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部队里的将军摄影家

时间:2023-05-19 17:30:09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冯凯文,原公安部消防局副政委(副军职),现为全国公安摄影家协会主席。曾任中国消防协会副会长、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理事、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通俗文艺学会副会长;被中国摄影函授学院聘为导师。先后荣获 “中国摄影金路奖”、“全国将军摄影展”金奖、中华摄影艺术金马奖。2010年获中国通俗文艺终身成就奖,2014年被评为全国公安系统文化之星,2016年获上海郎静山国际摄影艺术终身成就奖,2017年获中国广州国际摄影终身成就奖。

冯凯文1968年参军入伍,1969年开始拿起相机。那时,他所在的部队是先进单位,有许多工作在大军区范围内是领先的。领导重视工作资料的留存,让他在担任文书的同时负责照相,于是他有缘开始学习摄影。那时候条件有限,一部上海4型相机是全营的宝贝,一间小屋遮上窗户便是暗房。他也同时写些新闻报道稿件。1972年他被调到军分区担任了专职新闻干事,摄影就成了他的半个主业。

风光摄影中呼吁爱护自然

“我用26.5cm的尺码丈量68载的漫漫人生,走过数不清的山山水水。”冯凯文说:他拍新闻,也拍纪实;他拍风光,也拍民俗……当走过祖国的大好河山,面对自然的变迁,眼望着周边的水源逐渐枯竭污染,森林草原不断退化,空气中雾霾频频袭来,土壤资源被多种化学元素侵入,他开始带着对大自然深沉的爱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背起相机,记录下祖国自然风光的斑斓和壮美,期冀唤起人们珍惜和爱护自然的共鸣。

这些年来,他闯入了许多人迹罕至的原始地带,20次西藏之旅,3次骑马野营走进新疆白湖,6次横穿巴丹吉林沙漠,3次走进西藏墨脱。青海黄河源头4600米高山上留下他四次踏寻的足迹,巍巍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腹地曾近百次拥抱他的春夏秋冬,那是他洒满童年笑声的故乡。他从最初的惊喜到振臂疾呼,他希望人们在阅读他的摄影作品时,也能够意识到恢复和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迫切。

当然,这种追寻也让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零下48度的高寒气候下拍摄,汽车抛锚在渺无人烟的冰雪之中,幸好对面驶来的另一辆车解救了他们;在巴丹吉林沙漠拍摄时,汽车油料即将耗尽,他们迷失在沙漠腹地的死亡之谷,偶然发现远处地平线上的一条细线(废弃的发射杆)才走出困境;白湖之行是最惊险的一次,过沼泽、穿密林,住河边,与野兽擦肩而过,当马登上必经之路巨石山顶突然累倒在地时,他起身后才发现两米之外竟是万丈悬崖。当这些险境都被一一克服,他拍摄到绝美的原始空间画面时,再苦、再累、再险也觉得不算什么了。

摄影作品中融入艺术思维

最初,冯凯文是以新闻摄影为主的。后来,担任行政领导职务之后,摄影的路子就慢慢宽泛起来了。社会纪实、民俗、人像、风光都有涉猎,风光拍的更多一些。由于在森林警察部队工作了10年,与保护森林资源的职责相关,拍的自然风光、森林风光多了起来。后来,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使他确立了十几年来,比较集中的拍摄主题《穿越原始空间》。2008年出版了第一本画册《时光涌动》,许多作品都表现了他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他的风光摄影作品不仅有纪实的,同时还有大量表现艺术风格的。

中国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在散文《荷塘月色》中大量地运用了通感,索久林专著《论风光摄影中的通感》给了他不少启发。将书法、美术、音乐、舞蹈、建筑、戏剧等理念借鉴过来,融入摄影创作,他认为是提高作品质量的路径之一。学习借鉴吴冠中的美术作品,他拍摄了《沙漠迎旭日》,从美术中引发了他的《沙漠版画》《画轴里的春天》《托裱金沙》《鲁朗秋色》,从音乐中引发了他的《森林乐章》,从生活购物中引发了他的《森林条形码》。他总结了风光摄影的二元想象空间或多元想象空间。有意创造画外音,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欣赏天地。运用抽象与朦胧的创作手法,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他在风光摄影中还大量运用隐主体构图和偏主体构图,力求让作品产生更多的艺术张力。酷爱摄影的冯凯文,同时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他把文学理念融入摄影,平时多读书,多吸取文学元素,用文学修养指导摄影创作,拍摄时就会情不自禁地走进文学思维,就会自然而然地拍摄出另一番别有风味的作品来。

翻开他的《时光涌动》摄影作品集,每一幅图片下面都附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朗朗上口的散文随笔。冯凯文介绍:“这些文字不仅是对画面的解读,而且是对文学思维、意境的一种延伸和补充,更是我自己思想和感情的真实流露。” 他为图片《雪中松林》配文:“当仪仗队披上盔甲,原始空间即奏起壮美的乐章”,用拟人手法表达对原始森林的赞美;他写下“因为有了雄浑大山的滋润,我们才能蹒跚着走出谜底”,表达着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切感悟。他说:“摄影与文学是相通的,比如文学中常提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摄影中也是如此,我认为好的文学素养能够对摄影的表现力起到促进作用。通读唐诗三百首后,我感到许多唐代大诗人的诗歌本身就是一幅画面,比如杜牧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很好地表达了一种意境。我在摄影创作中也追求拍出诗的意境,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达到人、景、物的合一,通过画面表达画外之音。”

艺术是相通的,冯凯文说:“除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戏剧也常常让我浮想联翩。文学的内涵、美术的理念、书法的运笔、音乐的旋律,甚至舞臺的光影,常常让我在摄影中寻找到踪迹。融天下各艺术门类之长为我所用,便会创造艺术的新天地。”在拍摄巴丹吉林连绵的沙山时,冯凯文借鉴了吴冠中的画意理念,形成摄影作品《沙漠瀚海》。在广西莲花山,山坡上成片的蕨菜令人兴奋,仿佛漫山奏响雄壮的乐曲,美妙的旋律促使他拍摄了《森林交响曲》 。他把音乐、美术、书法等不同艺术门类融入摄影,以此对自然风光产生音符性、抽象性的感悟。同时,读者也在凭借自己的审美经验,与之共鸣,进行着艺术的再创作。

公安摄影要走进生活

作为全国公安摄影家协会的主席,冯凯文一方面以独特的视角,拍摄令人感动的作品,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开展公安文化活动,大力培养公安摄影人才并组织创作公安摄影精品佳作。冯凯文说:“公安工作对内、对外的宣传需要图片的配合,公安摄影的作用不可忽视。”他介绍,全国公安系统几乎人人会拍照,因为工作的需要,经侦、刑侦、交通、消防等,每一次作战,每一个行动,都需要把现场资料留下来。公安摄影通过公安事业发展的记录、作战训练的记录、警民关系的记录、侦破案件的记录等,让人民群众更真实更直观地体会到公安工作的重要和艰辛,让老百姓不断认识到基层民警的不易和默默奉献,就会更自觉地支持公安工作。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摄影同样如此。冯凯文说:“公安摄影始终要服务于公安工作大局,服务于社会,要走进基层,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多年来,冯凯文辗转于解放军、武警森林部队和消防部队,每年有许多时间深入基层部队工作,忙碌而奔波的基层生活中,他都利用镜头去捕捉基层官兵和人民群众的精彩瞬间。

他曾写了一篇文章《生活之源 摄影之缘》:“人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稍纵百年。而每个人走过酸甜苦辣,历经阴晴圆缺,在海中游历,生生死死,心中奔腾着的还是大海。生活的远征,给予我们,也历练我们,让我们跋涉,让我们奔放。”摄影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事摄影艺术50年来,冯凯文通过发现美的眼睛和对摄影的深刻感悟,不断地向人们再现美、展示美、分享美,当被问及会选择什么样的事物进入他的镜头时,冯凯文说,他“只拍摄那些感动自己的画面”。他认为只有能感动作者的作品,才有可能感动读者。如今,冯凯文依然游历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如痴如醉地捕捉着令人感动的自然之美——他说:“我与朋友有约,我们还要奋斗30年!”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编辑整理/宋鹏飞)

推荐访问:摄影家 将军 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