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超早期临床观察

时间:2023-05-23 12:54: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青年急性脑血管患者的增加,医学界乃至社会对于急性脑血管病的防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笔者根据某院的102名急性脑血管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梳理分析了超早期临床观察对于急性脑血管病治疗的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急性脑血管病的防治重点,为各位同仁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超早期;临床调查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B

1 前言

急性脑血管病作为临床内科的常见疾病,因其发病迅速、医治困难,严重威胁着社会大众的健康与安全,病发严重时会致使患者身体残疾,甚至会夺去他们的生命,因此对于急性脑血病的研究一直是临床内科关注的重点[1]。本文选取了2010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102名急性脑血管患者的病历资料,分组治疗,发现超早期临床观察对于急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有着良好的效果。

2 急性脑血管病超早期临床观察案例概述

2.1 案例资料

本文选取了某院2010年1月~2013年2月医治的102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资料(为保证样本的有效性,在患者选择中,排除了入院24 h内昏迷等患病严重的病例,排除了心功能2级以上心肺功能衰竭的患者,排除了痴呆与康复训练中不积极配合的患者),跟踪观察其治疗方案与疗效,来评价超早期临床观察对于急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是否具有效果以及其具有何种效果[2]。102例患者按照随机的方式分为两组:时间窗组(<24 h)和对照组(>24 h)。时间窗组中有5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范围为40~85岁,平均年龄65.4岁。对照组有52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范围为40~88岁,平均年龄65.2岁。两组患者等比较区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案例方法

本院对两组患者采取同样的治疗,主要项目包括抗血小板,脑神经评分,监测血压,神经康复等。具体用药均为400 mg血塞通+250 mL生理盐水;60 mg脑蛋白水解物+250 mL生理盐水;100 mg阿司匹林肠溶片。以上药物均为1次/d;连用3周。除了采用医药治疗之外,本院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了临床观察。其中时间窗组患者在发病的<24 h进行临床观察,对照组从发病至>24 h进行临床观察,以此形成对照样本。

3急性脑血管病超早期临床观察案例分析与结论

3.1 案例分析

根据患者情况,在其病情稳定时对其进行肢体功用的康复训练(一般情况下为脑梗死入院第3天,脑出血入院第3天)。针对上肢的锻炼选用Bobath握手和抗委曲痉挛方法进行训练,针对肩胛带选用向对侧髋部或对侧头顶部引导的方法,针对骨盆带选用向对侧肩部引导的方法,针对躯干选用收腹、挺胸和桥式运动的方法。为保证患者在康复训练的有效性,通常每个动作持续时间为10 s,肢体有一定的张力。针对瘫痪的肢体,应重点帮助其进行主动运动和抗阻运动,多多观察其活动能力与潜能,必要时提供帮助。

急性脑血管病的康复训练项目,除了肢体功用的康复训练之外,还包括对日常生活的认知与自理能力的训练、语言能力的训练。对于日常生活的认知与自理能力的训练主要包括让患者自己穿衣服脱衣服、大小便、清理个人卫生等为了让患者更好实现生活自理的训练项目。值得注意的是,每次锻炼时间不得少于45 min,1次/d,每周进行5天,接连医治1个月。针对瘫痪的肢体,采用物理疗法(低频脉冲电疗法)治疗。除此之外,与护士和家属作好沟通,协助患者在其余时间锻炼,21天医治时间结束后进行评估。对患者进行肢体功用的康复训练和平常生活能力与认知的训练常常会受到患者的抵触,患者在患病后会形成依赖意识,不愿意去进行新的尝试。在对患者进行肢体功用的康复训练和平常生活能力与认知的训练时,应向患者及家属积极沟通,耐心的说明康复训练对于患者的意义与重要性。如果患者仍然排斥,可结合医院实际的案例,鼓励患者向康复效果好的患者学习,说服患者家属一起减少对患者的帮助,调动其对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与认同,努力帮助患者实现生活的自理。

此外,对患者进行言语训练。急性脑血管病常常会影响到患者的言语表达,对其进行言语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在训练时,让患者对着预先准备的写有字的纸张进行发声训练,如果患者为完全失去语言能力,则从一些简单的单音节开始进行发声训练,逐步提高训练难度。在对患者进行言语训练时,应该多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强患者自信。

医院的护理人员应该学习和掌握康复训练的专业理论与知识,了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意义,营造良好而温馨的环境,让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消除的压力与心理障碍。护理人员还应该了解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人在患病之后内心脆弱,或依赖他人,或暴躁易怒,了解患者心理能够帮助护理人员更好的理解患者,更加宽容的对待患者,能够更好的与患者交流,帮助其进行康复训练,建立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这对于患者的康复训练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案例结论

通过对102例患者的治疗的追踪发现,两组患者均有好转。其中时间窗组的50位患者中,41位患者实现了康复和好转,康复率高达84%。对照组的52位患者中,39位患者实现了康复和好转,康复率高达75%。根据案例对比结果,时间窗组的效果好于对照组。根据案例可知,急性脑血管病超前期进行临床观察能够大幅度的保证疗效,减轻患者的症状,削减患者所承受痛苦。

此次案例中年龄小于39岁的占26.49%,最小年龄在19岁,50~60岁时期是高发年龄,可见急性脑血管病是个年龄段人群均能发病的疾病,尤以中老年的发病率最高,对比以往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年龄分布,青年人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根据医疗资料显示,在中老年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是形成脑梗死的首要要素,高血压是形成脑出血的首要要素。医生在确定治疗方案时,可加强对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主要影响因素的观察与防治,从而有效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3]。

高血压已经成为急性脑血管病的首要诱因,因为血压过高有可能引发脑细微动脉变形,从而诱发急性脑血管病。因此,在实施治疗时,医生可根据临床经验来判断患者的状况,因高血压是引发脑出血的首要因素,若有高血压病患者出现急性脑血管病的症状,一般应怀疑脑出血。若患者并非高血压,则要根据详细的脑血管造影或者CT状况来作具体的判断。具体的治疗中,应该重视患者的血压,以及其他方面的反应,如心电图是否反常,是否患有糖尿病或者冠心病,这些都有可能存在影响患者微血管循环的因素,应该在急性脑血管病的防治中引起重视。总而言之,医生在处理应对患者的状况时,可根据实际经验与案例,及时拟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4 结 语

急性脑血管病作为威胁社会大众的健康与安全的常见疾病,一直是医院临床内科重点关注的课题。本文从具体的样本资料出发,通过对具体病例的疗效分析,发现超早期临床观察对于急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有着很好的效果。从这一结论出发,分析了急性脑血管病发病诱因,这一结果为急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毛俊雄,李春岩,张祥建.实用神经内科诊疗学[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吕建滋.颈动脉加压滴注药物治疗脑梗死效果观察[J].人民军,2012,42(1):84-85.

[3]王 云.甘露醇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17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0,27(1):11-12.

推荐访问:临床 脑血管病 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