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青少年成长问题及社会工作应对策略分析

时间:2023-05-22 20:54: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农村留守青少年属于新式的弱势群体。该群体的成长问题事关和谐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由于父母亲情的缺失所引起的种种问题已得到学术界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但就针对该群体成长危机方面的解决措施而言,始终缺少一个合理、持久和有效的力量来协助该群体解决成长必须应对的危机。尝试在留守青少年集中的中学引入社会工作者,通过开展相关的社会工作实务活动后发现,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学校社会工作者充当多重角色,能充分利用多理论的指导和多种方法的交互运用,能及时、有效地关注并解决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规范。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留守青少年;农村;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21-0085-03

从统计资料来看,我国流动儿童和留守青少年(儿童)总规模已从2000年的3 700万猛增到2005年的7 888万人。由于父母外出而造成的留守青少年的总人口数庞大,增长速度上升快,而且呈现地域留守特点,集中在农村欠发达的地区。本文选择在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农村留守学生集中的中学——江西省吉安县桐坪中学作为研究基地,按照《学校社会工作》课程教学的见习要求,通过对留守学生开展相关的、有针对性的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帮助留守青少年发挥潜能顺利渡过成长危机,以期望形成一种本土社会工作模式推广。

一、社会工作引入农村留守青少年学校的“真空地带”

美国社会心理学埃里克森认为,每一位青少年,需要应对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自我同一性和社会角色的危机。这些在青春期特有的危机对个体成年后的发展和成才有直接相关关联。留守青少年成长危机问题由于缺乏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支持力量的有效协助而使得社会工作的介入作用凸现。这也是社会工作引入农村留守青少年学校的“真空地带”。在本文的留守青少年,特指农村的父母外出务工的17岁以下的在校中学生。

(一)家庭功能弱化和监护人的局限性导致的成长问题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人性、人生理想的启蒙教育场所,也是未成年人生活时间最长、最重要的生活环境。在经过理性选择后,农民工利用家庭的社会网络如(外)祖父母、亲戚朋友等来教育、管理、监督留守青少年。但在日常生活中,隔代监护人(外)祖父母的监护存在很多局限性,或由于年事高、文化水平偏低、身体素质差,或繁重的农活,一般只注意孩子基本的吃饭和保暖问题,无心注意孩子心理和行为规范问题。隔代之间交流差。在单亲父(母)的监护下,由于(父)母角色缺位,孩子的健全人格和角色获得也存在偏差。在农村寄宿制留守中学的问卷调查(江西省吉安县桐坪中学共发放208份问卷,有效200份)显示,因父母直接关爱缺失的留守青少年,比非留守青少年存在的问题更多,主要的问题是因和家长、教师等正常沟通不利情感宣泄困难而产生的孤独、乖僻、心理失衡、自卑自闭、早恋倾向等心理问题;二是学业困难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辅导问题;三是生活习惯养成问题;四是因生活作风而导致违法犯罪问题。

(二)学校教育观念和管理体制漏洞造成的成长问题

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和智能知识获得的主要场所。从对该校的教学管理人员的访谈发现,学校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学习成绩,留守学生的成绩总体水平较低;此外,学校无视对学习之外的能力和素质,既使参赛学生获得比较好的比赛成绩也不公开表扬。教师有限的责任心和耐心及教学考核的生存压力,便对某些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同时,教师一般身兼行政职位,对学生的情绪问题无暇顾及。师生课余沟通不顺畅,造成留守青少年辍学厌学、成绩偏差、违法犯罪等问题严重。有些留守青少年经常违背校规夜间翻墙外出去上网或从事其他活动。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和道德发展严重滞后。学校教育的缺位会让留守青少年群体成为社会稳定和持久发展的隐患。

(三)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留守问题长期存在

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还要继续流向城市,因此,留守子女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在城乡二元体制下,留守青少年随父母入住务工城市的不合理性和经济负担的加重,留守青少年问题依然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存在。社会转型期间,社会流行文化和网络媒体等都对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构成冲击。

二、学校社会工作者的理论介入,解决留守青少年成长问题的新角度

针对留守青少年群体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从政策上、制度上、学校教育上和社会支持网络上已给予了正向关注。但本文认为,已经建立的社会支持系统,只是充当一个临时倾述者的角色,没有成为留守青少年成长危机解决的核心监护和持久导向力量。缺乏留守青少年积极主动的配合的应对策略其效果是很有限的。本文以为,借用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采取有效的理论和方法帮助青少年激发自身潜能渡过危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可以一试。

(一)学校社会工作的含义及理论、原则

作为社会工作的分支之一的学校社会工作,是将社会工作的原则与方法用于学校,目的在于协助学校,使之成为教与学的良好环境,并使学生得以获得其适应今日与未来的生活能力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在台湾,学校社会工作政策规定“一校一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之间可以支援,十名社工设一名督导”。而在香港,全港中学都配备了驻校社会工作者,在解决学生的学业、人际交往、早恋、逃学、离家出走和药物成瘾等问题方面卓有成效。在我国大陆,社会工作者还没有普遍进驻学校。鉴于留守青少年集中性和长期存在性,从外在社会制度设置和内在学生成长等综合因素来看,在中学特别是农村的寄宿学校引入学校社会工作者很有必要。

学校社会工作者能够以理论指导来厘清学生因留守而产生的各种成长问题,比如心理分析、心理社会理论、行为主义和道德发展理论、社会化、角色和互动理论、危机介入和任务中心理论等。这些理论知识成为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保证。学校社会工作者借助理论知识,遵守个别化、尊重、接纳、自决等原则,解析留守学生的自卑、网络游戏沉迷、好享受攀比等现实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服务计划

(二)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

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学生。学生是学校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社会工作重点服务的对象。留守学生在学校中不仅可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沟通,培养个人健全的心智和体魄,为今后走向社会做好知识、技能、心理和生理上的准备。在开展社会工作实务服务活动前,社会工作者会充分了解留守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成长问题,把握学生成长动向,为留守学生成长问题的解决打下基础。

其次涉及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和学校所在的社区。

三、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介入,成为留守青少年问题解决的有力工具

从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法上,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成为学生成长问题解决的有利支持。本文针对留守的不同需求和问题类型,分别采用三大方法。

第一,个案工作方法。针对心理和行为等有突出问题的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最近遭遇重大危机如丧失亲人、单亲家庭的学生采用个案工作方法。作为一种专业的服务活动,学校个案工作主要帮助留守学生解决造成其心理问题的社会成因,从而帮助他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并发挥其潜能,在解决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让其体验认知价值,促进其全面发展。

学校社会工作通过个案工作理论和方法为留守青少年提供成长指导、学业指导、社会交往指导,等等,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自身资源来解决自身心理问题,并发挥自己的潜能。学校个案工作,能利用人本治疗法、理性情绪治疗法、心理社会治疗法,一方面要促进留守青少年生理健康的发展,这包括对不良饮食观念和习惯的矫治、现代生活观念和习惯的养成、常见疾病的防治、对自己作为自然人的正确认识等;另一方面要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正常社会化辅导。包括“留守儿童”自我同一性辅导、认知技巧的辅导(了解和接纳别人的观点、保持正面的人生观以及自觉等)、交际行为的辅导、自我管理的辅导、社会角色定位和人生理想教育与规划,引导留守青少年自测、自控、自我调节,科学认识自己。

第二,小组工作方法的介入。通过问卷分析,对具有同类需求的留守学生,如学生希望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自我控制能力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等,则采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学校小组工作,是通过小组组员的相互沟通和影响的方式解决留守青少年的成长问题。通过小组工作方法可以使留守儿童在良好的氛围下获得归属感,通过集体环境给他们注入希望,给儿童以自我表达和宣泄的机会,同时可以让他们在团体中了解组员的共性,并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学会处理自己的问题,帮助留守青少年正确处理同伴友谊和人际关系。另外,学校小组工作可以把因家长或家庭原因引起心理问题的留守学生的家长或监护人组成小组。

第三,学校社会工作方法的社区介入。学校社会工作就是促成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协调合作,而运用社区工作的方法可以把学校和社区联结起来,把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方法从学校延伸到社区,协助社区建设、完善教育环境,以及增进学校和社区的沟通。

此外,在留守青少年儿童比较集中的学校设立学校社会工作者,不仅仅能弥补班级教育的缺陷,个别化地解决留守学生成长过程的情绪问题、行为和心理问题,还能同学校教师一起,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解决教师多角色的混乱与压力。此外,通过“一校一社会工作者”也能增加新的工作岗位,缓解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引入学校教育体制,终究还是需要政府的观念创新和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美]叶敬忠,詹姆斯.莫瑞.关注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张潘仕.青年社会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陆士祯.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与解决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谢弗.社会学与生活[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287-288.

[5]束钰.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22).

[6]郭莹.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N].吉林日报,2005-09.

[7]蔡富有,樊和平.青年塑造未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8]库少雄.社会工作实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9]陆士桢,王玥.青少年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陈龙.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初探[J].科学教育研究,2007,(3).

[11]岳天明,原明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及其对策研究——以家庭功能的弱化为基本视角[J].西北人口,2008,(2).

[12]祝小宁.青年社会心理学[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

[13]范明林,张洁.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14]王文晶,李卉,王瑞娟.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15]邓玉满.网络环境下的“留守学生”教育[J].中国农村教育,2006,(1).

[16]姜又春.家庭社会资本与“留守儿童”养育的亲属网络——对湖南潭村的民族志调查[J].南方人口,2007,(3).

[17]陈章银,何咏梅.试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J].怀化学院学报,2008,(7).

[18]许春刚,陈丽丽.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德育现状及其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7,(5).

推荐访问:社会工作 留守 青少年 农村 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