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哲学影响下的伊克巴尔民族观与巴基斯坦建国

时间:2023-05-18 12:06: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现代印度文学家诗人哲学家伊克巴尔在20世纪初提出的“自我”哲学思想顺应了当时印度穆斯林的社会要求,回答和解决了传统的伊斯兰教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顺应了20世纪初伊斯兰世界日益兴起的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普遍要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从伊克巴尔的“自我”哲学思想出发,分析了这一思想对其伊斯兰民族观以及巴基斯坦建国主张的影响。

关键词:伊克巴尔 伊斯兰教 自我 巴基斯坦

穆罕默德·伊克巴尔(1877-1938)是20世纪南亚最伟大的穆斯林诗人之一, 同时也是南亚最伟大的穆斯林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在不断学习、工作和写作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伊斯兰教辉煌的历史与衰弱的现状,从一名印度国家民族主义爱国诗人逐步转变为一名具有伊斯兰教宗教民族主义思想的政治家,他的思想引领着印度穆斯林保持伊斯兰文化传统,潜心构建了巴基斯坦立国理论。尤其是他的“自我”哲学核心思想,产生在印度各族人民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背景之下,代表了印度穆斯林阶级的利益,对动员、团结和组织广大穆斯林民众为自己和民族利益而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伊克巴尔的“自我”哲学思想

(一)“自我”哲学思想的产生背景

从17世纪开始,英国就凭借其军事优势,逐步在印度取得了统治地位,并为掠夺更多财富而不断加强殖民统治。一方面,英国努力在印度建立英国式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对不同种族和宗教实行分而治之,不断制造教派冲突和民族矛盾,削弱印度人民反抗的民族主义力量。1857年印度人民反英大起义失败后,积极参加起义的穆斯林成为了英国殖民者的主要镇压对象,在印度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地位急剧下降。广大印度人民也从血的教训中取得了宝贵的经验,要求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的愿望更加强烈。同时,在英国殖民者的挑拨下,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矛盾成为印度社会最重要的矛盾之一。

伊克巴尔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他的诗歌以表述伊斯兰宗教哲理为主,反映了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现实,反映了个体与群体和各个群体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善与恶、美与丑的事实。1 伊克巴尔的哲学代表作包括《伊斯兰宗教思想的重建》、《自我的秘密》、《非我的奥秘》、《波斯思想史》等等。在他的哲学著作中,伊克巴尔对当时伊斯兰教的形式主义、命定主义以及宗教中的剥削和压迫等进行了批判,以唯理主义、人道主义的精神,对《古兰经》和伊斯兰教的教义进行了新的解释,并在改革伊斯兰教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的哲学思想,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自我”哲学体系。

(二)“自我”是伊克巴尔哲学思想的理论支柱

伊克巴尔把“自我”看作是一切存在和自然的主宰,以及生命的源泉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切存在的基础,也是哲学的最高本体。伊克巴尔宣称:宇宙是一种存在,是由持续不断的生命创造的,生命就是个体,个体的最高形式是个性,个性的最高形式是“自我”。在他看来,精神是第一性的,它派生出物质,客体归根结底是由主体决定的。伊克巴尔认为宇宙万物的生命来源于“自我”的力量,而生命则依照“自我”的增强而增强。一切物质,无论大小,无论是高山河流还是花草树木,小到一滴水珠、一粒沙土,大到星球和太阳,一切物质中都潜藏着“自我”,都靠“自我”的力量维系着它们的存在。在伊克巴尔看来,一粒种子是平淡无奇的,它在土壤里生根发芽司空见惯,毫不引人注意。然而,一粒具有强烈生命欲望和旺盛生长力的种子大不相同,他不选择环境,不要求条件,它的唯一目标就是冲破一切阻碍,展示自己的生命。草种就要冲破土地,麦种就要抽出麦穗。因此,万物均包含“自我”,而万物均是“自我”的外在形式。在伊克巴尔的哲学里面,“自我”是普遍存在的,不仅存在于一切个体的人之中,它还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人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自我”的秘密,都是“自我”作用的结果。2

对于一个人来讲,培育“自我”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伊克巴尔认为,生存需要每个人都勇于寻找“自我”,“自我”是生存斗争的灵魂。伊克巴尔强调实践哲学,反对坐而论道,主张用坚强的“自我”铸造人生,改变世界。3在伊克巴尔的人生哲学里面,他认为实现“自我”的个体价值需要具备有所作为的坚强意志,需要具备激励行动的强烈愿望,进而通过自身对世界的爱和奉献,征服世间一切事物,实现人的价值和生命的价值。而在这个实现“自我”的过程中,“自我”从最初潜伏在人头脑中的意识,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逻辑过程和意识活动过程,最终以人的行动的方式显现出来。生命之所以能够奔流,它的力量来自于奋斗和抗争,而这力量正是“自我”之所在。

(三)“非我”是伊克巴尔人生哲学的追求目标

“非我”是伊克巴尔哲学思想的逻辑发展。在伊克巴尔看来,宇宙这种存在,是一个由无数的大小世界构成的庞大系统,宇宙的运动由一种“自我”的力量维系着,这种力量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所在。只有当“自我”被唤醒时才能达到认识的自由阶段,而世间万物除了“自我”以外,还有与之相对的“非我”。“自我”与“非我”是相对的、共存的,后者从前者中衍生,是它的发展和延续,而前者又时刻处于后者的包围之中。

伊克巴尔在《非我的奥秘》中延续了“自我”的哲学思想,并继续发展了“非我”的思想。他论述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认为个体融入群体,“自我”融入“非我”,并不意味着个体或者“自我”的消亡,相反,他充实了个体和“自我”。通过融合,无数个个体和“自我”形成并造就了一个更大更坚固的“自我”,也就是伊克巴尔所梦想所追求的的伊斯兰民族之“自我”。因此,伊克巴尔认为,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生活在社会、群体、民族中的人。每个人都与社会、群体、民族产生着某种联系,为了社会、群体或民族的利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牺牲“自我”,达到“非我”的状态。如同伊克巴尔在诗歌中比喻的那样,小小的水滴在融入大海后固然失去了“自我”,但并没有使自己消亡,而是相反的实现了“非我”,使自己更加坚固,更加持久。

二、“自我”哲学思想影响下的伊斯兰民族观

在“自我”思想的指引下,伊克巴尔回顾着伊斯兰世界过去的辉煌,反思着穆斯林遭受压迫的现实,期待着重现伊斯兰世界往日的辉煌。伊克巴尔认为,宗教高于哲学,哲学应该用来为宗教服务。伊克巴尔从“自我”思想出发,在他的诗歌中以史为鉴,创作了许多描述伊斯兰衰落的诗篇,指出了伊斯兰衰落的原因就是伊斯兰民族丧失了“自我”。伊克巴尔在诗歌中强调,提倡“自我”必须批判和摒弃东方乃至西方古典哲学里普遍存在的消极遁世、无所作为的思想。4 他希望通过诗歌引发穆斯林心中的危机意识,唤醒受殖民压迫的、昏昏沉睡的东方伊斯兰民族,同他一起奋斗,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担当历史重任,勇于为理想和信念不畏牺牲,共同以进取的精神重建伊斯兰思想。伊克巴尔的民族观伴随着他的实践和对世界的观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一)“两个民族”理论为伊克巴尔民族观提供了理论背景

“两个民族”理论是指印度次大陆的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是两个民族,印度应该分为两个民族单独立国的国家理论。这个理论最早由赛义德·艾哈迈德·汗于1883年提出。在印度反英大起义失败后,以赛义德·艾哈迈德·汗为首的印度穆斯林开始了一场旨在改善穆斯林政治地位和经济状况的穆斯林思想启蒙运动。他们倡导乌尔都语写作、改革穆斯林教育、创办穆斯林学校,同时推行伊斯兰教改革,主张各教派平等相处。1885年,以印度教教徒为主体的国大党成立,更是将穆斯林推向了对立面。1906年,全印穆斯林联盟的成立使“两个民族”理论进一步得到发展,标志着有组织的穆斯林民族主义的出现。“两个民族”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影响着伊克巴尔的创作,伊克巴尔用诗歌和散文表述着他的伊斯兰民族观,这与穆斯林启蒙运动中产生的“两个民族”理论前后呼应,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通俗化,这样得到了广大穆斯林民众的认同。

(二)伊克巴尔的伊斯兰民族观

1、早期具有国家民族主义特点的民族观

印度1857年反英大起义遭受镇压失败后,穆斯林精英完全失去了在次大陆的政治权势,英国殖民政府对印度教徒的倚重,使穆斯林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一方面,作为殖民地的印度力图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 获得民族独立和解放;另一方面,印度内部的印度教群体和伊斯兰教群体为独立后的权力分配进行着激烈斗争。

在伊克巴尔的早期诗歌创作阶段,他的诗歌以表现爱国情怀、反思外国殖民统治为主,呼吁印度各族人民,尤其是印度教教徒和伊斯兰教教徒摒弃宗教纷争,加强团结,共同对敌以求得民族独立,具有印度国家民族主义倾向。这段时间他写下的一些著名的诗,如《喜马拉雅山》、《印度人之歌》、《拉维河畔》等,都是民族感情强烈、爱国主义激情高昂的诗,表达了对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国家的热爱,呼吁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起来为祖国的解放而奋斗。

然而,面对着印度受人宰割、内部分崩离析的政治现实。伊克巴尔在1904年创作的《痛苦的画卷》长诗中充分表达了其对印度社会处于殖民统治之下而产生的内心难以名状的痛苦,表达了对印度国内各种族相互残杀的焦急,表达了自己不屈不挠的斗争勇气,表达了对民众以民族利益为重,超越狭隘教派之争的呼唤,更突出表达了为印度民族命运和前途奔走呼号的心情。

因此,伊克巴尔早期的的爱国主义民族观呈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超越宗教界限对印度的国家认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二是关注作为一体的印度所面临的问题,也就是国内种族的分裂以及印度教和穆斯林的对抗,号召印度人民以民族利益为重,实现民族团结,具有国家民族主义特点。按照伊克巴尔这一早期的爱国主义民族思想以及“自我”的哲学思想,伊克巴尔通过诗歌呼吁广大印度穆斯林为了印度整体民族的利益和反抗殖民统治的需要,通过牺牲“自我”,实现个体的“非我”而达到整体印度民族更强大的“自我”。然而现实并没有向伊克巴尔设想的方向发展,英国殖民统治者也不允许这一设想的实现,因此,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伊克巴尔不得不转变他的民族思想。

2、中期具有伊斯兰民族主义特点的民族观

1905年至1908年的欧洲留学经历让伊克巴尔感受良多,他的民族观渐渐开始发生变化。一方面,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后,人文主义思潮兴起带来了思想解放的巨大力量,各国纷纷进入思想更新的阶段,而此时的东方伊斯兰国家仍处在传统与保守之中,伊克巴尔希望通过他的诗歌给伊斯兰世界带去新的活力。另一方面,欧洲人文主义的兴起也带来了社会失去传统封建体制和道德体系制约而出现的道德堕落和社会动乱等问题,让伊克巴尔渐渐开始不能接受西方的文明。于是,他返回到自己的伊斯兰教的历史和教义中,吸取真正的精神力量源泉,以灌溉他认为在西方文明影响下的精神的荒原。5 与此同时,印度国内各种族和群体日益加剧的隔阂与冲突,以及英国殖民者采取的“分而治之”的政策,使伊克巴尔开始思索西方民主社会能否适用于水深火热中的印度。1908年伊克巴尔回国之后,思想渐渐脱离了印度国家民族主义轨道,主张世界各国的穆斯林同属于一个民族,提出了泛穆斯林主义的思想—“穆斯林是兄弟”。

伊克巴尔钟情于伊斯兰兴起之初的辉煌历史,而他生活的年代,印度以及许多伊斯兰国家却处在西方殖民主义的奴役和压迫之下。因此,伊克巴尔经常在他的诗歌里哀叹伊斯兰的衰落,这既包含了他对殖民主义统治和经济掠夺的不满,也包含了他对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强盛时期的历史的追念。20世纪20年代初,在世界各地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解放的背景之下,一些伊斯兰国家开始逐步摆脱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桎梏。特别是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和埃及国内伊斯兰力量的崛起和独立运动的蓬勃发展,使伊克巴尔深受鼓舞,渐渐从印度国家民族主义者转变为伊斯兰民族主义者。

伊克巴尔提出,伊斯兰想要实现复兴,就需要伊斯兰的团结和统一,穆斯林就需要实现“自我”,因此必须要遵从伊斯兰教教义,遵从《古兰经》,做到顺从、自律和充当真主的代理人,严格执行“五功”,念功、拜功、课功、斋功和朝功。而当时伊斯兰世界的病态,首要问题就在于伊斯兰教内部缺乏“自我”,缺乏对伊斯兰教教义准确的把握和普遍的传播。

伊克巴尔1910年在题为“论穆斯林群体”的演讲中明确阐释了他理解下的穆斯林民族。他说:“穆斯林群体与其他群体的一个本质区别在于我们对民族有着自己的认识。我们民族的基本原则不是统一的语言或者国家或者对经济利益的认同,而是因为我们所有人对宇宙持有某种认识,并且作为由伊斯兰教先知创建的社会成员分享了同样的历史传统。伊斯兰教摒弃所有物质的限制,将其民族观建立在纯粹抽象的观念之上,并把形成一个拥有具体个性和潜力广阔的群体作为目标。它的生存原则不依赖于一个特定人群的特征和特性,它在本质上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 6

3、后期对狭隘民族主义民族观的反对

伊克巴尔在提出伊斯兰民族观的同时,也对穆斯林内部尤其是年轻一代身上所表现出的狭隘的伊斯兰民族主义思想产生了担忧。从1932年全印穆斯林大会起,伊克巴尔开始在他的讲话和作品中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可能带来的危害伊斯兰教的唯物主义无神论。他认为,惟有伊斯兰教才是社会政治生活的原则。除了伊斯兰教,不能有任何其他的精神原则。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也不能冲击伊斯兰教的绝对地位。伊克巴尔认为正是民族主义的泛滥导致了20世纪初欧洲的分裂、动荡和纷争,造成了基督教世界的不稳定。7此外,伊克巴尔反对狭隘伊斯兰的民族主义也是为了避免居于少数地位的穆斯林在印度独立运动中陷入多数的印度教教徒占优势的政治权力格局中,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至此,伊克巴尔民族思想的转变标志着穆斯林民族思想的发展成熟,为巴基斯坦的诞生做了开创性的铺垫。

三、“自我”哲学思想影响下的巴基斯坦建国主张

伊克巴尔继承了赛义德·艾哈迈德·汗的民族分离主义路线,并进一步阐述了关于印度穆斯林是一个单独的民族和社会文化实体的理论,成为巴基斯坦建国思想的倡导者和奠基者。8从20世纪20年代起,伊克巴尔开始参加一些具体的政治活动,并将其对伊斯兰精神的理解和对伊斯兰“自我”的认识,带到了当时的穆斯林政治活动中,实现了其“自我”从认识到行动的“非我”的过程。他的民族理论成了阿里?真纳后来领导穆斯林联盟建立巴基斯坦的重要思想来源。根据伊斯兰教的民族观,伊克巴尔认为,人的“自我”的真正实现以及个人与民族之间的均衡关系的建立,只有通过伊斯兰教才能实现。因为在伊斯兰教中,人与民族的关系不是建立在种族、地域、语言和肤色的基础,而是基于一神论的广义信仰。91930年12月29日,全印穆斯林联盟召开会议,伊克巴尔应邀担任大会主席,并做了主席致辞。在这篇深刻影响印度社会历史进程的演讲中,伊克巴尔概括的评述了整个政治和教派形式,强烈的驳斥了关于建立一个统一的印度民族的观点,并最早提出了在印度西北部建立一个独立的穆斯林国家的主张。他说:“要使旁遮普、西北边境省、信德和俾路支组合为一个单独的国家。在我看来,建立一个巩固的西北印度穆斯林国家,无论在不列颠帝国之内进行自治也好,或者脱离帝国进行自治也好,将是穆斯林奋斗的最终目标,至少对于西北印度的穆斯林应是如此。” 10

伊克巴尔的讲话标志着他伊斯兰民族主义民族观的最终形成。他的穆斯林建国主张鼓舞了印度国内外的穆斯林,陆续出台了多个关于从印度分离并建立单独穆斯林国家的方案。1933年,法学家乔杜里·拉赫马特·阿里等人在撰写的《机不可失》一书中,给未来的穆斯林国家取名为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的伟大领袖真纳,虽然与伊克巴尔曾经有过某些具体问题上的分歧,但在穆斯林的民族复兴上两人思想一致。1936年真纳在再次担任全印穆斯林联盟主席后,逐渐接受了伊克巴尔关于印巴分治的建议,带领着全印穆斯林沿着伊克巴尔的建国指导思想继续前进,于1940年在穆盟拉合尔第27届年会上明确提出了两个民族分治的思想,并宣布,“无论根据何种定义,穆斯林都是一个民族,他们必须有自己的家园、领土和国家。”11 1947年,根据英国政府提出的“蒙巴顿方案”,英属印度根据宗教信仰分为了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巴基斯坦于8月14日成为英联邦内的一个自治领。伊克巴尔17年前提出的穆斯林建国主张终于成为了现实。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通过新宪法,国名改为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伊克巴尔的“自我”哲学思想,除了在巴基斯坦建国过程中发挥了指导作用之外,在整个伊斯兰世界摆脱殖民统治、建立独立国家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被压迫民族和殖民地国家为民族独立而进行的斗争,尤其是亚洲伊斯兰国家的独立运动中,伊斯兰教和民族主义相结合,最终使这些国家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民族的独立。

注释:

1. 刘曙雄著,《穆斯林诗人哲学家伊克巴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37页。

2. 刘曙雄著,《穆斯林诗人哲学家伊克巴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139页。

3. 刘曙雄著,《穆斯林诗人哲学家伊克巴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102页。

4. 刘曙雄著,《穆斯林诗人哲学家伊克巴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97页。

5. 雷武铃,“论伊克巴尔的民族思想”,载于《南亚研究》2007年第1期。

6. 勒迪夫·艾哈迈德·希尔瓦尼编:《伊克巴尔演讲文集》,巴基斯坦伊克巴尔研究院,1995年,第121页。

7. 雷武铃,“论伊克巴尔的民族思想”,载于《南亚研究》2007年第1期。

8. 张玉兰,“伊克巴尔的诗歌与哲学社会思想”,载于《南亚研究》2001年第2期。

9. 张玉兰,“伊克巴尔的诗歌与哲学社会思想”,载于《南亚研究》2001年第2期。

10. M·A·拉希姆等著,《巴基斯坦简史》,第四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40页。

参考文献

1、杨翠柏 刘成琼编著,《列国志-巴基斯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2、刘曙雄著,《穆斯林诗人哲学家伊克巴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3、张玉兰,“伊克巴尔的诗歌与哲学社会思想”,载于《南亚研究》2001年第2期。

4、雷武铃,“论伊克巴尔的民族思想”,载于《南亚研究》2007年第1期。

5、钱雪梅,“穆斯林民族主义的形成—以巴基斯坦建国为例”,载于《世界民族》2010年第5期。

6、Mohamed Nawab Mohamed Osman, Muhammad Iqbal’s Conception of Na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 A Critical Appraisal, Working Paper of S. Rajaratna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Singapore, 2007.

7、Masood A. Raja,Muhammad Iqbal: Islam, the West, and the Quest for a Modern Muslim Identity,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Asi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2008, 1, 1.

推荐访问:巴基斯坦 建国 哲学 自我 民族