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业为何能逆流而上

时间:2023-05-20 20:42: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在经济增速放缓、前景不容乐观、人们收入已经或即将减少的时候,为什么电影业却能一枝独秀,逆流而上?

最近一段时间,整个宏观经济不是太好看:房地产和汽车销售乏力,政府不得不再次出台刺激政策,通过降低税费、减少首付等方式吸引买方。人民银行的经济前景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对中国经济前景表示悲观。

不过,似乎有一个行业完全没有进入到紧缩周期,甚至还在继续蓬勃发展:电影《港囧》上映15天获得了近15亿元的票房,小成本电影《夏洛特烦恼》则7天内票房接近6亿元——我的分析师朋友们简直快疯了:不是说好了经济下行人们节衣缩食不消费等着过冬的吗?为什么电影场场爆满、餐馆一直没位呢?

且不说现在餐饮业已出现疲态,我们单独谈一谈电影业:在经济增速放缓、前景不容乐观、人们收入已经或即将减少时,为什么电影业却能一枝独秀,逆流而上?似乎在经济下行期,人人都更青睐娱乐业。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你来扮演不同的角色:从毫无财务安全感的“屌丝”阶层,到主营收入缩水的富裕阶层。

首先,假设你是一个月收入不足5000元的“屌丝”阶层。你没什么存款,也没太多资产。作为公司财务,你每月做账都会发现公司的收入持续减少、应收账款回笼速度变慢,而现金流逐渐枯竭,你偷听到你的老板打算明年降薪。现实生活给了你很多负能量,因为即将到来的降薪,你给自己定下的N年买房计划又得延后了。这让你感到焦躁不安——存钱似乎没什么意义,因为一线城市的房价还在上涨,二线城市也那么坚挺,但明年降薪20%却是板上钉钉,每个月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钱对实现目标而言毫无帮助,那还有什么好存的呢?

所以,一身负能量的你,急需花点钱洗刷掉你的压抑:于是你花了38元团购了一张电影票,在电影院门口买了25块钱的爆米花,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

经济学家对印度贫穷阶层的研究发现,贫穷阶层很难积累下资本来——他们常常会把余钱用于购买一些无用的东西(例如印度穷人最喜欢的黄金首饰),而不是变为资本投入生产。这是因为对他们而言,极低的收入意味着依靠存钱很难积攒足够的资本,因此存钱并不会产生任何满足感,但花钱却能够短期内获得极大的舒适。

所以在经济下行期,“屌丝”阶层花钱看电影和他们贷款买iPhone一样,都是对未来失去信心的表现。

现在,假设你是一个富裕阶层。你发家于建筑工地,随后做起了房地产,中国的基建浪潮和房地产泡沫都被你赶上了,你赚了数不尽的钱。然后——房地产突然就萎靡了,房子开始卖不动了,经济学家都在鼓吹中国人口长期减少,这意味着将来房子会更不好卖。你不再建房子,并把资金挪到了十分红火的股市里,直到今年6月牛市戛然而止。

现在,摆在你面前的问题是,还有什么能投资?你有几家公司和几百员工,主营业务却在节节败退,再往传统行业里砸钱显然不合适了,股市看样子短期内也起不来,而VC/PE市场又极度混乱,流窜着各种骗子公司。再说了,经济下行周期,又有多少种子项目能够发芽呢?

既然没法投资,那就消费吧。理性的你,肯定不会选择拿自己十分之一的财富去买一辆保时捷918跑车,但你也会想去看场电影吧——所以,你带着家人在CBD新开的一家意大利餐厅用餐,随后全家人一起去看了场电影,你甚至看到了电影行业在经济下行周期的潜力,打算投资拍一部电影。

就像在美国大萧条时期那样,由于富裕阶层找不到更好的投资标的,占用资金去娱乐的机会成本很小,他们选择用看电影打发时间,甚至投资电影。

至于那些中产们,他们既有“屌丝”阶层对未来失去信心的因素,也跟富裕阶层一样,没有投资机会,只能选择消费——于是,全民看电影就托起了中国电影的牛市。

就像1990年代的经济紧缩造就了无数的麻将馆一样,电影和其他中低端娱乐业就是当年的麻将馆——不是服务业崛起的象征,恰恰是经济下行的证据。而等到经济进一步下行,改革转型进入攻坚时期,很多人失去工作和收入来源的时候,电影和网吧等中低端娱乐业也将逐渐走向没落。

从经济客观规律和政府对经济的看法等方面来说,中国经济免不了在未来数年内经历转型的阵痛——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都曾经历过这种阵痛。

无论对个人还是企业而言,缩减开支、留存现金都是极好的。因为你不知道经济调整会在几年之内结束,你也不知道资产价格会跌到什么样子,囤积现金至少不会犯错——万一让你抄了个大底,300万元就能买到北京北三环的大三室了呢?

推荐访问:逆流 而上 电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