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多元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时间:2023-05-23 17:12: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载体,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而构建的人本、多元、发展的“炫彩”校本课程旨在培养尚善尚美、通文达理的人。通过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让课程更具有个性化、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a

[关键词]

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是课程,一个学校能否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为学生提供促进其潜能开发、个性发展、不断发现自己、完善其人格的多元化课程。2014年,我校以国家课程方案为指导,对国家课程、地方性课程、校本课程进行了整合及校本化实施,逐步实施了国家课程校本化。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基础

(一)学校学情

光明中学是东部学区一所龙头学校,从1998年建校至今近20年,经历过辉煌期、平稳期、合并期。近十年,由于受校舍拆迁及合并薄弱校影响,学苗质量一度下滑,学优学困两极分化。为了最大化地实现因材施教,创建适合我们学校学生发展的课程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办学理念

2013年,市教育专家谭学颖校长来到光明中学担任校长,将她的教育追求“相信每一个孩子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作为学校的校训。同时把“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提供优质教育,优质服务”作为光明中学的办学理念,把培养尚善尚美,通文达理的人作为学校的育人目标。课程是学校育人的载体,只有将学校理念、育人目标根植于课程,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教育追求。

(三)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的实施在课堂,课堂关键在教师,教师不仅仅是课程执行者,更应是课程的领导者、开发者、实施者。今天的教师不仅仅要决定怎么教,更有权利决定教什么。2013年两校合并,教师资源丰富,将教师优势智能和兴趣特长付诸于课程实践,这也是其职业价值的体现,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四)学生成长需要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一个学校为学生选择了什么样的课程,便为学生提供了什么样的课程体验与学校生活。课程的三级管理制度成为我们将教育理想变为现实的外部动力。

二、构建“炫彩”校本课程,个性课程“遍科”开花

课程一词是从拉丁语currere延伸(派生)出来的,它的名词形式为“跑道”。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课程独特价值就是尊重每一个孩子的需求和尊重每一个孩子不一样的成长方式,让每一个孩子的优势特长得以发现发展,最终实现其价值。以这样的课程理念设计的课程我们称之为“炫彩”课程。“重人本、存多元、促发展”是我校“炫彩”校本课程的主旨。

(一)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的学校课程体系

学校将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纳入到课程之中,将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通过学校课程进行校本化表达。学校共构建五大类“炫彩”校本课程,每一类都有相对独立的一个或多个课程群。五类课程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尚善尚美、通文达理的育人目标。

1.尚善——品德养成类课程

德育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石,品行养成类课程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课程、社团课程、思品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对学生进行个人修养、社会關爱、家国情怀的教育,让他们逐步认知、理解、践行社会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此类课程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知行合一,提高课程的实效性。此类课程的设计坚持回归生活、坚持参与体验、坚持学生主体。如孝亲感恩类课程中我们设计了“孝行天下”课程群:听孝亲报告、走进敬老院活动、母亲节、教师节、感恩节节日孝行活动、评选学校爱心明星、“日行一善”班级主题活动。根据学生活动场所将课程分为“爱在家庭,行孝感恩”“爱在学校、行礼尊重”“爱在社会,行善奉献”,把课程中静态的内容、道理转变为学生真实的生活,拉近教育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体验真生活、感受真教育。

2.尚美——艺术健体类课程

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体魄。我校非常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2013年被评为辽宁省体育艺术2+1工作示范校。艺术健体类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体健能力和实践能力。(2)促进学生的艺体特长发展。主要课程有京剧、舞蹈与形体训练、合唱、国际象棋、中国象棋、素描与色彩、版画、剪纸、健美操、漫画、校园集体舞、足球、花式跳绳、篮球、排球。其中健美操是我校的特色课程,健美操开设14年来形成了大众健美操、健美操特长训练课等多种形式的课程。每年都有学生获得国家以及省、市级奖项,并且向省实验、十一中输送了大量人才。

3.尚雅——生活技能类课程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独生子女多存在劳动观念差、劳动能力弱的问题,生活技能类课程提供了贴近孩子真实生活世界的途径。生活技能类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发展动手能力、提升审美情趣、提高生活品质、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这类课程主要有手工制作、烹饪、摄影、开心农场、微电影制作、二十四节气等课程。

4.崇文——人文与社会类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是由语文、英语、历史、地理及与其相关、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组成,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人文知识,获得人文能力,形成人文精神。开设的课程有古诗词诵读、名著阅读、国内外经典电影赏析、历史万花筒、家乡小导游、博物馆课程、讲家风家训、新闻播报等。

5.通理——自然科学类课程

主要是由理科教师开发的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为主干的理科课程及其拓展性课程。一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科学知识、方法、态度。二是培养特长学生,满足理科见长、学力高强学生的发展需求,把学生在理科方面的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提供课程支持。主要课程有物理小发明小制作、生活中的化学、生命探索、魔术数学、走进太空世界。

(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途径

我校“炫彩”校本课程是以国家课程为基准,通过课程的整合、补充、拓展及校本化的实施为国家课程落地提供空间,也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轨道。具体做法如下。

1.整合已有的课程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首先要夯实国家基础课程,注重对学科基本价值的尊重与关照。主要通过学科内整合和学科间融合两种途径。

(1)学科内整合

如学段整合,开设引桥课程:将小学阶段与初中联系密切的数学公式定理与初一前置学习知识整合;又如古诗词诵读课程:将三年的必背古诗词重新整合形成诵读手册,作为晨读课程;再如单元整合:七年级语文组在主题式教学中进行知识整合。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将《爸爸的花儿落了》《回忆我的母亲》《乡愁》《纸船》《杂诗》5篇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整合,再配以名著课外阅读,学生在学习了多样化的语文知识外,更培养了孩子尊父母、爱家乡的家国情怀。

(2)学科间融合

穿越学科边界,在学科属性相同、学习规律及学习方式相融的情况下,用主题来融合不同学科知识、活动,在融合中培养学科素养。如《中秋节》主题活动是整合了语文、历史、烹饪等课程。通过中秋节诗歌创作赛讲述中秋节的来历、制作月饼等一系列课程,既培养了主题下的多种学科素养,又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又如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更是最大程度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针对某一社会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最终形成了多个调查报告《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出行方式的调查》《白色污染》。此类课程融合了数学、物理、生物、化学、信息技术、语文、美术等学科。课程实施中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

2.拓宽基础课程

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建构出由知识延伸、实践活动、自主选修组成的一个课程群,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潜能。如语文课以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托拓展出阅读课、书法课、演讲与口才、诵读、广告词的创作、自创诗词课等一系列拓展课程;新闻播报提升了孩子关注时事、扩大视野、收集信息的能力,也是政治课中孩子们喜欢的一个拓展课程板块;合唱、舞蹈与形体、器乐、版画、漫画、健美操等是音体美课程拓展产生的;魔术数学是数学课程拓展开发出来的课程。

3.盘活课程资源

课程不一定只发生在课堂上,家庭、养老院、博物馆、烈士陵园、体育馆、图书馆、操场,都可以作为我们的课程资源。如生物讲到古生物化石,生物组教师带领孩子参观恐龙化石馆。物理小发明小制作课程,孩子们就在家利用吃完的薯片盒制作成了小孔成像仪,利用旧鞋盒加手机制作成了电影放映仪。除此之外,为了满足学生各样的学习需求,我们多方挖掘课程开发人员,邀请了民间剪纸高手冯元平任剪纸课老师,九年一班刘宇森爸爸、国际象棋一级裁判员刘勇老师作为家长志愿者承担国际象棋课程。课程不一定要教师讲学生听。丰富的学生活动同样体现学科价值,如英语周、语文诵读赛、小先生数学讲题赛、运动会、各种社团活动等。

4.尊重差异的教学策略

(1)走班选修课,让孩子特长得到发展

对孩子的尊重体现在对孩子个性的保护和特长的发展上。尊重差异是我们的教育操守。5大类22门课程全部为学生量身打造。学校将选修课程纳入课表,固定時间、固定地点、固定上课教师。每周三下午3:30—4:30学校校本课程走班上课,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申报志愿、自由选课。这类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为基础,符合其个人意愿和发展需求的自主选修课。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掌握一项健身式休闲技能为课程目标。

(2)“尊重、合作、不放弃”的课堂文化,为每个孩子创造适合的学习方式

针对学校孩子的学习基础,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准则,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处理,编制出适合学生的校本教材,让实施有抓手。如数学导学案、化学的成长笔记、备考专题复习题集等。针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差异,让学困生拥有学习的尊严和权力。我们在八年级常规教学中,数学、语文率先采用分层教学,并配套了学困生教材、学困生学案等资料,让孩子拥有公平的学习机会。

(3)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让技术助力课程

我校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ipad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云课堂、个性化网上测评分析系统、英语语音训练系统、录课系统、微课等。一步步深入课堂,通过教学诊断、应用引导、激励评价等方式为教学解绑,促进学习的改善,让智慧教育成为教育的智慧。

(三)课程管理以“四五四”为保障

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制定一项总体课程设计、一项课程总体目标、一套课程实施方案、一项课程评价制度等。学校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问题反馈会,以及校级领导一对一包科制,解决方案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开展青年教师“五个一”活动,推进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开发一门校本课程、编制一份校本化学习材料、上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课、撰写一篇好文章、参加一项进修课程。

在七、八年级学生中开展“四个一”活动:每人每学期上一门选修校本课程,每学年每位学生参与一门研究性学习,每人有一项健身或艺术技能,每个学生每学期参与一次社会实践。

三、收获与反思

(一)收获

1.学生的特长得到发展,价值得到实现

每到周三下午,孩子们匆匆奔向各课程教室,急切的步伐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对课程的期盼。从孩子们课程中专注的眼神、愉悦的表情中我们看到了课程的价值。学期末,美术指导老师王殿红为美术班的孩子举办了一次画展,当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学校走廊中展出时,孩子们的幸福感、自豪感、成功感油然而生。同样,摄影课中透过照片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世界,以及他们追求美、欣赏美的美好心灵。还有校本课程中不断涌现出象棋冠军、剪纸达人、街舞少年、演讲高手。校本课程让孩子们的特长、优势得以展现、发扬,更加成就了他们自信、快乐地成长。

2.促进教师专业化提升,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师

为了让教师能在课程开发中获得专业发展,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我们把教师推向课程开发前列,发挥其独特作用,使其课程开发潜能得以显现、发展。教师在课程开发的同时,获得了自身的专业的发展及跨学科教研的能力,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3年中我校省市级骨干比例共提升了10个百分点。

3.促进了学校内涵的发展

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不断丰富对教育的认识,不断回归教育本质,着力塑造丰富独特的学校文化,以此实现光明中学跨越式的大发展。学校先后获得沈阳市语文学科特色校、辽宁省体卫艺先进单位等荣誉。

4.探索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成果

经过4年“炫彩”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初步探索出光明中学课程开发的模式,积累了课程开发的经验,逐步完善课程建设机制如管理机制、发展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特别是对教师课程开发的培训积累了经验。2015年沈阳市皇姑区校本课程推进会在光明中学召开,谭学颖校长做了经验汇报。另外,李艳霞副校长参与了沈阳市课程开发培训,获得教师培训课程开发师称号;我校王泽峰老师开发的“魔术数学”课程获沈阳市优质校本课一等奖,李琦老师开发的“乐艺女红”课程获沈阳市校本课程二等奖。

(二)反思

1.教什么比怎么教更加重要

开发适宜学生的课程,较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更为重要。如果课堂教学改革不明白要教什么,不去思考本学科的学科价值,这种教育犹如不能占领精神高地一样,其实践活动一定是渺小的。

2.我们是课程的创生者

国家基础课程是对全体学生的一个全面的、基础的要求。而学校是有差别的(环境、文化、传统、特色),学生是有差异的(智能、兴趣、特长)。学校必须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拿好手中的课程领导权,真正让国家课程扎实有效、灵活生动、多元个性地落实在学校课程中。

3.努力方向

课程设置需精细化,以满足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需求。残疾孩子的课程开发仍是空白;教师课程开发及实践能力仍需加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对教师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整体性知识及拓展性知识;学校顶层课程设置仍需科学指导。

课程是一份经历、一份体验,是一份师生成长相伴相生的生命印记。校本课程更是学生选择性、适应性、发展性学习经历的体现。这些经历既让当下校园生活更丰富、更有趣,也使其面对未来更自信、更从容。

[参 考 文 献]

[1]陈兴中.创生我们的课程——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行踪[J].教育科学论坛,2014(9).

[2]石志群.高中數学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思考[J].数学通讯,2014(9).

[3]徐玉珍.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J].教育研究,2008(2).

(责任编辑:符 洁)

推荐访问: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 校本课程 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