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时间:2023-05-20 11:36: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作为审计工作的实施者,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审计职能的履行和审计质量的高低。近年对审计队伍建设要求越来越明确,《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8號)、《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教财〔2015〕2号)均明确提出加强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要求。随着“放管服”背景下高校办学模式、经费来源的自主性和多样化发展,高校经济活动复杂化,承担的责任和面临的风险相继增加,高校内部审计发挥好治理层面的完善内控、规范管理、防范风险的重要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在外部要求和内部需要双重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队伍建设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内部审计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探究高校内部审计队伍建设的出路与措施。

关键词:高校  内部审计  队伍  建设

一、高校内部审计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结构单一,不能满足高校多样发展审计需求

随着高校经济业务类型多样复杂化,对审计的广度和深度要求越来越高。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招聘选拔中,大多要求具有审计会计或建设工程等专业背景,使得审计人员专业结构单一,缺少经济、管理、计算机等专业背景的人员,不利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广度拓宽。

(二)内部审计人员编制与高校规模不匹配,人员配备存在壁垒

据了解,目前大多数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编制不超过10人,而随着高校扩招,在生源和师源不断扩大、经费规模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在审计全覆盖的要求下,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极度紧缺。然而,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在人员配备上没有自主性,内部审计在学校缺乏话语权,只能按照学校制度要求进行人员配备,特别是一些高校存在人员引进学历限制壁垒,甚至要求人员学历在高校各学习阶段均为双一流高水平大学,大大减少了内部审计人员选拔基数,不利于选拔出真正适合高校内部审计的优秀人员,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带来很大的阻力和障碍。

(三)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审计站位不高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与新形势下对审计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加之审计人员配备紧缺,内部审计人员面对繁重的审计任务应接不暇,忙于工作而无暇参加培训学习。部分审计人员管理意识不强,审计站位不高,缺乏思考,过于关注细枝末节性的问题,不能站在学校发展大局的角度开展工作。

二、加强高校内部审计队伍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内部审计人员配备自主性,努力配备结构、数量、质量最优化的内部审计队伍

全覆盖审计需要多领域多层次内部审计人才,《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教财〔2015〕2号)明确规定“内部审计队伍应由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建设工程、信息系统等专业背景和专业资格的人员组成。对内部审计来说,创造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尤为重要,高校内部审计应逐渐争取加强人员配备自主性,突出审计人员选人专业条件,突破传统唯学历唯职称壁垒,注重综合能力的全面衡量,努力配备结构、数量、质量最优化的内部审计队伍。

(二)加强培训学习常态化机制建设,提高审计人员胜任能力

高校核算与企业核算不同,且高校各学院、机关部处业务形态各不相同,一名新入职员工一般需要经过2年左右的时间熟悉高校核算体系、运转模式,才能做到实施项目得心应手,因此,可以通过开展内部审计岗前培训来缩短合格主审的培养周期,通过学习先进审计理念、优秀审计案例为入职员工成长提供加速器。另外,还应建立培训学习常态化机制,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政治站位,建立学校发展大局意识和审计服务意识,加强审计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学习,通过外出培训、网络教育、案例研讨等多种形式,构建完整的学习培训体系。

(三)约束与激励并存,加强内部审计管理机制建设

加强内部审计项目管理,实行项目主审负责制,同时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监督评价,逐步建立审计人员项目考核评价体系,以完善不足为目标,开展职业素养、审计成绩与失误等方面的评价,规范审计业务实施,加强审计项目监督,真正做到正人先正己。同时,还应健全保障和激励机制,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和生活保障,提供公平的职称评审和工作待遇,落实好考核评价结果,奖励考核优秀人员,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成就感。

推荐访问:队伍建设 浅谈 内部审计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