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甘石汤加味治疗肛裂50例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2023-05-23 10:18: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目的:为探讨不愿手术的肛裂患者需要保守治疗的方药,减轻患者痛苦及其他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我院肛肠科采用麻杏甘石汤加味治疗肛裂。方法:将82例肛裂分两组治疗,治疗组服用中药麻杏甘石汤加味,对照组采用西药口服治疗,疗程均为10天。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证明此方是治疗肛裂疗效较好的方药。

【关键词】肛裂;麻杏甘石汤加味;中药汤剂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516-01

2008.1——2009.7,我院肛肠外科采用麻杏甘石汤加味治疗肛裂50例,取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肛裂住院病人82例,男 32例,女50例;年龄16——35岁,平均24岁。早期肛裂70例,陈旧性肛裂12例。全部病人均按1975年全国肛肠外科疾病防治会议制定的肛裂分类诊断标准[1]。

1.2 分组

82例患者根据其病情、发病年龄、临床分类,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中,早期肛裂42例,陈旧性肛裂8例。对照组32例中,早期肛裂28例,陈旧性肛裂4例。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服用中药麻杏石甘汤加味方(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生大黄、川黄连、黄芩、白芍、麦冬、玄参、生地黄),每日1剂。对照组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每次1片,每日2——3次。1:5000高锰酸钾液坐浴,每日2次。酚酞片0.1g,每晚睡前服1次。

1.4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10天,每日排便1次,排便时肛门无疼痛,出血停止,肉眼观察粪便无血丝,手纸无染血;有效:治疗10天,每日排便1次,排便时肛门无疼痛或疼痛轻微,有时手纸有染血;无效:治疗10天,症状未见明显好转。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见下表。

3 讨论

肛裂属于肛肠外科门诊常见疾病之一,祖国医学认为肛裂的发生主要因素为阴虚津乏或热结肠燥,导致大便干结,努挣排便,导致肛管撕裂,反复不瘥,继发感染性溃疡,使肛管内括约肌痉挛而呈紧缩状态,因此影响了大肠肛门部动静脉血液循环的调节,使肛裂溃疡难以愈合。而西医学认为肛裂是指肛管后正中部位(少数在前正中部位)由于反复损伤和感染引起的皮肤全层裂开,以致形成溃疡,经久不愈,并有典型症状。肛裂的典型症状是疼痛,出血和便秘,并且互为困果。由于便秘使排便时疼痛,出血增多,而疼痛加重又使患者畏惧大便而久忍,久忍大便结果又加重便秘与出血,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使肛裂久治不愈合。在临床分类上其分类标准:早期肛裂,裂口新鲜,尚属未形成慢性溃疡,疼痛较轻者;陈旧性肛裂:裂口已呈棱形溃疡,同时有哨兵痔、肛窦炎或肛乳头肥大,并有周期性疼痛者。

依据中医学“肺与大肠相表里”,“诸气者,皆属于肺”[2]的理论,拟定宣肃肺气、解毒清热、润肠通便,活血通络,祛瘀生新的治疗原则。笔者选用《伤寒论》麻杏甘石汤加味治疗,方中麻杏甘石汤清泄肺热,直接调节肺气之宣降,因肺主一身之气,宣肃功能正常,脏腑经络之气皆得以宣通,麻黄有调理肺之宣降功能,达到宣通大肠经络之气,改善大肠动静脉血液循环的作用,杏仁有润肠通便之功,有利于肛裂愈合。配伍大黄、川黄连、黄芩苦寒清泄大肠湿热。重用大黄先煎降其毒性以缓峻性防止发生水泄,贵在加强清热解毒、泻火宁络、祛瘀生新的作用。为防生津不足引起便秘,用玄参、麦冬、生地黄滋养阴津。白芍重剂配甘草,乃《伤寒论》“芍药甘草汤”之意,苦甘化阴,活血养筋以镇痛。随着中医药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中药学研究证实,甘草含黄酮类化合物有镇痛解痉抗炎作用。芍药含芍药苷,可镇静解痛和抗炎,二者合用有明显的协同作用[3],可有效地解除括约肌痉挛,从而解除肛门紧缩状态,改善大肠肛门部的血液循环,气血流畅,明显减轻疼痛。津液向下布散大肠,大肠益润,便秘自除,升降出入各循其道,血脉通利,溃疡愈合,精神乃居,则肛裂痊愈。

本人在写作此文过程中得到本院病案室的支持与副主任医师魏澜涛老师的指导,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 胡伯虎,李宁汉. 实用痔瘘学[M] .第一版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322 .

[2] 何文彬, 吴承玉 .中医学基础[M] .第一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25.

[3] 高学敏,中药学[M]. 第一版.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542.

推荐访问:汤加 疗效 临床 观察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