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的现代适应:以洛阳瀍河回族区为例

时间:2023-05-18 12:36: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分析洛阳瀍河区形成至今回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变迁过程,旨在分析瀍河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变迁的原因及其未来发展之道。得出结论:洛阳瀍河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变迁过程符合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理论,其变迁由其社会功能所决定;瀍河回族区传统体育可能的现实功能有民族认同、伊斯兰教信仰仪式化、表演性、响应相关政策、养生健身。建议:树立民族传统文化认同,融合当前政策现状,加强回族传统体育现代传播,寻找并实现传统体育可依附的经济路径。

关键词: 回族;传统体育;现代适应;民族传统体育

中图分类号: G 80-05文章编号:1009-783X(2015)01-0000-00文献标志码: A

关于传统体育的概念,许多学者进行了探讨,王俊奇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国家整体的体育文化”,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很宽泛,既包括中华武术、马球、蹴鞠、易经筋、八段锦、五禽戏、气功等,也包括民俗中的赛龙舟、舞龙、舞狮、放风筝、重阳节登高”[1];涂传飞等认为民族体育强调的是能够反映和承载一个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认同的体育活动[2];陈红新等认为“传统体育包含不了民族体育,对一个国家或民族而言,传统体育即民族传统体育”[3];王俊奇后又撰文从时间维度提出民族体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族体育指历史上各个时期能够反映一个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身份认同的体育活动,而狭义的民族体育仅指近现代一个民族的民族体育活动[4]。笔者认为,1)民族体育强调能够反映和体现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体育活动,传统体育强调从古传承的体育活动,民族传统体育综合强调能够反映民族性格、民族精神且从古传承的体育活动;2)在具体研究中,时间和空间维度的确定有助于更好地界定研究对象。根据马克诺夫斯基的《文化论》,“地方的或地域的原则,也许是(文化)完整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种”[5]92-93,地方性及地域性对于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因为文化从其功能上来讲,主要是人类对于环境的适应和改变,不同的地域环境下其文化形式当然是不同的,因此,即使在分析同一民族的体育文化,其地方的和时间的因素也都需要界定。按照这个思路,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是传统体育,空间选取为洛阳瀍河回族区,时间为瀍河回族聚居区形成至今,重点研究该区传统体育的现代发展。在人类学文化功能理论的架构下,本文在三大历史阶段中首先描述当时瀍河区回民所处的社会背景,然后探究其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形式,接下来分析各阶段传统体育文化的功能及变迁的原因,最后根据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提出当前社会背景下瀍河回族区传统体育延续的条件及策略。

本文具体的研究方法为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观察法。

1洛阳瀍河回族区社会发展与传统体育存在

洛阳瀍河回族区成立于1957年,但据《史书》及《洛阳瀍河回族区志》记载,该区回民始于唐、宋,定居于元朝,明清时期繁盛[6]。全区总人口17.0万,回民2.8万,占16.7%,居住特点为大杂居、小聚居,回民多数围清真寺而居。瀍河区回族经过历史的变迁及地域文化的影响,其传统体育活动在历史上不同时期有其不同表现,以下部分将描写3个历史阶段瀍河区社会发展状况及传统体育活动。

1.1传统时期(681—1949年)

1.1.1传统时期洛阳瀍河区社会发展状况

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政治背景及瀍河回族聚居区的特点,传统时期指从该区有回民出现开始至新中国成立。据《史书》记载,自651年至798年,阿拉伯伊斯兰政府共派遣了37批使团访华,洛阳作为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的东起点,阿拉伯商人、波斯商人来洛阳做生意者较多,瀍河区是当时洛阳的一个重要物资交流中心,有的商人便在瀍河区开店经营香料、象牙、珠宝等,他们是瀍河区最早的回民人。唐玄宗末年安史之乱时,洛阳沦陷,肃宗、代宗时期曾向西域和大食借兵回族军队,瀍河区塔湾就是当时军营所在地之一。元朝时期,大量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向东来到洛阳,从洛阳瀍河区回族姓氏祖谱分析也可知其定居始于元朝[7]。

元、明时期,进入教坊阶段,且随着明朝之后的回、汉通婚,瀍河区回民人数大大增加,并修建了清真寺,这期间,穆斯林逐渐从侨民转变成中国人,是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渡阶段。明清时期,回族移居河南出现高潮,在居住格局上由小集中向大分散变迁,是当今回族分布呈现“大分散小聚居”格局的基础[8]。

1.1.2传统时期瀍河区回族传统体育活动

在此阶段,洛阳瀍河区回民基本处于封闭的寺坊阶段,生活中每日要到清真寺进行五礼仪式,这是回民最基本的生活风俗,五礼中对于身体活动的规定也很严格,属于根植于宗教的传统体育。回族武术在传统时期比较盛行,南派心意六合拳创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瀍河马坡回族人马学礼依据心意拳古拳谱而建,武术界称其为“圣行心意六合拳”,人称“神拳”。心意六合拳的寓意是“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六合有2种解释,一指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一身含六势,二指内外三合,外三合是“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马学礼曾以“神拳马学礼,打出少林寺”而出名,各大商行纷纷重金聘请他当保镖,后来河南知府也请他做河南府“公差都头”(负责维护治安)。后来马学礼弃官归乡,回族群众推举他到清真寺办武学,传授心意拳,所以该拳在瀍河区也称为“教门拳”,成为瀍河区回民强身健体、防身的重要传统体育项目。

除此以外,由于洛阳瀍河区历史悠久,传统时期传统体育项目众多,每逢传统节日及宗教节日期间,各种体育项目非常丰富,如东关双龙、龙灯、旱船、高跷、大头舞等,由于民族交融,这些传统体育不仅在汉民中盛行,对回民也逐渐产生一定的影响。专门供民俗体育演出的舞台有车站的新新舞台(今南新安街)、华东舞台(今瀍西木工机械厂处)、声明舞台(今九龙台后沟)和唐山落子院(今银行瀍办处),东关的同乐舞台(今新街北头)、华中戏院(今新街中间)等,这些舞台均为席棚板坐,设备非常简陋,但在当时娱乐设施匮乏、娱乐项目很少的情况下,这些民俗传统体育的表演给民众带来了众多乐趣。

1.2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1.2.1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瀍河区社会发展状况

1949年后,党和政府重视少数民族发展,一些重要的民族政策在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逐渐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全面得以贯彻。1957年11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县级)。1957年至1978年间,瀍河区先后经历了“反右派”运动、大跃进时期、“文化大革命”运动等。传统时期形成的教坊制度在这个阶段逐渐被打破、瓦解,清真寺核心地位被动摇,一度出现清真寺全部关闭的情况,洛阳瀍河区回民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人口也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

1.2.2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瀍河区传统体育活动

1949—1957年的经济发展时期,解放前由于连年战乱而停滞的民俗体育项目重新得以发展,每逢节日,各种民俗体育活动竞相在街头演出,如龙灯、旱船、高跷、东关双龙、腰鼓、秧歌、花船、花篮舞、大头舞等。伊斯兰传统宗教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期间,回族群众聚于清真寺内举行会礼,之后会邀请民族传统武术心意六合拳师舞拳庆祝。1958年后至1978年前,受政治风波及自然灾害的影响,依附于节日庆祝的民俗体育发展停滞不前,期间也有中断,而清真寺也曾悉数被封,回民传统武术也逐渐衰落。同时,国家统一体育政策借鉴苏联的经验,先后实施“劳卫制”、《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暂行条例和项目标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国家体育锻炼试行条例》等,1949年至1957年间曾在辖区工厂、单位等开展象棋、拔河、冬季长跑、游泳、爬山等休闲类体育活动,并开展篮球、乒乓球、足球、毽球等竞技体育比赛活动。1965年瀍河区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开展群众性游泳活动,全区12岁以上青少年1万余人参加游泳活动;1976年和1977年,为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区连续组织游泳方队,参加横渡黄河庆祝大会;“大跃进”时期,因过分强调生产而出现劳动代替体育的现象,1966年至1969年,严重的社会动乱使得各小学体育教学停顿,体育课程被改为军体课,多数学校聘请解放军战士对学生进行队列、队形、刺杀、操练和野营、防空演习的训练,军事训练完全代替体育课程教学。

1.3改革开放后(1978—)

1.3.1改革开放后瀍河回族区社会发展状况

从1979年2月开始,瀍河回族区委传达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中,同时,进一步落实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政策,陆续恢复“大跃进”及“文革”时期被占的清真寺,并拨款进行修缮,至此,回族人民又开始过上了正常的宗教生活,经济状况也在改革开放后得到巨大改善和提高。瀍河回族区区委、区政府实行一个“确保”、三方“倾斜”、五项“优先”的民族政策,即确保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受任何人、任何单位的侵犯;有关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项目在人力、物力、财力3方面实行倾斜;回族优秀青年优先进机关,回族优秀干部优先培养、提拔和重用,回族教师优先录用,回族学校优先建设,有关民族问题优先解决。瀍河回族区回族人民结合自身民族特点及友好的民族政策,大力发展民族经济,农业、工业、商业逐步发展壮大,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回族人民依赖自己民族对于牛羊牲畜及传统饮食习惯大力发展商业、饮食业等产业,一些具有回族特色的大型餐馆、中型食府、小型特色餐饮店遍布全区。教育方面,瀍河回族区发展回民小学5所,回民中学1所,自1998年开始洛阳市每年还对回族学校给予专项教育补贴用于回族学校改善教学设施。干部培养上,各层次梯队少数民族干部配备比例均超过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融合。在民族政策及广大少数民族干部的努力下,瀍河回族区各民族和睦共处,在双方节日里,互相祝贺,共同欢庆,并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

1.3.2改革开放后瀍河回族区传统体育活动

改革开放后,瀍河区回民中除了老人外,大部分年轻人除了大尔代节外不再到清真寺过宗教生活,依附于清真寺伊斯兰教信仰的拜礼活动日渐减少。传统体育项目主要在春节、庙会、庆典或大型宣传活动期间娱乐演出,具体项目有秧歌、毛驴、二鬼摔跤、东关双龙、心意六合拳、排鼓、狮子、旱船、高跷、龙灯、腰鼓、杂耍、抖空竹等,大型节日还有太极拳、舞剑、木兰扇、健身操、交谊舞等,这些传统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主要为退休后的老年人以及社区专业组织人员。同时,辖区内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学校普遍修建体育设施和场地,居民小区内也开始修建健身设施,各单位组织体育健身活动,在“三八”“五一”“十一”期间举办健美操、拔河、乒乓球、羽毛球、棋类比赛等活动。除此以外,体育协会也越来越多,1987年成立老年人体育协会,1990年成立老年人门球协会,1992年成立气功协会,1993年成立心意六合拳研究会,1996年成立老年人自行车协会,1997年成立武术研究会。这些协会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了许多健身活动和比赛,如从1987年开始,瀍河区每年都举办“瀍河杯”老年人门球比赛,从1992年开始,不定期举办老年人运动会,1994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颁布后,举办麻将、象棋、扑克、跳棋、乒乓球等比赛。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在少数民族运动会政策的影响下开始走进回族中小学,在学校成立一些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1986年成立洛阳市少数民族武术学校,校址设在塔西村回族小学内,1987年区成立了少数民族体育协会,1989年创建了洛阳心意武馆,在市回中、北窑回小组建培训毽球队,抖空竹训练基地设在市回民中学,木球是回族传统竞技体育项目,80年代后期,市回民中学就有一支木球队参加省里的比赛,1998年河南省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以此为基础,在洛阳市回民中学组建新的河南省木球队,代表河南省参加大型赛事。

2功能导向分析——洛阳瀍河回族区传统体育现代发展的路径选择

本节将在描述瀍河区回族不同历史阶段社会背景及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用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理论解释洛阳瀍河区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回族体育文化的功能及其变迁,同时根据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分析瀍河回族区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发展的路径选择。

2.1洛阳瀍河回族区传统体育的变迁

马林诺夫斯基从文化的功能角度提出“文化根本是一种‘手段性的现实’,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存在,其所取的方式却远胜于一切对于环境的直接适应”[5]90,他认为没有现实功能或合格功能的文化都将被遗弃,“遗俗”在当前的环境中没有完全合格的功能,其原来的功能已经无关紧要,同时,为满足当前的需要,一些新的文化也会出现并繁荣[5]97。因此,文化的功能决定其发展,其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其功能是否满足了当时社会下的人类需要,当其功能满足当时社会结构下的人类需要时,文化呈现出繁荣状态,当失去其合格功能时将被遗弃,新的文化会因其当前的完整功能而出现并昌盛。这样,瀍河区体育文化的变迁也遵循这个规律出现繁荣或被遗弃。

传统时期,洛阳瀍河区回民来源主要是经商者和退伍的军人,这两类人群对于回民武术都有需求,经商者对于安全、强身健体的需要和退伍军人对习武习惯的保留使得回民武术成为回族成年男子普遍操练的传统体育项目,而清朝时期的民族歧视政策及民国时期新旧教派纷争、战争影响等使很多回民都热衷于武术。这个时期瀍河区回民处于相对封闭的教坊制度下,其思想及行为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伊斯兰教法典《古兰经》中对于其体现穆斯林虔诚信仰的拜功对身体的跪坐、叩头、端立、鞠躬等都有规范性要求,生活中的每日五礼、每周聚礼对其身体健康都有积极作用。这样,受伊斯兰教思想、战争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回族传统体育的功能主要是维护伊斯兰教信仰、战争需要、经商及保护民族安全,在这些现实功能的驱动下,南派心意六合拳得以创立并发扬光大,繁盛时期,清真寺里还有心意拳训练基地,传统时期的阿訇也善武术,武师从事官府护卫、押镖师傅等,有社会地位及经济收入。除武术外,汉族中的传统体育活动如东关双龙、龙灯、旱船、高跷、大头舞等在节日期间在固定的舞台表演,一些回民出于生计需要也会加入进来。相反的,一些源于田间耕作的回族传统体育活动如拔腰、下方棋、木球等并未在瀍河区流行,主要是在此阶段该区回民很少有自己的耕地。

1949—1978年,瀍河区回民在行政上开始隶属政府管理,传统时期瀍河区回民的教坊制度已经瓦解。以清真寺为核心的民族共同心理遭受巨大打击,一度出现清真寺全部被封的情况,民族特点逐渐被淡化,受伊斯兰教影响的回民传统体育已经失去其维护伊斯兰教的功能。在和平时期,传统武术所承担的维护人身安全的功能也已丧失,而且曾在国民党担任过教官的武术家在文革期间受到批斗,回民武术不仅功能丧失,而且成为被打击对象,人人避之不及。在生产生活方面,回民与其他民族一样在“大跃进”时期投入到共同的生产中,与此同时,该区回民积极响应国家体育政策,开展国家政治领导人喜爱和倡导的游泳活动等,这些都是响应政治号召和国家体育政策的“手段性的现实”需要。

1978年后,瀍河回族区回民处于相对开放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国统一指导思想下,对于经济建设的重视使得世俗生活日渐重要,回民中大部分中青年开始到企事业单位工作,生产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部分回民依然保留每日到清真寺礼拜的习俗,但属于民族“遗俗”,其功能不再完整但仍有现实功能,如回民作为少数民族可以享受少数民族优惠政策,这种功能使得回民仍会有一些区别于汉族的仪式文化,传统体育活动就承担了这样的功能,其功能逐渐转为象征性的、仪式性的。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及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下,国家体育政策也开始向竞技体育倾斜,各级政府对于体育的重视也主要体现在竞技体育方面,以参加体育比赛获奖为主要的体育价值体现方式,瀍河回族区传统体育项目也以取得少数民族体育比赛名次为目标进行发展,原来在瀍河区回民中并无传统基础的木球运动成为回民中学非常重视的体育项目,并屡获奖杯,抖空竹也非瀍河区回民传统体育项目,而是瀍河回族区马坡人李浩信于50年代在开封向一位开封逃难的民间艺人所学,作为健身娱乐功用多年,1978年后,周围人们也开始向他学抖空竹以供娱乐、健身之用,在瀍河区抖空竹者渐成规模,由于其有表演、观赏功能,在春节庙会时开始有专门的抖空竹项目以供观赏,加上国家开始对传统体育重视,瀍河回族区抖空竹团队荣获河南省首届民俗体育大会一等奖、河南省空竹大赛团体一等奖,并于2007年作为河南省抖空竹队获得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金奖,李浩信的弟子巴建国于2013年3月参加法国“明日”世界杂技节获金奖,在屡次取得比赛成绩后抖空竹成为目前该区回民知名度较高的传统体育项目。在传统时期非常盛行的心意六合拳却由于其凶狠毒辣的特点在当前的和平时期失去其功能,逐渐被遗弃而面临失传境地。

纵观瀍河区的体育变迁,一些体育文化得以部分传承,一些新的体育文化出现并蓬勃发展,一些体育文化逐渐消亡,这些都验证了马斯诺夫斯基文化理论:失去功能的文化将失去其生命力,只有依附于现实需求的文化才能够蓬勃发展。

2.2洛阳瀍河回族区传统体育的现代发展路径

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理论解释了历史长河中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文化依附其功能而发展,有现实功能的文化将蓬勃发展,而失去现实功能的文化将面临遗弃的结果,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塔尔科特·帕森斯从结构视角提出制度化的作用,他认为社会系统存在都有其功能,然而只有经过制度化才能形成稳定的结构[9]76-77,社会系统可大可小,且互为作用,瀍河区回族传统体育文化就是一种社会系统,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是以现实功能为存在基础的制度化的结果。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存在着3种系统层次,即生物的、社会结构的和符号的,且存在着普遍的必要条件:经济上的适应、政治权威、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控制”[5]93。帕森斯认为“一个社会系统要想运转下去必须满足4个方面的条件:适应、目标获取、整合和维护”[9]82-83,适应指的是经济或功能上的依托,目标获取指社会人选择该系统的动机和目标,整合指该系统和其他系统的互动过程,维护指稳定结构下的文化控制过程,这4个方面互为制约、互相影响。瀍河回族区传统体育的现代发展首先要寻找其可能存在的现实功能,然后在此基础上寻找4个条件的路径。

瀍河回族区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中可能存在的现实功能有:养生健身功能,表演性、观赏性功能,响应国家体育政策、民族政策、传统文化保护政策功能,伊斯兰教信仰象征性、仪式性功能,民族认同功能。这些功能可分为3个层次,民族认同功能为价值观层面的功能,伊斯兰教仪式性功能、表演性功能、响应国家政策功能为依附路径层面的功能,养生健身为生理层面的功能,如图1所示。

图 1瀍河回族区传统体育的现实功能

养生健身为基础性生理功能,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其实现途径有多种,如现代竞技体育及户外休闲等,要想让传统体育在这些选择中占有优势,就要寻找其与其他功能的融合方式,通过一些依附性功能路径达到让传统体育生存并发展的目的,进而实现其作为一种民族认同方式的价值观功能。这样,依附性功能路径的寻找与选择就成为洛阳瀍河回族区传统体育存在并发展的关键,这些路径决定着传统体育的繁荣程度,而传统体育想要发展下去,也必须改变其形式或内容使其能够实现这些依附路径的功能,如心意六合拳要改变其毒辣招式使其具有观赏性、表演性的功能,并在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期间在清真寺表演发挥其伊斯兰教“教门拳”的仪式性功能,让回民了解其历史,加深民族认同感。在深刻认识文化的功能作用之后,可以得知传统体育想要生存发展必须转变其功能,使之适应现代社会中的一些现实功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帕森斯的4个条件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1)加强民族认同感是瀍河回族区传统体育发展的核心。基于伊斯兰教共同信仰的回民在传统社会具有共同的价值观,但经过历史变迁,其价值观逐渐淡化,依附于这种价值观基础上的诸多传统文化都失去其存在意义,包括传统体育文化,因此,民族认同是发展瀍河回族区传统体育的文化核心,这样,传统体育中体现伊斯兰教信仰仪式化、象征性的功能将得以强化。2)深化瀍河回族区传统体育与国家体育政策、民族政策、传统文化保护政策的融合互动。传统体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其发展必须适应当前的国家大政策趋势,在目前举国体制、竞技体育环境下,传统体育要改变其内容使其具有竞技特点方能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3)加大宣传,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体育活动中。只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体育活动中,传统体育得以利用,才能使其传承下去。传统体育要实现其宣传途径的现代化,通过网络、微信、微博等现代媒体及景区表演、舞台表演等实际演出,使人们体会到传统体育的价值,并主动参与进来。4)发挥传统体育经济功能是瀍河回族区传统体育依存的基础。传统体育没有经济功能实现的依附路径无异于失去存在基础,尤其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统一价值观下,传统体育的生存发展关键在于寻找可以产生经济价值的依附路径,以此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并形成稳定的结构,实现制度化过程。

3结束语

瀍河区回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受伊斯兰教思想、战争及回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在传统时期其表现形式主要是伊斯兰教礼仪、心意六合拳等,其功能是强身健体和保障安全;1949年至1978年间,瀍河回族区传统体育虽然经过了短暂的发展,但很快就受政治运动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而中断;改革开放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国家体育政策在西方体育影响下开始偏重于向竞技体育方向发展,一切以比赛成绩为重,传统体育不再受到重视,传统体育的功能也主要是响应政治号召、政策需求,在此功能的影响下,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呈现出传承、创新繁荣、濒临灭亡的3种不同命运。瀍河区回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历程正验证了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理论,即失去功能的文化将失去其生命力,只有依附于现实需求的文化才能够蓬勃发展。根据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分析,瀍河回族区传统体育可能存在的功能有3层:价值层面的功能(民族认同功能),依附路径层面功能(伊斯兰教信仰仪式化功能,表演性功能,响应政策功能),生理层面功能(养生健身功能)。根据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瀍河回族区传统体育文化想要发展要做到:加强民族认同感,增进传统体育与政策体系的融合互动,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体育活动中,为传统体育寻找更多的经济依附路径。

参考文献:

[1]王俊奇.关于民俗体育的概念与研究存在的问题—兼论建立民俗体育学科的必要性[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2):16-20.

[2]涂传飞,陈志丹,严伟.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8):24-31.

[3]陈红新,刘小平.也谈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概念及其关系[J].体育学刊,2008,15(4):8-11.

[4]王俊奇.也论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概念及其关系—兼与涂传飞、陈红新等商榷[J].体育学刊,2008,15(9):101-104.

[5]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6]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志(公元605-1985)[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7]胡云生,张伟.洛阳市瀍河回族区的回回民族[J].回族研究,1994,14(2):62-67.

[8]胡云生.明清时期河南回族分布格局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3):152-156.

[9]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0]郑国华.禄村变迁中的传统体育流变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10:80-96.

推荐访问:回族 洛阳 区为 传统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