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人文素养,加强道德建设

时间:2023-05-22 10:12: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历史积淀。提高人文素养,加强道德建设,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几年来,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爱好和接受能力,以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学生进行有意、有机、有度的渗透传统美德知识。使他们从中受到启迪。

一、有意渗透,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民教育

爱国爱民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是各族人民共同视为凝聚人心,激励民志和振兴国运的伟大旗帜,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

对小学生进行爱国爱民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材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勤劳勇敢的人民。在教学中既不能单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也不宜过分地讲授地理知识或历史故事。在教学时,我有意地向学生讲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知道的基本常识,让学生从中感到生长在这个伟大的祖国里是多么光荣和自豪,从而增加了爱国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有意渗透爱国爱民教育确实收效不小。在学生的日记和作文中能看到很多这样的片段,诸如:“我们的祖国是美丽的,富饶的。我们的人民是勤劳智慧的人民,我们这一代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为了不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我们现在就应该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担负起祖国的重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丽,富强。”“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我们是花骨朵,含苞待放却充满希望,为了祖国的明天更美好,就要好好学习。”可见,只要辛勤耕耘,就会有收获。

二、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勤劳节俭,孝敬父母教育

1.勤劳節俭,埋头苦干是中华民族最基本,最突出的传统美德。它代代相传,积淀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

勤劳是财富之母。翻开历史的书卷,从漫长的封建社会到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经历了数千年,勤劳的美德一直随社会的发展延续到了今天。有了勤劳,才有了我们引以自豪的灿烂的古代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我抓住有利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勤劳节俭”这一传统美德的教育的同时,又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上艰苦相互延伸到爱的教育范围。

2.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孔子“孝敬父母”的教育思想,陶冶了不少杰出人物,如“岳飞精忠报国”,“木兰替父从军”等孝敬父母的故事,至今还载在史册,流传民间,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这种美德在古诗中也大有体现,如唐代诗人孟郊写的《游子吟》一诗,可谓家喻户晓,千古传唱,激发了许多后人的敬母之情。诗人是到溧阳县当县尉时,回家迎侍老母到溧阳,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慈爱和关心,五十岁的诗人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动地吟出《游子吟》这首诗的,这样就把学生引入了诗的情境之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诗中的这两句细节描写,可见母亲对儿女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伟大的母爱。感情极其浓烈真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一句诗,诗人改铺陈为比兴,以“寸心”报答“春晖”之思作比喻,表达了诗人惟恐报答不了母亲的温暖和爱的心情,也表达了儿女对母亲的尊敬,感激的心情,可谓唱出了天下儿女的共同心声。

三、把握尺度,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教育

互助互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这一点美德呢?关键是要把握好尺度,你所要渗透的教育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要过空,过大超越学生的年龄所能理解的范畴去讲解。而是要切合实际,在学生能充分理解的范畴内进行渗透。

总之,语文各册教材中都能挖掘出富有教育意义之处的文章,都能渗透传统美德十二个德育的教育。只要我们牢牢树立教书育人的观点,把握教材,同时了解学生,在教学中有意、有机、有度的渗透,语文教学定能收到古今相通,文道兼收,相得益彰的效果。

(作者单位 四川省平昌县江口第二小学)

推荐访问:素养 小学语文 道德建设 人文 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