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期望差距的分析

时间:2023-05-20 12:24: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社会公众的期望是审计工作存在的基础,审计目标与社会需求的不一致导致了审计期望差距的产生。社会公众对审计的误解、审计工作本身存在的固有限制、审计人员行为的不恰当性、审计准则的局限性等是审计期望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议从加强与审计报告使用者的沟通;重视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建设,提高违规成本;促使审计人员保持职业谨慎、逐步消除审计准则缺陷等三个方面逐步缩小内部审计期望的差距。

关键词:审计目标;公众期望;差距;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7-0126-02

审计期望差距是社会公众期望审计师所能达到的程度和审计师的实际业绩之间的差距。审计期望差距直接关系到资本市场上的财务信息质量和公众信息,事关审计市场的供求发展,是审计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社会公众的期望是审计工作存在的基础

审计活动是一种提供特殊的公共服务的活动,提供的最终产品是审计信息,企业的投资者、管理人员和债权人等审计信息的使用者,都会从对审计信息价值取向的角度对审计工作做出各自的评价,如果审计工作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期望,审计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第三方的期望以及期望的变动是现代审计产生与发展的轴心,面对社会公众的要求和期望,审计界不能对此视而不见,也不能固执己见。审计界应该以满足社会公众的期望作为最高目标,充分意识到社会公众的利益需求是审计工作存在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积极的履行自身职责,才能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如果不能满足这种期望,审计工作就会出现两种局面:要么继续生存但是会面临大量的指控,要么就会失去服务对象,被社会经济结构所淘汰。

审计目标是审计工作将要达到的理想境地或者预定结果,反映了相关社会需求和审计能够满足这种需求能力的有机统一。但是审计环境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原来的审计目标会不能完全的满足新环境的需求,审计目标和社会需求会变得不统一,审计期望差距就会产生。审计期望差距的存在无论对审计界还是对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来说都是无益的。自审计产生以来,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虽然一直在位满足社会需求而努力,但是始终无法达到完全满足相关社会需求的程度。当旧的需求满足后,新的需求又会产生,审计界只有将社会公众的期望当做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尽量的缩小审计期望差距,才能使社会公众的期望和审计目标相一致。

二、审计期望差距产生的原因

20世纪60年代以来,审计界形成了诉讼爆炸的局面,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就是审计期望差距的产生。审计期望差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审计师的审计能力不足形成的差距,二是由于公众对审计师执业的认识不足而形成的差距。审计期望差距产生的原因是综合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社会公众对审计的误解。信息不对称是审计期望差距来源的一部分。社会公众对信息的需求是广泛的,但是审计人员能够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社会公众对审计的需求过度,对审计目标理解不恰当,对审计职能的期望过高,对审计保证程度和服务范围的要求超出了审计自身的能力,进而形成了审计期望差距。

2.审计工作本身存在的固有限制。审计工作自身存在一些局限性也是审计期望差距形成的原因之一。例如:选择性的测试方法的运用;大多数的审计证据是说服性的而非结论性的;内部控制本身固有的局限性;为了形成审计意见实施的审计工作涉及到大量的判断;一些特殊性质的事项和交易可能会影响审计证据的说服力;审计人员只能保证提供的财务报告不存在重大错报,不能保证查处所有的错误和遗漏等。审计工作本身存在的这些局限性使得审计无法满足社会公众的全部期望,进而形成了审计期望差距。

3.部分审计人员的行为具有不恰当性。一方面,部分审计人员的行为不能达到公众的期望,使其可信度受到了很大的质疑。特别是在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审计人员较少能发现非法或者舞弊行为,甚至审计人员本身都对审计业务执行过程中的财务报表能否不存在非法行为或者重大舞弊行为没有信心。社会公众对审计人员存在的不满进一步导致了审计期望差距的形成。另一方面,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数量较少,但是审计项目较多,审计工作仅仅局限于查账。这种简单有限的审计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全面的反映企业的整体经济现象,加之部分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老化、执业水平较低,这都会影响审计的质量,进而形成审计期望差距。

4.审计准则存在的局限性。一方面,审计工作的质量标准应该符合效率性原则,应该能够确定社会可以接受的审计成本水平。但是,社会在接受审计成本水平的同时,也接受了和审计成本相对应的审计失败率。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活动不是静止不动的,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但是,审计准则并不能够涵盖到所有的事项,这也是审计期望差距形成的一个原因。

三、缩小审计期望差距的对策建议

1.加强与审计报告使用者的沟通。实际工作中,审计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但是审计并不能满足投资者所需要的全部信息,社会公众应该使审计师明白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和服务,才能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同时,审计人员也应该充分的了解自身的责任,特别是应该分清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经营责任和审计责任。要求被审计单位建立健全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责令的真实、完整、合法以及资产的完整、安全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依照审计准则出具审计报告,保证出具的审计报表的合法性和真实性是注册会计师的相关责任。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报表如果存在重大差错和舞弊应该由被审计单位承担责任,审计人员的责任使按照审计准则和相关业务约定书的要求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公允性和合法性发表审计以及,对审计报告的合法性和真实性负责。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避免经营失败、提高经营效率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责任。审计人员的责任仅仅是一种合理的保证,不是对审计单位经营能力的承诺。所以,设计人员不能够保证被审计单位经营不会失败,审计人员只要在审计过程中保持了应有的职业道德,遵循了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的最终审计报告真实合法,经营失败给被审计单位带来的损失就与审计人员无关。只有双方进行持续的共同才能够缩小审计期望差距。

2.加强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违规成本,促使审计人员保持职业谨慎。首先,任何行业都有其职业道德规范,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是其职业纪律、职业品德、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行为的总称。注册会计师行业是一个追求利益最大化、非政府拨款的中介机构,其职业性质决定其应该对社会公众承担的责任,决定了其业务的开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必须客观、公正、诚实、守信。其次,我国的审计违规成本较低,证券管理制度存在重行政、轻刑事、轻民事的现象。这种不对称的风险体制严重影响了审计师的执业环境。所以,必须综合的运用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和方法提高违规成本。再次,合理的职业谨慎是指审计师应该具备足够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严格按照职业准则的要求进行审计工作。审计师保持职业谨慎能够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控制并缩小审计期望差距。现阶段,我国的审计工作已经由基础审计逐渐发展到了风险导向审计,这就使得审计的技术难度增大,对审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有了更大的依赖,所以,审计师必须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保持职业谨慎,才能缩小审计期望差距。

3.逐步消除审计准则缺陷。2002年美国爆发安然公司的财务欺诈及安达信审计丑闻后,颁布了萨班斯法案,法案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结束了会计职业全部依赖自我监管的历史,由“公众公司会计监察委员会”代为监管,审计准则的制定也转向了这个委员会。美国的这一举措对我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现阶段,我国的审计准则是由财政部发布的,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进行落实。准则的这种制定模式会导致“合理但不合法,合法但不合理”现象的产生;注册会计师在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严格地遵循审计准则,有时会导致“审计不足”或者“审计过度”。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协会既是注册会计师的代言人,也是注会行业的监管者;同时,注册会计师既是审计准则的制定者,也是准则实施的监管者,多重身份使外界很难对注协的公正性给予足够的信赖。事实也证明,在我国这种监管方法是有缺陷的。所以,要实现对审计期望差距的控制,就应该改变当前的这种监管模式。除此之外,准则的制定总是在实际的经济业务发生之后,往往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迅速的对外界变化的经营环境做出反应,准则制度制定的滞后性导致审计所能起到的作用和公众的期望之间产生了差距,据此,准则的制定机构应该根据社会公众的需求不断的制定出新的准则制度,不断的缩小这种合理的审计期望差距。

总之,审计期望差距是客观存在的,长远来看,审计期望差距的存在是审计方法和审计理论发展的重要动力。审计期望差距的存在是绝对的、持久的,对审计期望差距的消除是相对的、暂时的。审计人员以及社会各界必须努力缩小审计期望差距,给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促进审计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华勇,陈留平.浅析审计期望差距[J].商场现代化,2007,(10).

[2] 胡继荣.论审计期望差距的构成要素[J].审计研究,2001,(1).

[3] 王婷婷.试论审计期望差距——基于国内外的比较分许[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2).

[4] 郑海英.全面预算管理及其在我国企业的应用研究[J].经济师,2007,(6).

推荐访问:内部审计 差距 期望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