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山课改启示录

时间:2023-05-24 08:30: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策划人:张俊平 朱从卫 孟晓东

策划人语 “领跑者”的超越

此时此刻,我们做这样一期策划,缘于内心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想境界的一种信心、期待和追求。

众所周知,2001年,国家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无锡市锡山区与他的同市兄弟惠山区一起,成为首批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作为江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领跑者”之一,5年多来,锡山区教育工作者做了大量“第一个吃螃蟹”的工作。锡山人曾用“走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享受新课程”,形象概括自己5年多课程改革实验的心路历程。确如他们自己所说,从走进新课程时的兴奋,到实践新课程时的努力,再到享受新课程时的快乐,锡山课程改革实验的每一次行走、每一种感受,都让记者肃然起敬。

当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由点上开花到面上推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让我们再一次肃然起敬的是.锡山这位课程改革的“领跑者”,站在课程改革的历史节点上,以一种“真的猛士”的姿态,直面课程改革走过的路程,向自己、也是向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个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课改良性的生态环境何以形成?课堂怎样才能真正焕发生命活力?怎样让大多数教师摆脱“课改无能”?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怎样才能颠覆单纯升学模式?课程改革怎样才能成为现代学校建设的真正动力?等等。这些掷地有声、逼近课程改革本质的一次次追问,都是锡山教育人对自己、对课程改革历史的一种努力和超越。

求真,是科学的生命,同样是课程改革的生命。我们相信,有锡山这样的“领跑者”,有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行走方式,我们的课程改革一定会在不断建构和超越中最终走向成功。

启示之一 课改良性的生态环境何以形成?

任何一种改革的施行之初,大多数人都会持一种观望、等待、依赖甚至抵触的消极态度,教育改革同样如此。前几次教育改革,留给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印象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没有给他们刻骨铭心的体验。于是,在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初期,许多学校领导、教师凭以往的经验认为这也只是一个“口号”、一次“运动”和一阵“风”。这充分表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与作用还没有得到重视并且深入人心。因此,怎样“热启动”课改,激发教师课改热情,从而形成课改良性生态环境成为首要问题。如今课改已经实施几个年头了,对于课改的不信任和指责仍然此起彼伏:一些人简单地认为,在传统与革新中,课改是非此即彼。过去几年里,代表着课改的革新主义者和代表过去的传统主义者似乎更热衷于斗争而不是求同,他们经常毫无必要地使争论两极化。

这些在全国普遍出现的问题,在锡山课改推进过程中同样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只是并不如此明显激烈。在许多场合,锡山人都非常自豪与骄傲地说,他们的课改得力于有一个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锡山课改的良性生态环境是怎样形成的呢?

上与下

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由上而下推行、由点及面推广的。锡山区教育局局长丁伯荣说,锡山课改是一次“主动出击”。他们积极争取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批国家级实验区,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有着前期的基础和长远的考虑。从宏观上看,基础教育改革正成为国际主要潮流,中国也正开始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从微观上看,锡山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在全省率先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于90年代末就已经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另外,在上述教育外部环境成熟之后,锡山教育部门又进一步从由教育硬件建设开始转向走教育内涵发展之路,提出“奏响素质教育主旋律,唱好课堂教学重头戏,弹好课程改革协奏曲”。此时,恰逢国家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此,他们认为在全省率先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水到渠成、势在必行、责无旁贷。在实施中,锡山教育采取由下而上、由低到高的实验策略,先从小学开始实施,为以后在初中、高中实施课改提供前期经验。于是,他们采取“课改教师志愿者”的形式,通过“教师自愿报名、学校领导考核、教育局人事科备案”的程序,选取一批优秀教师担任一年级的首批课改教师,以保证有一个好的开头,并对其他年级的教师产生良好的影响。

整体与重点

为了保障课改的顺利实施,锡山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把它视作打一场整体战、持久战。2001年,在锡山区内外各种媒体关于“锡山区政府2001年度为民办十大实事”的报道中,“积极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事特别引人注目。紧接着,全区各地举行了各种动员会、宣传会、座谈会、报告会,其力度之大,振奋人心。可以看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在锡山区,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也是党委、政府部门的事。于是,出现了政府领导关心教育、考察教育、支持教育的喜人景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人们逐渐由不了解到了解、理解,由漠然到充满热情、充满希望。然后在整体推进的这几年中,每一个人都看到了课改后的喜人变化,由此滋生了对课改由衷的支持。在大张旗鼓地进行“整体推进”的同时,锡山教育还坚持“重点聚焦,难点突破”的原则,研究解决课改实验中的突出问题,例如校本课程的开发指导与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开发与实施、教学评价改革以及信息技术的运用研究等。

领导与引导

课改良性生态环境的形成需要“生态链”各个环节的协调发展。考察锡山区的课改,生态环境的每一个链接点,我们都能感觉到它是坚实的、健康的,充盈着生命力和战斗力。“业务引导”具有务实的带动力。锡山区教育局丁伯荣局长与周勇、孟晓东两位副局长经常带领科室教研人员亲临一线,与实验教师座谈交流,深入课堂听课评课,还亲自为教师上实验课,显现了这些业务出身的局长们的教学风采。正如孟晓东副局长所说:“领导不应该仅仅是发号施令,更应在课改的主阵地——课堂中身先士卒,‘领导’广大教师进行课改实践。”其效果是,学校教师群情激昂:“我们的局长不仅把教研员赶下水,而且自己也下水体验,了不起!”于是,学校校长研究课、党员干部研究课……遍地开花,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行政部门”具有强劲的执行力。崔允郭教授认为“执行力是新课程推进的关键因素”,并且由衷地感叹,“我为伙伴(锡山教育同仁)的执行力叫好”。的确,锡山区教育部门在课改中突出制度的创新和建立制度的保障,如严格执行国家课程的《锡山区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稿)、《锡山区学科教学评价指导意见》和《锡山区中小学教学管理指导意见》(试行稿)等。我们发现,锡山区课改良性生态环境的形成还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与有效结合,“人力资源”具有坚实的支持力。他们一方面寻求专业支持,与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课程研究相关部门结成伙伴关系,从办研修班到办研讨会,从学术报告到现场观摩,促使课改理论能飞入寻常课堂。他们另一方面寻求教师支持,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善

推荐访问:启示录 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