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观众的特点和心理分析

时间:2023-05-22 12:54: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逐年提升,博物馆开始免费开放,成为公共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基于此,博物馆的整体服务理念也应转变,首先逐步拓宽博物馆的社会公众状况,然后从年龄、参观需求和活动的角度分析目前博物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中探寻博物馆公众参与状况,并积极转变原有的模式,将公众管理逐步转化为社会共享。

【关键词】博物馆观众;特点;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事业的重要构成要素,不但需充当公共服务的载体,更应满足社会发展中文化传播和爱国教育的需求。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建筑场所,更是地域文化的软实力代表,可以通过博物馆了解地域的发展历史,以及未来的发展蓝图。故此,博物馆建设中要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融汇其中,切实了解观众的特点,掌握观众参观心理,并将其落实到各项工作中,让博物馆的整体服务质量上升,满足不同年龄和层次的观众,以期将博物馆的公众参与状况提升到新的高度。

一、参观博物馆的观众动因

原因是由需求导致的,我们可将公众参观博物馆的原因分为以下四类:第一,寻求资料型,这类观众多为专业研究人员,他们虽然整体数量较少,但是去博物馆的目的十分明确,也有较强的选择性。这部分群体主要带有特定的问题来到博物馆寻求答案,所以他们多停留在资料或者某项作品前面,参观过程中也十分细致,会抄写资料,对外观进行描摹,会与馆员交谈了解新的研究成果和发现,并希望看相关的参考文献,希望会见博物馆内的专家与其探讨学术问题,他们对博物馆的整体陈列形式没有太多的关注。第二,获取相关知识,这部分成员来到博物馆的目的是为获取相关的知识,知识的内容没有太多的针对性。所以这部分群体多为中小学生,他们是在学校或者家长的带领下,参观博物馆。主要是借助于书本知识,参观博物馆,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充实自己的文化基础。第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这部分观众人数较多,并且比较集中,多为单位组织的,他们来的目的是参与爱国教育,因而参与的主观性较为薄弱。第四,事物例证亲身体验型,这部分观众多为到当地旅游的游客,可能在电视、媒体或网络上看到相关的报道,所以慕名而来参观博物馆内的藏品。这部分观众主要是集中在旅游旺季参观博物馆,他们的目的很明显是利用节假日放松心情,并且也能满足自己猎奇的心理需求,寻找新鲜感。结合上述四类人群,可以结合他们的特点进行专业的分析,进而规划不同阶段博物馆的运营模式。

二、分析参观者的心理活动

分析不同阶段参观活动的心理,可以帮助我们获悉观众的心理表现状况,并呈现出预期的因素。另外,加强非预期因素,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由于博物馆主要是公共基础建设的一项,其中的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当地的历史文化,是当地对外的窗口,所以要提升博物馆的整体服务状况,探寻最佳服务模式,从而提升服务的效率以及质量。

(一)参观前

观众在参观之前,会对要参观的地方进行初步了解,可通过网络媒体,也可通过朋友亲人,所了解的内容比较笼统,但其中必然有一到两个兴奋点能推动观众产生参观博物馆的欲望,因而这是引导观众进行參观的目标。观众在参观结束后会对博物馆进行点评,现在网络媒体的高度发展,微信朋友圈是最好的点评方式,部分参观者会拍摄图片并发布到朋友圈上面,进行内容或者参观效果的点评,其他人也可进行互动。点评的内容主要包括:博物馆内的氛围、展出的内容和讲解服务形式,这些评价内容在观众去博物馆之前都有心理预期。但具体参观时若实际效果与预期有差距,会引发观众的不满意;若超过预期,观众会感觉很满意。超出预期的部分多为博物馆内的完善的公共设施、人性化的布局模式、特色化的服务理念。也包括洗手间的布置状况、装饰物是否具有特色和参观环境的清洁程度。

(二)参观中

观众到达博物馆时,博物馆内整体的环境氛围、人员的行为举止,都是观众对博物馆的第一印象,这在心理学上被统称为首因效应,即人对某一事物的第一印象。其实这不难理解,比如在做数学题时,受到人的第一印象影响,完成全部试题后,学生即使后面反复检查也不能找到马虎的数字计算问题。但在他人指出后马上能看清问题,并感觉如此简单,这就是首因效应在大脑中的潜意识影响。这种印象在大脑存留的时间较长。从博物馆观众角度考虑这种印象在观众中具有明显的作用,也可能成为促进好评的积极因素,但也会成为加快恶评的消极因素。

观众在进入到博物馆以后,都处于“迷茫”状态,因而愿意随便找个地方顺次参观,但参观一段时间后已经开始明确自己的方向,就进行定向参观,了解附近的馆内环境,逐步调整自己的参观心态,然后进入到细致观察阶段。这一阶段观众开始细致地观察展品,观看介绍,但这一阶段与个人的体力状况以及兴趣有密切联系。最后观众经过一段时间参观有疲累的感觉,进入到浏览的阶段,并有意识地加快参观的速度,力争尽快地结束参观活动。

观众在整体参观时心理活动非常丰富。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兴奋型,这部分观众看见新鲜事物极度兴奋,并且能积极地参与到参观活动中,但参观一段时间后,兴趣开始减弱,这部分观众的特点是持久性差,性子急躁;第二类观众,容易融入到参观环境中,并能积极与讲解人员互动交流,但这部分观众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遇到让他们感兴趣的物件就会转移注意力;第三类观众是情绪稳定型,即注意力持久,他们观察藏品时细致耐心;第四类观众,沉默寡言,一直自己思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很少与人互动沟通。

(三)参观后

观众参观完博物馆后会对博物馆有总体评价和印象,也就是观众如何评估此次参观活动。但是观众在短短的数个小时参观中,能够接触到的元素很多,比如各类藏品、基础设施、周边环境、展览设计、工作人员的态度、展品等。任何参观人员都不能在较短时间内记住海量信息,且这些信息要在一定时期内全部涌入大脑,大脑自身也有信息“过载”的保护措施。

基于此,观众就要有一段时间整理博物馆信息,并系统地整合相关的内容,观众可以在整合中提炼出博物馆内元素的“价值”,并决定是否有参观博物馆的必要,以及是否愿意有空余时间二次参观。

三、结合心理需求开展有效服务活动

不同观众,到博物馆有不同的目的,所以感兴趣的地方也各有不同,为满足各类群众的需要,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改进博物馆的教育和服务功能,并提升其社会效益。

参观群众的年龄层不同,要求也各不相同。中小学生兴趣感极强,想象力丰富,思维容易跳跃,但是对事物的专业性知识知之甚少,对专业性极强的内容会感觉生涩难懂,缺乏兴趣,而且稳定性和持久性较差,容易分神。年轻人比较活跃,其充满活力,更追逐个性,思想也较为开放。他们很多时候更追求新,对于一些新奇的物件有更多的兴趣点,对事物有自己独有的观点和论点,独立意识比较浓厚,但是,也会兼顾其他不同的看法或观点。中年观众由于年富力强,有着丰富的经验与知识储备,更能发挥知识能力,他们属于单位的中坚力量,对展览的要求是求专、求实。由于这部分人的性情比较稳定,个性沉稳,所以展品需要多呈现文化内涵。老年观众可能對某一领域有专业研究,所以对于博物馆有专业性的需求,而且体力有限,对博物馆中现代的计算机和信息科技掌握不好,但他们也希望得到尊重。他们有自己多年形成的特有的习惯,更有着自己独有的观点,并且十分坚信自己的观点而不容易受他人影响改变。通过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掌握各个年龄层不同需求,针对性地办好展览,搞好讲解服务,做好社会教育活动,并结合内容做多形式的交流。

四、结束语

不间断地探索博物馆内观众的心理特点,可更好地明晰观众需要,并能在所思所想中探寻适应博物馆发展的社会要素,进而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让博物馆与群众之间形成互动,创造两方双赢的局面。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博物馆带动社会文明,并能在时代发展中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莉洁.分析博物馆观众参观心理 做好社会教育及服务工作——从河北省博物馆观众调查说起[J].大众文艺,2012(6):227.

[2]常雯岚.刍论中国博物馆事业“以人为本”思想暨实践的深化和拓展——以博物馆观众调查为视角[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69-75.

[3]黄惠惠.历史类博物馆主流观众分析——以西安市三家一级博物馆为例[J].博物馆研究,2016(1):13-14.

[4]周婧景,严建强.阐释系统:一种强化博物馆展览传播效应的新探索[J].东南文化,2016(2):119-125.

[5]李念红.博物馆接待中的心理学知识[N].中国文物报,2007-11-2.

作者简介:韩真冲(1988-),女,山东潍坊,本科,研究方向:博物馆社会教育。

推荐访问:博物馆 心理分析 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