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凝聚力研究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3-05-22 12:18: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国家凝聚力就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及各类群体之间在共同理想、目标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吸引力和聚合力。国家凝聚力研究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主要有:增强国家凝聚力应该成为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目的;国家意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政治认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难点。

关键词:爱国主义 国家凝聚力 国家意识 政治认同

国家凝聚力问题近两年才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是在民族凝聚力研究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发展而来。虽然对该课题开展研究时间不长,一些理论问题还不够深入和透彻,但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还是形成了某些一致看法。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成果也多。笔者作为其中一员,对这一问题也十分关注,联系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认为国家凝聚力研究的一些结论和涉及的一些问题,对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颇多启示和借鉴。现就此在理论上谈一些看法。

一、对国家凝聚力的认识

国家凝聚力就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及各类群体之间在共同理想、目标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吸引力和聚合力。国家凝聚力包括领土和文化的吸引力、公民的向心力和政权的亲和力,是维系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自组织力量,具有整合功能和稳定功能。国家凝聚力的形成与国家的产生相伴,政治实体是国家凝聚力产生的核心,领土和公民是国家凝聚力产生的前提。

凝聚力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认同。根据国家三要素(领土、国民、主权)理论,一些学者认为,国家凝聚力主要构成要素是公民对本位国家的人民认同、地缘认同和政治认同。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公民对文化中国的认同,也同样可以产生凝聚力,因此构成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的要素是四个,即人民认同、地缘认同、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无论是“三要素”还是“四要素”,国家凝聚力构成要素中的地缘认同、人民认同、文化认同都比较稳定,最不稳定的要素是政治认同。

作为政权的亲和力,国家凝聚力实际上是执政党与政府的执政理念及其大政方针对民众的吸引与感召,最终体现为民众对执政党与政府权威的认同。只有当国家利益与民众的利益基本一致时,执政党与政府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大政方针体现了民众的根本利益时,才会产生政治认同。这种认同主要是通过公民的国家意识、主权观念等表现出来。

国家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对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对内则是中央政府行政力和控制力的表现。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互相促动,但二者在性质、范围、内涵、职能上均有所不同。认识和增强国家凝聚力对一个国家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文化多元化、参与全球化的时代,更显出其紧迫性和必要性。

国家凝聚力表现为情感的认同,而爱国主义也首先是一种情感。爱国主义精神实际上就是国家凝聚力的社会心理反应,在民众的社会实践中通过运用科学思维方式对社会心理的群体意识进行理论加工和提高,并且通过社会实践不断得到证实、丰富和发展。国家凝聚力和爱国主义教育各有自己的作用范围和对象,不能互相取代,但互相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爱国主义本身具有凝聚功能,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国家凝聚力;国家凝聚力的削弱也必然会降低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二、增强国家凝聚力应该成为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目的

许多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认为当前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不强,并从社会、学校、家庭、文化、国际背景等方面找原因,也从教育方式、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切实的对策。也有调查认为,当前大学生的爱国情感、爱国认知和爱国行为有差异,爱国情感比较强,爱国认知一般,爱国行为则表现出明显的非理性。这些探索都是十分必要的,但判断实效性首先应该确立目标或者明确目的,因为实效性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目标,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而采取的各种行动、举措所达到的实际效果。那么,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表达了不同的理解。赵爱华认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他們从爱国主义者成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者。”韩金强认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激发人们互相的爱国主义情感。”张莉和徐国锋认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就是为了激发和巩固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升华其爱国思想,引导其爱国行为,社会营造良好氛围,高等学校实施系统教育,大学生积极参与而实现的教育。其目的是把大学生培养成祖国的建设者,实现其壮丽人生。”董重转认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大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有着怎样的民族精神,这一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未来的重要作用,当前应怎样继承和发扬这一精神。”于林认为“爱国主义是一种实践哲学,把爱国之情引导到建设和报效祖国的实践中去,是爱国主义教育目的之所在。”也有一些人分别把“使群体成员产生强烈责任感”、“树立革命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产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等作为目标来探讨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关问题。

研究者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目的的描述之所以不同,一方面是基于论述角度的不同,一方面也是因为《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一纲领性文件中关于“目的”的阐述较为广泛,不宜把握。目的的多重性导致了对实效性判断的差异。

《纲要》中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目的的阐述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引导和凝聚到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团结奋斗。”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纲要》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目的的阐述,其实与国家凝聚力几个要素的含义是基本一致的。“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就是领土和文化吸引力;“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引导和凝聚到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就是公民的向心力;“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团结奋斗”则是政治认同的表现,需要政权的亲和力。

《纲要》中还谈到,“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突出时代特征。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这就要求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把握时代性,注重当前的社会发展实际和国家生存状况。这与增强国家凝聚力所面临的问题是一致的。

把增强国家凝聚力作为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目的,一是符合党和国家一贯的爱国主义教育政策和方针;二是能够准确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性,贴近现实,服务现实;三是能够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大力推进国家凝聚力的研究和推动增强国家凝聚力的实践。

三、国家意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

国家意识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国家意识的培养就是培养国家个体成员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一个公民认同自己的国家,就明确了自己在国家中的主人地位,就会产生对国家的责任感,就会关注国家的利益和安全,为国家的发展而尽力、尽责。因此,国家意识与国家凝聚力紧密相连,是国家凝聚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说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那么国家意识就应该是爱国主义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强调培养国家意识。

1、国家意识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政治内涵

爱国主义的“国”是指祖国,“祖国”是一个文化概念。说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实际上是基于爱国主义的文化内涵。但是,爱国主义之所以是一个历史范畴,原因之一是爱国主义也强调对作为政治概念的“国家”的爱。也就是说,爱国主义有着强烈政治内涵。作为不同政权形式的国家,在爱国主义的领域要做具体的历史的分析,要看其在当时的历史和时代条件下,在客观上有多大程度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统一的;邓小平同志指出祖国不是抽象的,其立论根据都在于此。

2、国家意识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要求

当前爱国主义教育易于反映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对于国家、政权和全球化的国际背景等现实性的内容则不易把握,少有反映。显然,这种做法既回避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难点,也忽略了其对于现时代的功能和意义。另外,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臣民观念盛行,影响深远,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公民意识、责任意识还远未树立。

3、国家意识强调的是国家认同

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强调民族认同,即中华民族的认同,更需要强调国家认同。无论是对国家内部的情感认同,还是对国家外部的国际关系,“国家”都要比“民族”更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广大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仍然较为薄弱,国家主体民族(汉族)与西藏、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之间还存在地域上、文化上的隔阂,强调国家认同,增强国家意识更为重要。

四、政治认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难点

政治认同是民众在特定社会中基于感情基础对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归属感和亲和力。政治认同是国家凝聚力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在国家凝聚力形成和增强过程中最不稳定的要素。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我们不能仅仅对青年学生进行历史、文化、民族、国情等的教育,并满足于在历史文化认同、地缘认同、民族和人民认同等方面取得的实效。而应该着重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政治文化教育,着重于政治现象的深入剖析和理论阐释,以达求同存异,引导政治认同,增强民族和国家凝聚力,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在现实层面的实效性。

1、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紧密相关

文化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基础;政治认同则是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对社会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自然转化和理性提升。二者紧密相关,难以截然分开。中国国家文化认同,即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为介质的公民的自我肯定、自我同一、自我激励和自我凝聚。国家凝聚力的产生应该顺应文化认同的发展趋势,寻求文化认同的方式,探索文化认同的路径,善于抓住契机,实现政治认同,使国家凝聚力日益明显,凝聚各种社会力量和全体国民。

2、政治认同制约着国家意识

我们日常用语中的“国家”,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指政府机构或权力机器所支配的整個社会体系,也可以指政府机构或权力机器本身。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公民会通过不同程度的社会实践和体验,以及在自身成长过程中沉淀的知识和经验,以推理、判断、记忆和想象等心理活动,对所属的整个社会体系加以认识,从而不断加深个体对国家的认同。在这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在认识政治实体、政治过程、政治目的和政治手段的活动中,个体所产生一系列的内心体验,表现出自己对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制度、组织、决策和领袖的感情。这种感情就是政治认同,直接制约着公民的国家意识和国家的凝聚力。

3、现实问题影响政治认同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利益结构分化使不同利益群体存在不同的心理取向,利益矛盾随之明显。反映在上层建筑方面,就是价值取向的多样化、文化的多元化和政治心理的分化;反映在社会现象方面,就是民众对于以权谋私、公款消费、贪污腐败等不良现象的无奈、鄙视和厌恶,对政治的冷漠,甚至是对执政党和政府失去信心。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都严重影响政治认同,进而阻碍国家凝聚力的增强和凝聚力整合功能的发挥。采取有力措施,化解社会矛盾,建立保障机制,健全民主和法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是提高政治认同、增强国家凝聚力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M].人民出版社,1994.

[2]黄小军,应竞丽,王华标.爱国主义教育概要[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3]陈剑安,陈载舸.科学发展与国家凝聚力的提升[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4]赵爱华.论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J].济南大学学报,1995,(4).

[5]韩金强.试论高等学校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西部论坛,2004,(1).

[6]张莉,徐国锋.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低效的社会原因探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7,(1).

[7]董重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8,(3).

[8]于林.新时期新疆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新疆大学为例[D].硕士论文,2009.

[9]郭建锋,刘海英.论大学生国家意识的培育思想教育研究[J].2009,(12).

[10]曾学龙.国家凝聚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的探讨[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3).□

推荐访问:凝聚力 爱国主义教育 启示 国家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