞德,一个被判无期徒刑的人终获假释,在他的鼓励下离开了噩梦般生活的肖申克监狱。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来自汤米,这个目不识丁的年轻人居然在他的感化和帮助下获取了高中文凭。在那

个安迪努力建立起的“全新英格兰州最好的图书室”里,人们暂时忘记了压迫、暴力、恐慌,自由祥和的生活乐趣给每一个人都带来了希望。我们在安迪的身上看到一个英雄对于命运的反抗,这是一个在心灵上得到解放的人,任何实质的牢笼都束缚不了他。作为一个现实存在的人,他的肉体虽受磨难,但他的精神却并未消亡。他用20年的时间挖开了在狱友——瑞德眼中要挖600年的隧道。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他通过这条生命的通道,在500尺的污水管道里匍匐前进,在地狱和天堂的一线之间匍匐前进。当他爬出管道,滚到小溪里,镜头从仰角给了他一个全景,此时雷电交加,大雨滂沱,安迪张开双臂,与其说他在拥抱风雨,不如说他在拥抱自由。此刻,安迪已经成了自由精神的象征、希望的象征。

小鹤嘴锄在影片中的作用是不断变化的。一开始它只是安迪在狱中用来雕刻国际象棋以打发监狱里寂寞难熬的岁月的工具,随着故事向纵深发展,观众到影片的最后一个章节时才突然明白小鹤嘴锄是安迪越狱的重要工具。原来安迪在一次往墙上雕刻自己的名字时意外发现监狱的墙比较柔软,于是从那以后安迪就用这把石锤在夜深人静时挖地道,白天把挖出的土一把一把地带到操场上。影片的高潮部分就是监狱长诺顿手中拿着晨报,报纸的头条是:肖申克监狱的腐败和谋杀,副标题是:检察官拿到账本准备指控。诺顿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不明白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这时远处传来了警笛声,诺顿打开保险箱,发现账本还在,可打开一看账本上的《圣经》已被掉包了,《圣经》的扉页上写着:“亲爱的监狱长,你说的很对,得救之道就在其中。”最为精彩的是,当诺顿翻到书的中间部分时,看到书被挖出了一个锤子的形状。这时影片给了我们一个特写镜头,一张难以置信的脸,一个绝望的神情。监狱长知道自己彻底完了,如果他束手待毙,那么他的下场恐怕就是穿着衣服上印有号码的狱服与那些他认为是人类的渣滓——囚犯呆在一起,也许也要忍受暴力、强奸等监狱中屡见不鲜的种种恶行。此处,锤子不仅是安迪成功出逃的重要工具,而且已化作嘲讽和声讨诺顿的锐利武器。安迪依靠这把锤子,不仅使自己成功出逃,而且还揭露了表面伪善的监狱长,揭露了一直被视为模范监狱NShawshank的种种劣迹和残酷对待犯人的种种违反法律的行为。当银幕上出现锤子的时候,在隐喻后面,立即显出概括意义——以安迪为代表的正义的一方终于打败了以监狱长诺顿为代表的邪恶势力。锤子给予观众巨大的形象感染力和视觉上的震动,观众的情绪及感受仿佛都集中在这一点上,大家为安迪与恶势力作斗争的勇敢精神所感染,锤子已经成了正义胜利的象征性的符号。更为巧妙的是安迪挖出锤子形状的这一页恰是《出埃及记》,讲述的是约瑟被诬陷入狱后通过自己的努力逃出监狱。约瑟和安迪的遭遇、变故及越狱及其相似,历史和现实又一次重合了,这也向观众揭示:不管邪恶势力多么强大,正义最终是要战胜黑暗的。

三、影片的启示

《肖申克的救赎》不仅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人成功越狱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导演在这部影片中使用的隐喻及它给观众带来的思考。21世纪的中国已经步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地丰富了,可与此同时我们的精神生活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许多人在利益驱动下已经失去了对生活的判断能力,迷失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现代人的困惑正如一篇文章所描述的:我们居住的房屋越来越宽敞,家庭却越来越小型化;可以享受的生活便利日益增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却日趋减少;我们获得的文凭越来越多,却愈加频繁地陷入对常识的迷茫中;我们学到的知识日益增加,却越来越缺乏对于外界事物的准确把握和判断。这一段话确实反映了现代人在快速发展和经济高度运转的社会的困惑。用高墙围起来的Shawshank在影片中代表的是一个强迫人们接受“体制化”的牢笼,那么我们在光明世界里生活的人的牢笼又在哪里呢?“光明世界”虽然没有有形的墙把人们圈起来,可是许多无形的墙却捕获和束缚人的心灵,迫使人们逐渐被体制化,现实中的我们可能在自觉不自觉的扮演着Shawshank中囚徒或者狱方的角色。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可能会沦为布鲁克斯那样的命运,即逐渐地被体制化直到严重地依赖体制,终其一生不曾逾越规矩。其实,任何一种组织、制度,社会都可以视为Shawshank缩影,体制对人的侵蚀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社会就是在体制化和反抗体制化的循环中不断前进,然而救赎却完全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正如安迪的选择一样。再强大的体制也永远无法剥夺我们选择救赎的权利。只要心存希望,救赎就存在于我们的心中,那是任何强权永远也无法到达的地方。

[作者简介]钟玲(1963-),女,山东省德州学院基础部主任,副教授,主编《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辛德勒的名单》等9部电影教材,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及电影研究。自我救照和救赎他人——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隐喻解读

钟 玲

[摘要]1994年发行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讲述的是一个蒙冤入狱的银行家在经过20年漫漫的监狱生涯后成功越狱的故事,虽然它遇到了强劲的竞争对手《阿甘正传》而没能在1995年奥斯卡颁奖中折桂,但是上映十几年来它感染了一批又一批的电影观众,被许多人视之为必看的励志影片之一。解读电影中的隐喻,可以唤起人们对自身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的思考。

[关键词]体制化。救赎。隐喻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讲述的是一个银行家被误判入狱终身监禁,最后从监狱中成功逃脱的故事。影片于1994年9月1日在美国上映,1995年获得奥斯卡7项提名,可惜那一年《阿甘正传》在全美获得了轰动,并一举捧走了奥斯卡小金人。虽然《肖申克的救赎》名落孙山,可是十多年来,它越来越受到电影受众的关注和喜爱。有人认为它是男人必看的十部影片之一,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困惑和挫折变得消沉时,就去观赏这部影片,从中汲取力量。那么,《肖申克的救赎》感动我们的是什么呢?《肖申克的救赎》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呢?

一、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1947年,银行家安迪被指控枪杀死了妻子和她的情人而被判无期徒刑,被送往肖申克监狱(Shawshank)并将在监狱中度过余生。

安迪在狱中结识了瑞德,两人成为好朋友。瑞德是肖申克监狱中的“权威人物”,他通过秘密通道能搞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香烟、糖果、酒,甚至是大麻。安迪请瑞德帮他搞的第一件东西是一把小鹤嘴锄,用来雕刻以便消磨时光,并说他自己想办法逃过狱方的例行检查。不久,瑞德就玩上了安迪雕刻的国际象棋。之后,安迪又搞了一幅电影女明星丽塔·海华丝的巨幅海报贴在了牢房的墙上。

一次,安迪和几个犯人外出劳动,无意间听到监狱官海德利抱怨继承遗产不得不交税的事。安迪说他有办法可以使监狱官合法地免去继承遗产的一大笔税金,作为交换,他为几名狱友每人争得了

两瓶Tiger啤酒。由于安迪精通财务及税务方面的知识,很快他摆脱了狱中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其他变态囚犯的骚扰而调至图书馆工作。不久,声名远扬的安迪开始为越来越多的狱警处理税务问题,甚至为狱警的孩子的升学提供建议。同时安迪也逐步成为肖申克监狱长诺顿洗钱的重要工具。由于安迪不停地写信给州议院,终于为监狱申请到了一笔资金用于监狱图书馆的建设。安迪在监狱里的生活似乎过得平静而有意义。但这时一个年轻犯人汤米的到来打破了安迪平静的狱中生活,他以前在另一所监狱服刑时听到过安迪的案子,他知道谁是真凶!但当安迪向监狱长提出要求重新审理此案时,却遭到了断然拒绝,并受到了单独禁闭2个月的严重惩罚。为了防止安迪获释,监狱长不惜设计害死了知情人!

面对残酷的现实,安迪终于下决心越狱。原来20年来,安迪每天都在用那把小鹤嘴锄挖洞,然后用海报将洞口遮住。安迪出狱后,领走了部分监狱长存的黑钱,并告发了监狱长贪污受贿的真相。瑞德获释后,在橡树下找到了一盒现金,他用这笔钱离开了美国,两个老朋友终于在墨西哥阳光明媚的海滨重逢了。

二、《肖申克的救赎》的隐喻及解读

《肖申克的救赎》是剧情片,讲述一个犯人越狱的故事,但同时它也是一个寓言,编剧和导演通过电影人物安迪、瑞德、布鲁克斯、电影道具——小鹤嘴锄、电影背景——监狱高墙等隐喻形式向电影受众传达了他们各自所表达的意义并引发受众的思考。

在Shawshank这个独特的世界里,高墙把人们与自由世界分割开来,高墙内是一群在社会中犯了罪行被送进监狱进行改造的特殊人群。布鲁克斯在监狱里度过了50年,他申请的假释终获批准,可出人意料的是他非但不高兴,还要刀刃前来向他表示祝贺的狱友海伍德。安迪对此十分不解,但是在狱中服刑多年的瑞德却深谙其义。他说:“这些高墙很有趣,起初,你讨厌它,然后你逐渐地习惯它,一段时间后你开始依赖它,这就是体制化。”高墙代表的是一个强大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人们被迫接受它的改造和规范。高墙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时刻提醒人们按照它设置的规则行事。安迪因拒绝为监狱长诺顿做假账而被关禁闭2个月;禁闭结束时,安迪和好朋友瑞德见面并有一场重要的谈话,谈话发生在高墙下。在高墙的映衬下,他们显得是那样渺小。这仿佛预示人类是无法摆脱体制的束缚,同时也为主人公成功越狱,即打破体制制造了铺垫和强烈的对比。

布鲁克斯在监狱中也就是在一种体制下度过了几乎一生的时间,他的灵魂和肉体都已经完全被体制化了,在垂暮之年却被放逐出体制之外。假释给他带来了身体的自由,可无法给他灵魂的自由,他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时的布鲁克斯无异于一个被斩断脐带又无法及时补充牛奶的初生儿,结局必然是毁灭。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痕迹就是在政府提供给出狱后的人的临时旅馆的墙壁上留下了一行字:布鲁克斯到此来过。表面上布鲁克斯死于自裁,但真正导致他死亡的却是这个体制,他是这个体制的牺牲品,他代表的是与体制妥协、被体制化而最终被体制扼杀的人。

影片的第二男主角瑞德则代表了另一类被体制化的人和最终从“体制化”中解脱出来的人。瑞德假释后在超市工作,如果他不向超市经理请假,去洗手间就不能如厕,因为“40年来每次撒尿都请示,没有许可我一滴都挤不出来”。瑞德一心想的是:“如何打破假释……然后他们送我回去。”幸而瑞德牢记对安迪的承诺,最终他没有做任何事,而是找到了安迪告诉他的那个草场,在一个大石头下找到了一封信和旅行的钱,最终两个好朋友在沙滩上见面。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安迪和他的约定,瑞德是否会像布鲁克斯,因为被长期地“体制化”而无法适应社会,最终只能在自由社会“到此一游”?缘于他和安迪的约定,瑞德坚持了下来,找到了他坚持“希望”的终点——自由。瑞德代表的是曾经被体制化但最终醒悟过来,通过自身努力冲破体制的束缚而破茧重生的人。

安迪是唯一没有被体制化的人,他注定要和恶势力相对抗,冲破体制的“高墙”,走向光明、自由的彼岸。在暗无天日的监狱里,他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希望,这种希望表现在于他对监狱恶棍“三姐妹”的反抗,在于不失生活情趣的雕刻,在于不畏凶险为大家赢得那坐牢以来唯一的一次由哈德利请客的啤酒,在于他当着监狱长的面播放大家从未听过的《费加罗的婚礼》中的美妙咏叹调,在于他执著地带领大家修建全新英格兰州最好的监狱图书室,在于他20年来孜孜不倦地挖地洞逃生,同时也在于他给瑞德的信中所反映的信念:“记住,心怀希望是件好事,也许是世上最美好的。而且,美好的事情永远不会逝去。”我们不得不说安迪是一个被导演诗性化了的英雄,这个英雄通过一系列行为实现了对自己的救赎和救赎他人。在他的努力下,监狱中的许多囚犯发生了变化。最明显的变化来自于瑞德,一个被判无期徒刑的人终获假释,在他的鼓励下离开了噩梦般生活的肖申克监狱。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来自汤米,这个目不识丁的年轻人居然在他的感化和帮助下获取了高中文凭。在那个安迪努力建立起的“全新英格兰州最好的图书室”里,人们暂时忘记了压迫、暴力、恐慌,自由祥和的生活乐趣给每一个人都带来了希望。我们在安迪的身上看到一个英雄对于命运的反抗,这是一个在心灵上得到解放的人,任何实质的牢笼都束缚不了他。作为一个现实存在的人,他的肉体虽受磨难,但他的精神却并未消亡。他用20年的时间挖开了在狱友——瑞德眼中要挖600年的隧道。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他通过这条生命的通道,在500尺的污水管道里匍匐前进,在地狱和天堂的一线之间匍匐前进。当他爬出管道,滚到小溪里,镜头从仰角给了他一个全景,此时雷电交加,大雨滂沱,安迪张开双臂,与其说他在拥抱风雨,不如说他在拥抱自由。此刻,安迪已经成了自由精神的象征、希望的象征。

小鹤嘴锄在影片中的作用是不断变化的。一开始它只是安迪在狱中用来雕刻国际象棋以打发监狱里寂寞难熬的岁月的工具,随着故事向纵深发展,观众到影片的最后一个章节时才突然明白小鹤嘴锄是安迪越狱的重要工具。原来安迪在一次往墙上雕刻自己的名字时意外发现监狱的墙比较柔软,于是从那以后安迪就用这把石锤在夜深人静时挖地道,白天把挖出的土一把一把地带到操场上。影片的高潮部分就是监狱长诺顿手中拿着晨报,报纸的头条是:肖申克监狱的腐败和谋杀,副标题是:检察官拿到账本准备指控。诺顿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不明白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这时远处传来了警笛声,诺顿打开保险箱,发现账本还在,可打开一看账本上的《圣经》已被掉包了,《圣经》的扉页上写着:“亲爱的监狱长,你说的很对,得救之道就在其中。”最为精彩的是,当诺顿翻到书的中间部分时,看到书被挖出了一个锤子的形状。这时影片给了我们一个特写镜头,一张难以置信的脸,一个绝望的神情。监狱长知道自己彻底完了,如果他束手待毙,那么他的下场恐怕就是穿着衣服上印有号码的狱服与那些他认为是人类的渣滓——囚犯呆在一

起,也许也要忍受暴力、强奸等监狱中屡见不鲜的种种恶行。此处,锤子不仅是安迪成功出逃的重要工具,而且已化作嘲讽和声讨诺顿的锐利武器。安迪依靠这把锤子,不仅使自己成功出逃,而且还揭露了表面伪善的监狱长,揭露了一直被视为模范监狱NShawshank的种种劣迹和残酷对待犯人的种种违反法律的行为。当银幕上出现锤子的时候,在隐喻后面,立即显出概括意义——以安迪为代表的正义的一方终于打败了以监狱长诺顿为代表的邪恶势力。锤子给予观众巨大的形象感染力和视觉上的震动,观众的情绪及感受仿佛都集中在这一点上,大家为安迪与恶势力作斗争的勇敢精神所感染,锤子已经成了正义胜利的象征性的符号。更为巧妙的是安迪挖出锤子形状的这一页恰是《出埃及记》,讲述的是约瑟被诬陷入狱后通过自己的努力逃出监狱。约瑟和安迪的遭遇、变故及越狱及其相似,历史和现实又一次重合了,这也向观众揭示:不管邪恶势力多么强大,正义最终是要战胜黑暗的。

三、影片的启示

《肖申克的救赎》不仅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人成功越狱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导演在这部影片中使用的隐喻及它给观众带来的思考。21世纪的中国已经步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地丰富了,可与此同时我们的精神生活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许多人在利益驱动下已经失去了对生活的判断能力,迷失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现代人的困惑正如一篇文章所描述的:我们居住的房屋越来越宽敞,家庭却越来越小型化;可以享受的生活便利日益增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却日趋减少;我们获得的文凭越来越多,却愈加频繁地陷入对常识的迷茫中;我们学到的知识日益增加,却越来越缺乏对于外界事物的准确把握和判断。这一段话确实反映了现代人在快速发展和经济高度运转的社会的困惑。用高墙围起来的Shawshank在影片中代表的是一个强迫人们接受“体制化”的牢笼,那么我们在光明世界里生活的人的牢笼又在哪里呢?“光明世界”虽然没有有形的墙把人们圈起来,可是许多无形的墙却捕获和束缚人的心灵,迫使人们逐渐被体制化,现实中的我们可能在自觉不自觉的扮演着Shawshank中囚徒或者狱方的角色。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可能会沦为布鲁克斯那样的命运,即逐渐地被体制化直到严重地依赖体制,终其一生不曾逾越规矩。其实,任何一种组织、制度,社会都可以视为Shawshank缩影,体制对人的侵蚀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社会就是在体制化和反抗体制化的循环中不断前进,然而救赎却完全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正如安迪的选择一样。再强大的体制也永远无法剥夺我们选择救赎的权利。只要心存希望,救赎就存在于我们的心中,那是任何强权永远也无法到达的地方。

[作者简介]钟玲(1963-),女,山东省德州学院基础部主任,副教授,主编《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辛德勒的名单》等9部电影教材,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及电影研究。

推荐访问: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