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驱动下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的现代启示

时间:2023-05-23 13:18: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以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发展作为主线,通过分析得出政府驱动在推动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的各要素中所占比重最高,文章对此做了诱因分析,结合当今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发展面临的宏观问题,梳理了政府驱动对中小学体育教育制度革新、体育教学发展的作用及利弊,总结出其所带来的当代价值。其现代启示和警示不仅为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模式提供参考,而且为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的开展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以期在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中可以更好地发挥政府驱动力。

关键词:政府驱动;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1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8.04.017

1政府驱动下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的表征及演进

中华民国时期体育教育的发展和演进,顺应时代的变迁、时间线的顺序,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民国初期(1912—1915年)、袁世凯统治时期前后(1915—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1919—1927年)、国民党统治时期(1927—1949年)。民国时期各个阶段体育教育、教学发展的基本情况均有区别,进程快慢也有一定差距。经史料和文献分析研究得出,民国时期即使是在不同政府的执政下,体育教育、教学发展都具有以政府驱动为主要发展驱动力的特征,民国政府主导驱动的制度创新,虽然存在某些不足或制度的有效性有限,但总体上适应了时代需要,为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1.1民国初期

这一时期政府驱动的表征大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中小学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依然附着于各种教育政策之内;二是尝试制定独立的体育教育政策。[1]

在民国教育部的驱动下,多项教育改革措施出现,其中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政府驱动表征的事件为壬子·葵丑学制的颁布。中华民国政府以孙中山为首的领导人多数都在西方国家留过学,思想受到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致使民国教育制度多数模仿了当时西方较为先进的制度,壬子·葵丑这一学制则基本为仿效日本的学制系统建立的——政府高层人员的思想更为先进,有利于民国现实情况下体育教育的发展,这也成为政府驱动教育发展的原因之一。

体育课程教学方面,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学校令”及其“施行规则”中规定了“体操”一科每周为三个学时,中学的体操课分为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以兵式体操为主,体育课程教学更趋近于军事训练。民国时期正处战争时期,政府制定体育教学方案必然以战争为导向,即政府认为,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应服务于战争,而并非为了发展体育教学本身。这充分体现了政府领导人的军国主义思想,有较大的局限性,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则并不完全是错误的。政府驱动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是时局所迫,面对国难,政府需要“救国图存,振兴中华”,不得不以军事为发展核心,体育课为“救国救民”所服务的体育教学观形成,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军事能力和爱国精神,为政府和军队培养了年轻的后备力量。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民国时期以兵式体操为主的体育教学内容为整队、队列、射击、兵学战史等,对学生来说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并不适合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另外,兵操教学的教师大多以军队的教官为主,素质低,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教学成果只服务于政府而不符合社会及社会大众的需要是行不通的,体育教学只服务于军事而不符合学生的发展也是行不通的,这也是以政府驱动为主导的弊端之一。

这种局限性也使政府被迫做出改变,随后教育部指令中小学的学生在体操正课之外还需参加课外体育运动,组织学生进行田径、球类等竞赛性体育项目的教學。在政府的驱动下,双轨制教学的现象应运而生。

1.2袁世凯统治时期前后

袁世凯的统治时期实际上是民国政府复辟封建帝制,政治制度倒退的时期。其政府驱动的表征为“军国民主义体育”在中小学的推行,其政府明令要求“以自初等小学注重体育卫生,加以军队束伍进退之法为始”[2],此外,其政府的“全国教育联合会”还于1915年代表政府提出《军国民教育实施之方案》,政府的种种所为其目的都是为了袁世凯的统治,要求学生和百姓们锻炼好身体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袁世凯的复辟活动,带有浓厚洗脑的意味,这种驱动力是负面的,体现了以政府驱动为主导驱动力发展体育教学的不良一面。

1.3五四运动前后

五四运动时期,政府开始意识到“兵操”这种体育教学模式的陈旧,“全国教育联合会”于1919年第五次会议上通过了《改革学校体育案》。这些方案一开始并未全面贯彻落实,有些学校正式废止兵操,有的学校把“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内容以田径和球类等竞赛性项目为主,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一度处于开展混乱、发展不平衡的状态,直到1922年《壬戌学制》的正式公布。

《壬戌学制》实际是1922年北洋军阀政府的教育部门召开“学制会议”后提出的,提出时此学制已酝酿多年。《壬戌学制》的颁布是受到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杜威访华、像蔡元培、胡适等教育家、学者又多为留美人员,无论是从上层建筑——政府层面的倡导,还是教育界学者的推动下,都无疑将中国教育体制,甚至于学术研究体系推向美国化的浪潮中。[3]此学制一直施行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施行期间无较大的变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力之大不言而喻。《壬戌学制》和次年公布的《新学制课程标准》正式把中小学的“体操科”改为“体育科”,废除了中小学的兵操,扩大了体育教学的实施范围。政府的这一决策,正是民国体育教学发展的一个契机,也是一个转折点,这一决策让体育教学回归了“体育”本身,不仅促进了民国体育教学的普及与发展,也对现代体育教学的开展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正是在民国时期体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延续的,渐渐地形成了现代我们所熟悉的中小学体育课。

1.4国民党统治时期

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有着向前发展和试图规范化的一面,也有加强封建买办、法西斯统治的一面。此时期的体育教学发展,政府驱动占极大的比重,也让政府驱动力发挥到了最大化,国民政府在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改良和实施开展方面采取了很多改进措施,努力使体育教学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国民政府时期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政府驱动也体现在政府对新学制和体育课实施方案的制定方面。其中有三个事件足以体现。1928年颁布的《戊辰学制》可以体现政府驱动,与《戊戌学制》相比,新学制变化并不大——仍为“六三三”制,不同点是,此学制规定中学以上的学生需要开始军训。194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为各级学校制定并公布了《体育实施方案》,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体育实施方案,对近代和现代体育教学的开展与实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国民政府在《国民学校及中心学校小学部课程标准》中第四条便提出“增加团体训练及体育科目之教学时间”,体现出了政府对于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视。

在中小学体育课的教材编写方面,国民政府也开创了先河。1936年出版的中小学《体育教授细目》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完备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此后直到1946年为止国民政府共组织出版了中小学体育教材13种,体育参考书10种,以及“国术”方面教材49种。另外,国民政府教育部还组织了相关部门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相关问题开展了研究实验工作。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体育教育趋向于军事化。当时正处于战争期间,蒋介石政府内忧外患,当局为了增进国防能力,使得军国民体制盛行,体育受之影响,体育军事化形成,外加蒋介石为军人出身,所以政府非常注重体育教学的开展应为军事服务而效力。而体育军事化这一方面也是最能体现政府驱动作用的,国民政府强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行军事训练和童子军训练,使体育带上了非常浓厚的军政色彩。这些训练与体育教学密切相关,很多学校的体育老师兼管训练。

2现代启示

人们长期给民国的政府驱动贴上“反动政策”的标签,这表现在体育教育上,多以体育的军事化所呈现,但人们往往忽视了民国时期体育教育发展的事实,北洋政府及国民政府都运用政府权力推动了教育制度变迁,促进了体育教育发展,应肯定政府驱动所起的积极意义。另外,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将体育委员会和教育委员会分立,造成了体育与教育的割裂:学生走向“大脑发达,四肢简单”与“大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两极。这种现象与今天“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相悖的,在对体育体制进行改革和对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进行反思的当下,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视导制度不无参考或启迪价值。[4]

2.1利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确立与实施

民国政府敢于对体育教学中不适宜的地方做出调整,且政府所做出的调整,大多都使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产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体育教学的现代化进程。例如,国民党政府在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指导下,在继承1922年新学制优点的基础上,通过教育立法,制定了一整套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从体育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法规、各种实施方案及课程纲要以及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等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是开创先河的。[5]又例如,政府所倡导的实用主义下,体育课程教学在内容上引入了田径、篮球、足球等体育项目,打破了以兵式体操教学为主的局面,丰富了教学内容。我国如今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还是这些西方的体育项目,内容上没有太大的改动,在教学方式上大多还是采用三段式的教学形式,也没有太多的改进和创新。[6]这就意味着如今政府起到的驱动作用并不充分,政府应对现代中小学体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更多对策。

2.2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

我国学生体质下降问题,反映了我国高考制度对体育教育产生的影响,大部分学校、家长和学生都视高考考试科目为主要教育目标,为此,体育教育常被忽略。这反映我国学校体育存在着亟待改进的地方——教学目的不明确——或者说,是教学目的不严谨、不严格,有可以被忽视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政府发挥驱动作用,解决这一重要问题。反观民国时期,相比之下民国政府驱动下的体育教育更受学生和社会的重视,管理更加严格,培养目的更为明确。

2.3利于体育教学工作开展效率的提高

政府驱动下中小学体育教学发展体现出教学工作效率高的一面,这尤其体现在经费、师资和体育场地、器材建设等方面,民国时期政府虽然有很多尝试是无效的,发展是滞后的,但在当时的滞后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思想下,政府还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政府驱动发展的重要性,已是使民国时期成为中国发展的第二黄金期的关键因素。

3现代警示

身处任何一个新的时代,目光向历史方向看,以往每个时代的政府、领导者所提出的政策、做出的改革都具有依附于其时代的时效性和历史的局限性,政府驱动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发展依旧如此,本文亦归纳出政府驱动对民国和现代这两个不同时期中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的劣势和局限性,以警示现代中小学体育教学发展对政府驱动的利用。

3.1不利于因地制宜

民国政府驱动下,中小学体育教学在某些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例如学校间师资的不平衡,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学校建设、教学发展的不平衡,在统筹的同时,政府往往容易忽略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间的差异性,对现代而言,政府应具体了解地域和学校的差异性,分情况、分类别地实施相应的政策,更加有效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进而发挥各地各校的体育特色。

3.2不利于因材施教

从民国时期体育军事化即可看出,政府驱动下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发展是容易走向极端的。其实民国后期,尤其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政府的教育部门已经逐渐认识到满足学生兴趣的重要性,并也开展了更多的体育项目,但当时终究处于战争时期,追求政府当局的需求刻不容缓,从而在实践上依旧过多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如今社会和平繁荣,与战时情况不同,发展是“人”的发展,体育教育更应以人為本、以学生为中心,弃旧扬新,形成“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3.3不利于体育整体观的形成

民国时期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过于依赖政府驱动力,政府驱动固然有好的一面,但就如今市场经济时代来说,市场发达程度之高已不似民国的情况,这则更加要求学校与市场、与社会相结合,体现在体育上,则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的结合,如今的体育发展必然要在政府调控下,更好地发挥社会、市场的驱动力,以汲取先进思想、理念,促进体育整体观的形成。

4结语

民国利用政府驱动中小学体育教学发展的模式,在我们今天看来问题层出不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同样的很多问题、矛盾在今天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值得我们深刻的反省。民国为现代提供了直接经验,为现代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了启示和警示——政府运用政策手段“自上而下”推动改革的展开,处理得好,可以迅速、全面、有效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实现改革的目标;处理得不好,则会导致对理论和现实的全面性关照不够、相关参与人员对改革被动应对、行政指令对改革的规约过多过细等问题。[7]对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政府驱动的研究、整理,照搬和嫁接都不一定适合现代的情况,只有根据我国政府的实际,探索出适合现代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模式。在新时代,我们还要在政府驱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挥创新驱动力,不仅要坚持体育教育的制度创新,还要利用好政府、学校,以及社会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产生的驱动力,为体育教育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文鹏.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政策演进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02):175-180.

[2]夏书宇,巫兰英,刘薇.中国体育通史简编[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218.

[3]王颢霖.从学科交叉与分化管窥近代中国体育学演进发展[J].体育科学,2015, 35(06):3-12+24

[4]江姗姗,黄瑾.1941-1944年的民国学校体育视导制度的内容及启示初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35-38.

[5]蒲志强,赵道卿,董淑道.民國时期(1927-1949)中学学校体育制度的演变过程、特点及其历史价值[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136-139.

[6]张丽.民初学校体育实践的当代价值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4,13(04):135-139.

[7]陈荟.关于基础教育改革“政府推动模式”的几个问题[J].教育学报,2012, 8(03):17-23+45.

推荐访问:中小学 民国 启示 驱动 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