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概念的多层次多角度分析

时间:2023-05-21 18:00:09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一、财政概念

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主要利用价值形式,参与市场经济中社会财富的分配与再分配过程中所形成的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及其产生的分配关系。

二、著名专家的观点与依据

(一)国内专家观点—邓子基的观点

财政指的是国家(政府)的收支活动或分配行为。它是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经济运行指的是社会中的无数个人、家庭、单位、团体和组织,他们之间围绕经济利益及相关的其他各种利益而形成的相互影响、交互作用的错综复杂的运行过程。在经济学中,通常对经济系统进行简化处理,以便描述经济运行过程的概貌。

(二)国外专家观点

西方经济学所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财政的代表人物也很多,主要任务及其贡献包括:

(1)亚当·斯密的观点。亚当.斯密在他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认识到资本和劳动的对立,把地租、利润、租税、公债等作为劳动价值的转化形态。他还探讨了财政和经济的内在联系,系统地阐发了财政理论,从而创立了财政学。

(2)大卫·李嘉图的观点。李嘉图也对资产阶级古典派经济学和财政租税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资产阶级所要求于国家的,只是为资本获得利润和积累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因此,古典学派对于国家干涉经济持否定态度。他们主张尽力减少国家干预,节减政府支出,减轻租税课征,还对财政经济领域中的封建特权和垄断作了抨击,从理论上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融合的标准与范围

“价值分配论”认为随着商品交换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当货币充作支付手段的职能扩展到商品流通之外,才产生价值分配,而财政是国家对价值的分配。“国家资金运动论”认为国家资金的形成、分配、使用、周转等一系列的分配过程,即国家对一系列的资金分配过程就是财政。这两种观点,都把财政的起源及相应的财政概念描述定格在货币关系的范围,在货币关系以外是不会产生和存在财政的。

“剩余产品分配论”强调剩余产品是财政关系产生的物质基础,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而发生的社会职能组织占有剩余产品的过程,也就是财政关系的萌芽和发展的过程,因此认为在原始社会已经产生财政关系,财政先于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先于国家的存在而存在。应当说,财政分配的主要对象是剩余产品,

“社会共同(公共)需要论”主张财政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公共)需要而表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分配活动,强调财政是为满足社会共同(公共)需要而形成的社会集中化的分配关系,这一分配关系在原始社会已经形成。这种观点承认财政在国家产生以后同国家活动有关,但认为财政不是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财政的出现要比国家产生早得多。从否定财政的产生同国家有着本质联系这一点看,“社会共同(公共)需要论”同“剩余产品分配论”的观点是一致的。

四、你自己的理论观点与依据——有何新的理论建树

上述关于财政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可以看作“国家分配论”中的又一种看法。“国家分配论”主张财政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从古至今的财政就是国家财政。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各种观点,主要有“价值分配论”、“国家资金运动论”、“剩余产品分配论”和“社会共同需要论”等。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是将财政囿于分配来考虑问题。据以上理由,我赞成国家分配论—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的关系,财政的产生和发展以国家的产生与发展为标志,财政分配关系的性质与其所代表的国家一样,受制于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五、有待创新与发展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经济学的“纯粹化”和财政学的技术化倾向的背景下,葛德雪与熊彼特强调了财政研究应该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综合性学科为一体,应该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宏观分析范式,即从社会学视角下看财政。

葛德雪:“缺少财政社会学理论和公共财政学没有社会学基础是现在整个社会科学最为重大的缺陷。只有社会学能够说明我们的社会条件是如何决定公共需要的,并指出那些直接或间接地满足公共需求的方式,以及社会模式及其演化是如何最终决定公共支出与公共收入之间的相互关系的。”

熊彼特在税务国家的危机中写道:“在有些历史时期,由财政需要和国家政策产生的对经济发展、所有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的所有方面的直接影响实际上可以解释各种事件的一切主要特征。对大多数历史时期,它都提供了这样强大的解释力,只在极少数的历史时期它才显得无能为力。”

六、解决这些难题需要哪些那些必备的条件——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一)改变古老的财政收入制度

上述分析说明非税收型收入的财政贡献是以扩大贫富差距和损害市场经济秩序为代价的。而且,从社会福利评价的一般标准来看,这些制度对扩大贫富差距的推动作用远大于其财政贡献,维持这些落后的收入制度实在是得不偿失,急需改变。当然,这种转变会很艰难,涉及深层次的问题,但却是中国要缓解贫富差距扩大速度所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概括来说,则是实现由利润型制度和租金型制度向税收型制度转变。

(二)阻止存量财富的直接转移

存量财富转移对贫富差距的影响直接而巨大,会增加被财富被转出者的社会失范感、相对剥夺感和角色紧张感,是“社会冲突与混乱的根源”,急需遏制。尤其是农地征用和城市房屋拆迁,在目前的土地财政和城市化的浪潮的推动下,极易导致引致移民财产损失和绝对收入下降问题。阻止存量财富的直接转移的最有效方法是提高引致移民的资源保有能力,防止地方官员滥用征地权力,将保有财产能力作为其公民基本能力的组成部分而受到法律的保护。

(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高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能力。建立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现代税收体系,建立地方税体系,科学规范中央与地方的事权财权划分等,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收入制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内部收益率区域差距的企业投资诱导系统——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新举措研究”。

推荐访问:多层次 多角度 概念 财政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